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155278

  

《小石潭记》说课稿

◇ 吴萌 张连军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陈述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如表达先忧后乐旷达情怀的《岳阳楼记》,流露出与民同乐的自得之情的《醉翁亭记》,抒发初春郊游闲适之情的《满井游记》。所见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小石潭记》亦是如此,当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革新失败,被贬邵州刺史,永贞元年十一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是自然风貌优美,柳宗元为排遣心中郁闷,常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将秀美的山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出一种幽深、冷寂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时悲凉、凄怆的情感。对于本文流露出的这种消极情感,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定
  小石潭记篇幅不长,内容却不少,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我按常规课的思路,将之分为2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作为起始课重在训练朗诵,夯实语基,理清思路,第二课时则重在品悟作者“先忧后乐”的情感。下面的具体分析都是针对第一课时而言。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以及中考文言文命题所体现出的侧重基础生字词及重点句意理解这一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流畅的朗诵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基本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考虑到本文有不少词语晦涩难懂(如“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且词语活用现象比较多(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此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由于这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在课堂容量有限的前提下,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我将训练朗诵与理清作者思路作为教学的难点,以此为学生顺畅地背诵全文及第二课时品悟感情打下基础。
  三.教法设想
  所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课要想有效率,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获取信息。对于文言文来讲,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难点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法来调动学生,同时辅以质疑法和讨论法使学生深入研讨课文。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阅读法和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在探究写作思路时,则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江雪》导入,抓住“孤”“独”二字所体现出的怀才不遇之感与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操,将之与课文情感联系起来,告诉学生古人往往“远在江湖磨砺心志,古来贬官对妙文”,由此简单介绍本文乃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贬官的心情。
  利用学生学过的柳诗导入,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简单交代背景则为第二课时中学生品味本文的感情蓄势。
  (二)简介作者,解题
  柳宗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家,所以在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柳宗元的基本文学常识的基础上,补充介绍了“唐宋八大家”,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解题则从“记”入手,回顾《桃花源记》与《核舟记》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记”可记人、记事、记游,本文即为记录在小石潭游玩经历的游记。
  这样设计意在丰富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扩大知识面,收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示范读——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诵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听,标注生僻字词的读音,在老师读完后,由学生指出易错读误读的字,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基本扫清字词障碍,以达到正音的目的。在正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朗诵课文两到三次,加深对刚认会的生字词的印象,要求做到发音准确,诵读流畅。学生自由诵读声毕时,师即指名学生朗诵课文,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此举是为了检查学生自由朗诵的效果。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译读全文,圈点勾画疑难词句,先通过小组内质疑的方式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记录下来,全班讨论解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设计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养成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疏通文意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齐读课文,把握内容。
  要求学生在齐读课文后用四字词填空: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并引用原文,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那些景物,有何特征,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是为突破本文难点——理清思路而作的重要准备。
  4.跳读课文,探究思路。
  这一环节是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写作思路,要求学生通过找每节关键词的形式,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如抓住第一节中的“隔”、“闻”、“伐”、“取”、“下”等词,便能知道此节写的是发现小潭),如此便能轻松发现本文写作顺序为游览的先后顺序,从而明确写作思路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的佳作,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条理清晰的思路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在完成上一环节——梳理内容的前提下,此环节还是能顺利完成的。
  (四)课堂小结
  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知识?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总结,以此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学生自行总结完之后,教师再次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布置作业
  从文言文学习的记诵积累要求出发,布置如下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尝试流畅地背诵课文
  2.总结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归纳一词多义与词语活用现象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同游者
  六.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亮点有三:
  第一,夯实文言字词,积累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本,中考文言文中对字词句的考查也占到了40%的比例,所以我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作为本文的重点,在导入新课之后,首先通过示范读的方式为学生正音,又将学生提出的易错字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提示,并且除在疏通文意环节中集中处理字词外,还以多种形式将对字词句的关注贯穿到整个课堂。如随时纠正学生错误读音,在感知课文内容环节中也穿插了对字词句的翻译,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第二,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设计,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整体感知,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示范读正字音,自由读明字义,指名读验效果,齐声读品内容……总之,整堂课力图通过诵读使学生感知文意,品悟感情,培养语感。
  第三,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围绕流畅地诵读课文与理清作者思路这两个教学目标,逐步展开,重难点突出。
  当然,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些许遗憾。由于是借班上课,备课时未充分考虑学情,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处理难点时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断催促学生加快进度,压缩了学生朗读与思考的时间,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缺少新意与鼓动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针对自身的不足,我一定会多向同行取经,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吴萌,张连军,教师,现居湖北云梦。

《小石潭记》说课稿

  •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