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设计成了研究者追求的重点。本文立足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设计,选取其中的一线贯穿法展开充分论述,紧扣其特点结合实例着重介绍了取字法、取词法、取句法、取段法、取意法、提问法和课堂生成法,并探讨了相关成效与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效阅读;教学设计;一线贯穿法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设计中的一线贯穿法,就是指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为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用一条线索贯穿教学始终的设计方法。这条线索可以是取自文本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甚或是从文本中生发的一意、一问,它通常由文本自身特点而定,也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切入点而定。一线贯穿法有其自身优点,如思路清晰、简洁明快、便于梳理、易于掌握,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易于”,即易于备,易于教,易于学。
根据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设计中的一线贯穿法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取字法、取词法、取句法、取段法、取意法、提问法和课堂生成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谈谈这些方法及其运用形式。
一.设计方法
1.取字法。就是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能串联文章内容的字作为阅读教学线索的设计方法。它可能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或者文章的某个具体句子当中(为便于论述,这里不进行单字词语法方面的探讨,凡是选取的是一个字或一个字的词,统称为取字法)。如《醉翁亭记》的教学设计:
一、醉导
以酒引出“酒不醉人人自醉”,进入新课。
二、醉读
问答式诵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并提问对文中的哪些字印象最深刻(明确:乐、醉等)。用横线画出文中关于“醉”的语句。
三、醉品
围绕“作者醉什么”展开,尝试从多个角度概括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提示:分别以“美”、“乐”、“醉”、“画(景)”作结。
四、醉谈
围绕“作者为什么要醉”展开,探讨作者“醉”是因为“乐”,“乐”的实际上是自己的政绩,与民同乐,欧阳修是孤芳自赏的醉乐。用波浪线画出关于“乐”的语句。
五、醉归
听歌曲《鸿雁》,通过类推,感悟欧阳修当时那种被贬而产生失意的“醉”,以及对朝廷向往与希望早日重新起用的心境。
这个设计,就是选取出现在标题中的“醉”字作为本文的阅读线索的,它跳出了以前只关注欧阳修“乐”的传统设计思路,既体现了新课改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思想,又真正解读到了欧阳修当时的内心:欧阳修当时被贬放,何日重新起用不得而知,不可能没有失意之感,这就是他醉的原因;不过他的治理相当出色,需要向世人炫耀他的政绩,以期赢得再次被重用的资本,这是他乐的原因。这个设计非常简洁,思路非常清晰,教师容易教学,学生容易理解,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有效阅读的准确、深入、发展的三大标准。当然《醉翁亭记》也可选取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乐”字为线索,不过可能没有选用“醉”字而显得新颖而独到了。
2.取词法。就是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能串联文章内容的词作为阅读教学线索的设计方法。它同样也可能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或者文章的某个具体句子当中(为便于论述,这里不进行词和短语语法方面的探讨,凡是选取的是两个字及两个字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统称为取词法)。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设计(实录裁剪):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雨果思想感情的一个词语吗?
生:赞誉。
师(追问):“赞誉”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并明确有称赞、赞美等意思。
师:那么下面这两个句子中“赞誉”的意思呢?
1.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2.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学生通过品读,得知第一个是褒义词,赞美的意思;而第二个则是雨果用了反语,是贬义词,批判、谴责的意思。
师:雨果在这封信里赞美了什么?批评了什么?
生:赞美了圆明园,批判了英法联军。
……
师:雨果仅仅是批判英法联军吗?
生:还有英法政府。
……
师:老师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作为一个法国人却不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政府、自己国家和友邦的军队说话,这一点说明了什么?
生:证明雨果不只是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高度上,而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
这是选取文中两个句子中出现的相同词语“赞誉”作为阅读线索进行设计的。同一个词语在文中先后出现两次,却有不同意思的,先是赞美,后是批判,恰好表达了伟大作家雨果当时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情感。由此又能进一步很好地挖掘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思想,应该是相当精当的一个一线贯穿的有效阅读教学设计。
3.取句法。就是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能串联文章内容的句子作为阅读教学线索的设计方法。如《老王》的教学设计:
(1)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本文主题的句子。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你认为文中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者”?
幸运的人:杨绛
不幸者:老王
(3)你为什么认为杨绛是一个“幸运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横线“——”标出)并作简要分析。
(4)你为什么认为老王是个“不幸者”?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波浪线“~~”标出)并作简要分析。
(5)“愧怍”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惭愧。
在杨绛的眼里,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一个不幸者;在老王的眼里,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而杨绛是一个不幸者。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是一个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善良人的同情、帮助。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只关注到文中老王的人物分析和作者杨绛对老王的同情,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杨绛和丈夫作为知识分子遭到如此对待,同样是不幸者。他们之间其实有一种微妙的“惺惺相惜”之感,既写出了老王、杨绛的美好品质,也反映了人性的美好。本设计选取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一线贯穿全文进行教学,既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解读,对文本又有与众不同的全新理解。
4.取段法。就是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能串联文章内容的段落作为阅读教学线索的设计方法。如《故乡》的教学设计:
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表达文章主题的段落最后一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过渡:小说的标题是“故乡”,实际写的是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1)文中分别写了哪些人的人生之路?他们的遭遇怎么样?
