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155216

[ 叶艳玲 文选 ]   

李杜诗歌与《诗经》的渊源关系

◇ 叶艳玲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入选中学课本的李杜诗歌,揭示了这些诗歌都具备《诗经》所拥有的三大特质:诗言志;赋比兴艺术手法;温柔敦厚,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与《诗经》有渊源关系。
  关键词:中学课本;《诗经》;李杜诗歌;渊源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大源头。唐诗是我国唐代文学的代表,有继承和学习《诗三百》的传统。作为唐诗双璧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跟《诗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选入中学课本的李杜诗歌和《诗经》的渊源,以一斑而窥全貌。
  历代大家论《诗》无非在于三个大的方面:一、“诗言志”;二、《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三、《诗经》的“温柔敦厚”的审美功能。李杜的诗歌也具有《诗经》里体现的这三方面的特征。我们从以下的具体分析便可知李杜诗歌和《诗经》的渊源。
  首先,虽然不同的时代对“诗言志”有不同的理解,但“志”一定包含诗人的情感,道德评价。《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①《诗经原始·序》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千古学《诗》要言。”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和《诗经·魏风·葛屦》都是体现了“诗言志”的作品。
  杜甫的《石壕吏》,清代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③诗人对破坏劳动人民生活的战争进行揭露,以客观冷静的叙述,真实地揭露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愤怒地控诉了安史叛军的血腥暴行,同时也揭露了唐王朝残暴的兵役徭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极大苦难。诗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魏风·葛屦》也是借女奴控诉之口揭露剥削者的残酷。诗的末尾两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④直露的写出剥削者的残酷。“要之襋之”⑤客观写出女奴的辛苦,和杜甫的《石壕吏》表现的是同样的主旨。可见杜甫对劳动人民的仁爱之心都是从《诗经》传承而来。《小雅·节南山》也是这类诗。这首诗通过尹氏误国,矛头间接指向周王,表现作诗者强烈的忧国忧民。杜甫的诗句沿袭《诗经》诗言志的写法,多写忧国忧民之志。中学课本上《秋兴八首》第一首也是反映忧国忧民的作品。杜甫的这种忧国悯民的感情,这一对人类大爱的理性精神不能不说是从《诗经》沿袭而来。人们从西周时代幼稚地祭奠神灵请求神灵庇护,到了开始觉醒,开始逐步从崇尚神的庇护转为对人自身的关爱,开始闪现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之光。《诗经·周颂·清庙》里赞美的祖先的文德,就包含祖先对人类自身的关爱。这是人类爱自己的意识觉醒,到了唐代的李杜,这种理性精神在逐步加强。唐代的李杜在唐帝国危难之际,就发出很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声,这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觉醒。这种觉醒我认为是受《诗经》这一源头的影响。人类总是在从愚昧走向自觉,有了《诗经》这一源头里理性精神的照耀,人类不是觉醒得更快吗?
  对朝政的忧患是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体现儒家仁义的内容。古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就具体表现在对朝政的忧患。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表现出的对权奸祸国的忧虑,到汨罗江上含冤而去的屈原对楚国朝政奸佞祸国的深深愤慨,再到唐代李白在《古朗月行》中表现出的对大唐帝国的忧虑,我们可以看出最原始的诗歌中朴素的社会责任意识一直沿袭至今。李杜的诗歌里表现出的对当时国事的担忧也是从《诗经》沿袭而来。《小雅·十月之交》中写道:“日有食之,日月告凶。”⑥这首诗里诗人用日食暗指奸臣乱政,幽王之妻褒姒祸国。李白的《古朗月行》中用“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暗示唐玄宗晚年沉迷女色,权奸当政,边将自拥,朝政黑暗,岌岌可危。这些无不透露着李白对国事的忧患。《诗经·小雅·小旻》中也充满了对周王朝的深深担忧。从“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⑦这些句子中写出诗人对国事表现了极大的忧惧。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杜甫在他的《蜀相》《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两首中都表现了对唐帝国的深沉担忧。这些诗都体现了古人论诗中“诗言志”的金科玉律。也更体现了李杜的诗歌从《诗经》这一源头而来。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也可看出李杜诗歌里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主要从《诗经》而来。《诗经》里众多的篇目都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兹举几篇为例。如《周南?芣苢》就很典型用了赋的手法。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⑧还有《小雅·采薇》中“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⑨也巧妙运用赋的写法达到情景交融。诗人杜甫在他作品中也多用赋这一手法。例如他的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多有用赋。在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赋的手法,叙述诗人平生之志,去国之情,用了大量笔法,“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⑩(《读杜心解》22页)。《诗经》中用比的篇目如《周南·螽斯》。诗中借螽斯比子孙众多。这种手法在李杜的诗歌中更常见了。如:李白的“床头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句都散发着《诗经》里的文学色彩的气息。《诗经》中运用兴这种手法的篇目也很多。如《唐风·枤杜》以枤杜的形貌来起兴,慨叹独子孤立无援。在李白的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运用了兴的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用起兴的手法,首先渲染一种愁情,再叙述朋友的离别。这正印证了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兴之托喻,婉而成章”11的妙处。还有《小雅·沔水》一诗中“沔彼流水,朝宗于海”12,以东流入海奔腾迅急的流水起兴,寓局势的动荡。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也是以巫山巫峡肃杀气氛,波浪汹涌的峡江流水起兴,寓示着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安。
  最后,《诗经》有美学功能。从《诗三百》中,我们可以感法意志,考见得失,相互切磋,讽谏上政。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3例如,《大雅·板》中就叙述了一位老臣对国事的忧伤之情。这位老臣深感周厉王的惨痛教训,作此诗以警诫之。《毛诗序》曰:“凡伯刺后王也。”14还有《小雅·青蝇》、《小雅·雨无正》都含有美刺之意。中学课本上杜甫的《蜀相》不也是一片忧国深情吗?杜甫的《兵车行》和《石壕吏》也都有美刺之意,李白的《古朗月行》也隐约写出对国事担忧。李杜的这些诗歌中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很多从《诗经》学习而来。这样他们的作品在《诗经》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高度,这两位诗人也不愧为古典诗歌史上的双璧。
  参考文献:
  ①《诗词十六讲》朱自清 吴梅 闻一多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0月第1版
  ②⑧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2月第1版
  ③⑩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10月第1版
  ④⑤⑥⑦⑨⑿《诗经》,刘毓庆、李蹊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3月北京第1版。
  11《文心雕龙》王运熙 周锋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2010年8月第1版
  13清·刘宝楠撰 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阳货第十七》中华书局 1990年 3月第1版
  14张启成著《诗经研究史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王妍著《经学以前的诗经》东方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叶艳玲,女,教师,现居湖北应城,华中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

李杜诗歌与《诗经》的渊源关系

  •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