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155218

[ 郭威 文选 ]   

生态课堂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 郭威

  内容摘要:在生态课堂中,要充分突显生态课堂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实现生生、师生、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社会生活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对话原则,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热情,由此,语文教师在生态课堂模式下应实现角色的转变:首先,在预习课中,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导引者;其次,在生态课堂的展示课上教师又是一个有作为的线索人物。
  关键词:语文;生态课堂;角色转变
  教师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思想者。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问题的主动者,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正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努力学习的部分。
  所谓“生态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生命状态的、激发学生的智慧的原生态课堂。在生态课堂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验中,我意识到,要充分突显生态课堂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师生间必须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真正实现生生、师生、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社会生活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对话原则,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热情,最近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推行“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听课、学习,笔者对语文教师在生态课堂模式下的角色变化有一些肤浅的感悟:
  首先在预习课中,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导引者。生态课堂预习课的主要任务是,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最终确定自己或本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向。但学生不论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还是在知识的积累、思想的高度、文化的修养等方面与教师比都有差距,这就意味着他们形成的将要进行探究学习的问题,可能略显幼稚,此时教师便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导引者。即教师在学生预习环节,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提出较有深度、较典型的问题,以便在展示课中教师能导引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例如,我听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肖寒老师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在学生自读、讨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大部分针对文中不能理解的句子而提,少了阅读者创造性地思考,于是肖老师建议性地抛出了两个方向性的论题:(1)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2)对周瑜的追述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魄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提出自己的看法。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在深度与广度上给了学生导引。那么,在课堂上,这几组学生的展示将会在问题的新颖、论题的深度、思想的高度上赢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导引学生们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情感价值观、语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生态课堂的预习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问题。提问题的方式多样,可以个人提,可以小组提,可以学生向教师提,可以学生向学生提,也可以教师向学生提。这里,教师如何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解读文本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就是一门艺术了。例如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二等奖获得者叶环老师,她在设置问题环节就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她展示的《雷雨》一课,给学生设计的导学案不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而是针对话剧的舞台性和表演性的特点,以五个画面场景让学生深入情景,分析人物形象,清楚明了。
  其次,在生态课堂的展示课上教师又是一个有作为的线索人物。这个线索人物穿起了各展示小组,整合了课堂各个板块式的环节,使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诵、课本剧、表演读等,不一而足)来探究各种问题的课堂,变得有序而浑然一体,从而避免了因为学生不同的展示方式而出现的教学板块僵硬现象。也纠正了一个偏见,即有人认为,生态课堂的展示课可以不需要老师(反正学生是主角,教师在旁边当观众就行了)。其实不然,我在2012年4月18日听了巴州石油一中初中部刘英老师的一节展示课——《俗世奇人——泥人张》。这节课就是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好例证。本节课的课堂展示分三个板块:七嘴八舌说奇人,绘声绘色演奇人,各抒己见品奇人。于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们一个个七嘴八舌说奇人。说完了奇人,教师自然设疑:作者如何再现“奇人”风采?这时不同的学习小组便开始以演读、课本剧、说书等各种方式演他们感知的奇人。在各小组的表演中,教师借观众的身份不时提醒其他组对表演进行评价,教师再加以点拨,评价小组再次表演,就这样,学生在积极的创造与思考中完成了表演环节。借助第二个环节对泥人张与海张五的“傲气”的反复模仿,教师不落痕迹地引导学生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各抒己见品奇人。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评人物的性格中,让学生明白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同时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
  到此,整堂课如一首流动的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高亢,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听到了学生激情飞扬的品说,我们也领悟到教师通过无声的滋养陶冶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陪伴学生完成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建构。
  回望整堂课,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学生的身影,听到的似乎都是学生的声音,其实教师这个线索人物犹如一根红线却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地陪伴着学生。这堂课虽然是初中语文课,但对我触动甚大。
  还以《泥人张》这节课为例,当有一小组演完泥人张与“海张五”茶馆斗智一场戏后,老师作为围观群众故意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说,演泥人张者,哪个地方演得最传神?”学生的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了,有的说眼神演得传神,有的说抠泥的动作传神,有的说捏泥人的动作传神……
  只见刘教师边与学生探讨,边走上表演台,也演了一回泥人张,老师重点演绎了“戳”与“摔”两个动作,学生欣赏后沉寂了片刻又炸开了锅,原来他们从老师表演的两个动作——“戳”与“摔”中领悟到了凸现人物性格的妙笔——“戳”字,这一沉静而有力的动作,更显主人公对“海张五”的蔑视!生态课堂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对话氛围中各抒己见,各展风采,学生走出了畏惧权威的怪圈,教师跳出了说教的授课模式,平等的对话创造出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似的生态课堂。
  由此我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完成了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学生才算真正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真正学有所获,也才能愉快地完成新的人文(语文、文学)知识的建构。
  教师在生态课堂中的角色是多样的,如何在各种课型中迅速、自然、科学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1、做细心的观察者。预习、展示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去细心观察学生知识之所遗漏,注意自己在教学环节中对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做智慧的引领者。好的教师,善于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有课程的执行者转变成智慧的引领者。他善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善于发现、捕捉甚至放大一些课堂生成的问题,并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创造性。
  3、做理智的反思者。这其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教后反思,必有所得。得有所改,必有提升。每一次教学任务的结束,其实是下一次教学设计的开始。
  现在,“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等概念已广泛运用在我们的学术文化研究之中。抓“生态”意味着对相关对象所包含的各个侧面作有机互动,和谐有序的推进。我以为这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也是大有启迪的。
  高中语文教师一直是教改最前沿的勇士,让我们从每次理智的反思中,探求语文课堂改革无招胜有招的无模式之模式。
  
  郭威,教师,现居新疆巴州。

生态课堂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