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他要求我们不能只图省事和形式,应追求真实自然:要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充分“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意愿,“顺着学生的思路教”。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及时地将鲜活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构建精彩灵动的课堂呢?
一.质疑问难绽放精彩课堂
明人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并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达成新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我教《背影》这一课时,我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设计了一个质疑的环节:
生1:老师,写人有好多角度,朱自清的《背影》为什么非要从“背影”入手呢?
师:(顺水推舟)是啊,写人有好多角度,从“背影”入手就未必好。不妨先让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吧,谁来——
生2:我来读。(声情并茂)
(教室里一片啧啧称羡声)
生3:(眼睛有点湿润)文章用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子之情是最好的选择,父亲艰难去“买橘子”的细节真感人,他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生4:“背影”,特别是读到最后一处“背影”时,我感觉到作者内心很复杂,愧疚、忏悔、伤悲、感恩、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
师:是啊,剪不断,理还乱,是——
全体学生:(接着)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很动情)我父亲在杭州打工,去年农历十二月十六回来,风雪交加,父亲执意送我和我叔叔上火车,在车站告别的时候,父亲推着自行车,蹒跚地走在回工地的路上,他还不时地回头望着我,雪地上留下了一条艰难的足迹。看着父亲背影,我当时流下了眼泪。
(同学们都很有同感)
生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讲述,我懂得了……
(许多同学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这一教学环节,我的设想只是希望学生归纳本文生动的的细节描写的特色,而学生却不仅再一次体会到朱自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述说自己的父亲在火车站送行的场面,实在令人欣喜。不经意的一次质疑活动,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引发了他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自己生命历程的体验,实在精彩。
二.巧用错误演绎精彩课堂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那么,教师如何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加以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自然得出结论呢?
教学《曹刿论战》,自然离不开对成语“一鼓作气”的讲解,然而,当默写课文(或成语填空)时,却总有一些同学写错,有一些同学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了。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的产生呢?我忽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景,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改错呢?于是,我向同学“发话”:你们能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那些同学“改邪归正”,不把“一鼓作气”写错吗?
这一招还真见效,纠错方案很快“出笼”了:“一鼓作气”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法指挥进军作战,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达到最佳状态,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之意,“作”是振作。在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因为不理解成语意思所导致的。
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纠正错别字训练,实际上却是对文本的细加工,精加工,只有当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后,才能真正明了成语“一鼓作气”的含义,才能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也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文言文是不能脱离文本的。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尝到了自我纠错的乐趣,明白了学习中的许多错误其实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道理。如果教师稍作引导,让学生还能明白生活中的错误也是可以自我改正的话,那语文课堂教学就更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就更为精彩。
三.智化危机点活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中,外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当它们突然闯入课堂时,我们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自己形象,如果利用得好,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倒也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我的母亲》(胡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流程到了板书“母爱”时,天色阴沉下来,当我写好“母爱”转过身来时,突然有一位学生的母亲悄然“闯进”教室,把伞递给她的女儿,转身给我一个微笑就走了。整个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有的笑有的叫。面对这种情景,我急中生智,在原来的思路上,作了个性化练习设计,用“母爱是……让……”的格式写一句话,结果学生写出了:
母爱是一把小雨伞,让孩子免遭风吹雨打。
母爱是一句叮咛,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温暖。
母爱是一个眼神,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如此真切动人的语言,可以说是为《我的母亲》的教学作了最好的总结。
这种因“不速之客”而造成的教学危机,只要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加以利用,不仅不会给正常的教学造成麻烦,反而使学生得到了美妙的情感体验,实现文本与生活的最佳融合。
除了外来的“不速之客”,我们也会遇到来自于学生的很棘手的偶发事件。
冰心的《纸船》正在教学,忽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某某和某某在玩纸飞机!”按理说,我应该停止上课,对那两名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但当我发现那两名学生抬头看了我之后,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候,我觉得和他们重申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意义已没有必要。
看着他们的纸飞机,我突然想到今天的语文课我们正在学习冰心的《纸船》,诗人以纸船作为一种的载体,寄托着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我想就让两个学生也以纸飞机为题材,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情。想到此处,我便对两个学生提出了要求:既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老师就不再多说什么。不过,有一个额外的要求:请你们以“纸飞机”为题目,完成一首小诗。
我知道这两个学生语文成绩都不错,平时也喜欢写几句小诗,做这个作业应该不难。不一会,两人的作品就完成了。一个写的是:我把小小的纸飞机/投掷在无限的空间/我的梦想随着它一同飞翔/无论是什么/都无法阻挡心的飞翔。另一个写的是:纸飞机/一只白色的小鸟/飞驶在蓝色的天堂/明天的我/将也如你一样/张起知识的羽翼/冲向成功的天宇。当他们两个念给大家听了以后,得到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的掌声中,我感到:对学生犯错的学生因势利导,深入的挖掘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因素迸发出来,并转化为孩子发展的一种动力的重要性。这其实是我对学生进行的关于尊重的一次教育——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两个学生的创作,无意间激励和教育了全体同学。也可以说是由“纸飞机”事件,带来的一次意外的收获。
面对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面对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只要语文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植实践的“沃土”,以积极的心态把握,以灵活的教学机智处理,将“动态”视作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那么“生成”之花将不断绽放,我们的课堂将充满灵性,充满精彩。
张小波,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