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因为写作及考试的需要,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套作现象。套作在一定时候对学生写作是有好处的,但是仅为考试应付,套作对学生写作是有很大的坏处。根据这种现象,作为老师应进行及时的诊治,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与应试。
关键词:套作现象;原因;诊治方法
现在,学校里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种套作现象。这种套作并非我们平时所认识的背熟一文后,变换个别词语,把已背熟之文默写出来。现在学生的套作,不用花力气背诵,有两个目标,一是凑够800字;二是骗人蒙人。评卷人不细心,就易被蒙。它是一种切合高考评卷场里评判标准的分论点式的新八股。下面例文是学生应试时作文片段(以“心要在焉”为题作文):
“在心焉,避免失去应得的。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在吴国吞并越国后,听取大臣的提议,去给吴王当了三年的马弁,忍辱负重,最后得到夫差的信任,回到越国,但那是夫差不用心去听取众大臣的意见的结果。后来经过勾践十年努力,在吴落难时刻吞并吴国。这不是勾践的智慧,而是他心在焉(亦可换成‘不要轻易说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自己霸业;夫差如果心能在焉(换‘不要轻易说不’),就不会因此失去国家,历史也许会改写。所以我们要用心去考虑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应得的。所以,心要在焉(换‘不要轻易说不’)。”
以上例文,可以把分试点改作为“不要轻易说‘不’”(广东高考)或任何别的题目,如括号内容。
我训练学生审题时,他们写出的题纲(以“让心底盛开一朵花”为题)如:一个学生写的题纲,“总论:让心底盛开一朵充满梦想的花。分论点:1、让心底盛开一朵充满梦想的花,袁隆平演绎出杂交水稻的奇迹。2、让心底盛开一朵充满梦想的花,西单女孩弹唱终能实现。3、让心底盛开一朵充满梦想的花,邰丽华在无声世界中登上艺术巅峰。”
这样例子并非少数,可以说是普遍的,甚至是成风的。明眼人通过以上例该知道,学生作文已陷入一种可怕的泥潭中。这种状况已背离我们语文课标很遥远。结果是我们不难想象也令人悲哀的。造成这种风气的缘由是什么?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只接受老师指导意见中“分论点式”模式,知道高考议论文要写成这种分论点式模式,所以应试作文写成这种形式。
二.这种现象最坏处非在模式,而在内容可以随时套作。换句话说,学生作文时自己亦不知所云。由于他们写出的东西他们也不甚了解,所以无从考查他们的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真实状况,也无从考查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记叙议论说明这些表达功夫。
再考察此风大长的原因,可能与当今校园中忽略诚信教育,讲真话就会吃亏有关系,更与作文教学中不提倡写真情实感关系密切。当今社会,无论政府官员、单位写手,都以文章辞藻华丽、响亮为荣,不管内容虚实真伪。语文教师当然深受影响,更加效尤。批改评讲作文时当然心中会把它当作铁律,为害之大,可想而知。稍熟圈中状况的人大概不用举例都可知此话并不夸张。
如:2011年《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第二期李兴濂老师的《人生撒谎作文始》对此现象阐述就很吓人。引了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弊端有关话语作证。胡适近百年前赞扬王小航敢说真话,“‘说真话吧’,这四个字看来很平常,其实最不容易,必须有古人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方才敢说真话。在今日的社会,这三个条件之外,必须还要加上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时髦不能动’。多少聪明的人,不辞贫贱,不慕富贵,不怕威权,只不能打破这一关头,只怕人笑他们‘落伍’!只此不甘落伍的一个念头,就可以叫他们努力学时髦而不肯说真话。”(《胡适文集·〈王小航先生文存〉序》)
看来此风由来已久,文艺界斗士对它一直未停止战斗。所以,要纠正此风,非从源头下手不可。学生作文最大功能是表情达意。此情此意是学生自己的真情自己的真意,非假情假意。教师需把此项作为评判的一项准则。并努力提倡,身体力行,方可能收微效。我知道,这样的议论许多人一定不以为然。但请各位同行看看学生的作文状况、言行状况及社会上人们为人为文状况,就知道这才是正道!
也许人们看到现实状况会灰心,包括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但据我观察,其实也有大批老师在教学中是坚持要学生讲真话写真事的。另外部分老师受社会上流行文风影响,实际上如能和他们讲清道理,纠正过来并非难事。因此,假以时日,绝此歪风非不可能。
三.学生审题能力差。例文中学生所以那样写,与他们审题能力差关系是很大的。“心要在焉”,首先他不明白“焉”字意思。其次不明白“在”字的意思。在考试这么急迫情况下,只能套作,所以审题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有东西可写就不用写那不知是否对题的东西了,谁愿意冒那险呢?下面是另一考生的应试文开头片段。
“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只有做到用心专一才能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心不在焉,学而无成,心若存在,学而有成,至精至善至美,若要达到其最高境界,则要做到‘心在焉’。”
能这么审,学生就不会为800字而信口开河,而是咬文嚼字,“焉”“于此”合音,“在”守着,不跑神。套作之风可纠,观察社会的眼光、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亦可提高。
教给学生审题能力,身体力行诚信做人的作文原则,不作社会上不正文风的鼓吹者,学生作文良好风气能归来。
陈希南,广东廉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