“我”(知识分子)——辛苦辗转(老屋——卖给别姓,搬家——异地谋食)
闰土(农民)——辛苦麻木(少年——小英雄,中年——木偶人)
杨二嫂(市民)——辛苦恣睢(青年——豆腐西施,中年——圆规)
(2)他们分别把希望寄托在哪里?会有什么结果?
闰土——香炉、烛台(神灵)——虚无无望
杨二嫂——别人——靠不住
“我”——水生、宏儿——希望还在
(3)文章所说的希望是否一点也没有呢?说说你的理由。
《故乡》是一篇比较长的小说,很多语文老师备课感觉无从下手,主要是不知选择从哪里入手最为合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这篇课文也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最为满意的设计思路,经过多次思索,最终确定从最后一段入手,将其作为备课线索一线贯穿全文开展教学。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长文如何短教的难题,避免了割裂;更有利于全面地分析小说人物,避免了疏漏;更有利于深入挖掘主题,避免了肤浅。
5.取意法。就是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能串联文章内容的意思作为阅读教学线索的设计方法。实际上,取意法也就是给课堂确定一个教学立意,让整堂课围绕这个立意展开,先给课堂一个高度,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填充这个高度,所以这个设计方法也可以称作立意法。如《台阶》的教学设计:
经过仔细地研读,将整堂课的教学立意定位为:父辈的人生抛物线!过度问题: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反映父辈的人生抛物线的?(明确:台阶)
(1)文章写了哪两种台阶?分别有什么特点?
石板台阶——三级、不平、低
水泥台阶——九级、很光、高
(2)这两个台阶是怎么建起来的?父亲有哪些表现?
石板台阶——背(一口气背到家很舒服……)
水泥台阶——抬(闪了腰 不自在、若有所失……)
(3)透过台阶,你看到了什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自尊。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是为此付出一辈子的人。
首先给一堂课确定一个立意或者定一个基调作为解读文本的线索,虽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教学嫌疑,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准确、深入的解读。首先这个教学设计同样解决了文本“写了什么”的问题,接着解决了“写得怎么样”的问题,最后解决了“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也不失为很好的教学设计。
6.提问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能够串联文章内容的问题作为阅读教学线索的设计方法。这个问题可以是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所设置的提问,也可以是对文本提出的质疑,所以也叫质疑法。如《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设计(实录节选):
师: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开头和结尾两个句子。
生:“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呼应。
师:形成首尾呼应自然不错,再看一看,难道没有其他什么疑问?
生:先是停下脚步,后又加快脚步,好像矛盾了!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解决问题。
生:“我”停下脚步是因为“我”看到紫藤萝开得太旺盛,回忆花儿的命运去了。
师:那么,文中的花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
生:“我”加快了脚步是因为“我”懂得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师:文中的人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
师: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本设计就是利用文章首句和末句存在“矛盾”进行发问,一线贯穿全文,从而由花的遭遇解读到人的遭遇,进而引导学生悟出人生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课堂生成法。就是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或受其他因素干扰的时候,偶然产生的能够作为阅读教学线索的临时性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需要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否定或调整,是对原来设计的阅读教学的延续,它可以是前面提及的六种方法,也可以是其他别具一格的方式方法。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教学设计(课后整理):
教师在播放课文录音时,突然停电,教师继续很有激情地朗读完课文,并由此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1)这篇演讲稿为何要读得激情澎湃?
赞美伏尔泰
(2)赞美了伏尔泰什么?
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自由的向往
(3)他(伏尔泰)憎恶怎样的社会?
(4)他(伏尔泰)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很明显,这是老师在上课时出现了料想不到的意外而临时更改了教学设计。现在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很多老师习惯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碰到这样的意外,很多教学资料就不能调用了,这时老师必须灵活机变,迅速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以便课堂能够继续进行。
二.运用形式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设计中的一线贯穿法,其运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单用、串用、并用。上面所讲的七种方法所呈现的是单用形式,当然一堂语文课是精彩纷呈的,不可能单一单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出现综合运用的形式,也即串用和并用,甚至可能会与其他设计模式形成穿插或套用,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因为形式的单一而导致教学的缺憾或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单一。
关于一线贯穿法的串用与并用,很好理解,就像物理课上讲电路的串联与并联一样。也就是说,一线贯穿法的串用是纵向的结构形式,而并用则是横向的结构形式。串用在教学时必须有先后顺序,因为它会影响到解读的逐层深入;而并用则不用考虑先后顺序。例如上面所讲的《老王》的教学设计采用的取句法,但在分析“幸运的人”与“不幸者”时采用的是取词法的并用形式,与下面分析“愧怍”时采用的又是取词法的串用形式。又如上面所提及的《行道树》采用取句法设计,而分析“忧愁”与“快乐”表现在哪里时又是取词法的并用形式,再如上面所提及的《春》采用取段法设计,在具体分析时又是取句法的并用形式。
关于一线贯穿法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的穿插运用或套用,又是由教学的需要或文本解读时的需要所决定的,有时为了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需要多种设计形式兼顾;有时为了对文本进行更全面的解读,不可能只是运用一线贯穿法,那样只会显得生硬,有的文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需用一下一线贯穿法,例如文言文的教学只需要在分析文本内容时运用一下一线贯穿法,在基础落实上就明显不行了。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设计中的一线贯穿法,不能死板套用,它还受到各种文体及文本内容的限制,需要灵活变通,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建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6).
3.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周金平,浙江杭州市袁浦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