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生怕学,教师怕教,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笔者认为:攻心为上,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关键词:文言文;攻心为上;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学生怕学,教师怕教,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大多是经过了专家们千挑万选的古代精品,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让高中生乐学文言文。
一.攻心为上,从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认识无用论的思想认识偏差入手,积极探求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意义所在,尽展文言文的魅力,燃起学习的欲望。
每当要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做好预习的时候,历届的学生中总会有人抛来一句:我们是现代人,干嘛要学文言文!而随声附和的是班里90%以上的同学。而剩下的一小部分认为要学文言文的同学也仅仅是因为居于高考的压力而迫于学罢了。学生根本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意义,魅力所在,又怎能对它产生学习的欲望,更不可能说去学好,学透了。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两点入手。
1、从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中探寻文言文所蕴含的内容价值,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2、从文言文作品中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特色等,寻找值得学生学习的有效的写作范式。
文言文是最讲究精炼的一种语言。如:京城悬赏捉拿抢劫犯。这一句话用文言形式来表示,仅用京购盗三个字就够了。可以说,文言文就是一种浓缩的语言艺术。孔子首创的“春秋笔法”,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又如《项羽本纪》“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蜀道难》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劝学》善用比喻陈述事理,使深刻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鸿门宴》善于通过场面描写来展示历史的刀光剑影;……这些写作上的技法都是我们中学生值得效仿的写作范式。
二.从改变教师教法的单一入手,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习的兴趣。
1、补背景,近距离。
文言文作品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现代的高中生由于时代的隔阂及相关知识领域的欠缺,必然造成他们对文言作品理解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来拉近古人与高中生的距离。如《逍遥游》中所体现的庄子“圣人无名”的思想,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讲这一篇文言文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并展开讲故事比赛。从《庄子·山木》《庄子·至乐》《惠子相梁》等小故事中,学生了解到了庄子不但是个自甘清贫的隐者而且是个轻蔑功名利禄追求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对理解《逍遥游》的思想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同学们的讲故事的比赛中,我看到了同学们渴望了解古人的热情,也看到了他们展现自我的风采。
2、授之渔,重方法。
学生害怕文言文,主要是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语法的特殊现象不理解,导致读不懂,失去了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另外,有些同学,对于教材的字词句会翻译,但考试时,课外文言文阅读又造成严重的失分。广东每年的高考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总有几万名学生是零分。由此可见,学生在文言文的迁移能力上是比较差的。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教会学生推测词义,翻译,积累等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在考试中提高了得分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能随之提高。
唐裕华,教师,现居广东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