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才观认为:人才成功的关键是口才。而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又如何呢?许多学校的口语交际教学只是课堂的点缀、教学的附庸,成了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说话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显然格格不入。造成以上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仅就建立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体系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评价体制系统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应考察学生对具备良好口语交际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是否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即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要体现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口语交际教学来看,评价体系应包括:普通话、态势语、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口语技巧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学整体原理明确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互相联系并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的功能。一个系统若想发挥出最大功能,不仅各个元素的独立作用要达到最大,使这些元素作用的简单相加达到最大,还要重视使各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达到最合理,使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的功能。这就告诉我们,上述五个方面的评价是相互联系的:普通话是口语交际的前提,态势语是口头表达的辅助,反过来又会促进语言内涵的丰富;口头表达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又会调控口头表达等等。这些要素唯有相互协调配合,整个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才能实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
二、评价方式灵活化
创新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知识汲取、理论获得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学带用、以用促学,就必须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变传统的僵硬的评价方式为新型的灵活的评价方式。
(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加强形成性评价
学生经过口语交际训练之后,交际能力达到何种程度最终需要一定的评价反馈。传统的教学很少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而是在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反复实践、反复校正的过程,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实践能力和水平能否得到切实的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显得至关重要。及时的评价不是要给学生排个高低上下,而是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以利于下一阶段的训练,所以形成性评价必须贯穿始终。这种评价不仅衡量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水平,还对学生的交际意识、情感态度、思想风貌等做出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练习和测试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如“你讲得很有礼貌”、“你的声音比以前大多了,你下次一定会讲得更好”、“你积极参与的精神,我很欣赏”等等,这样的评价更及时,也更有积极的意义。
(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以口试为主
口语表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既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又要对表达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前者往往可以采用笔试法,而后者则必须采用口试法,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因为只有在表达过程中,才能对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音、语气、语调、态势语、心理素质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口语交际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包括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考查。倾听能力包括语音辨别、语义辨析、语感掌握等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内部语言生成能力和外部语言掌控能力等;应对能力包括对语言自身因素的调整和非语言因素捕捉的等能力。能力评价要突出强调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话语流畅、条理井然、反应敏捷等因素。2.口语交际素养的评价,包括态度、心理和态势语以及人文修养等。着重考查学生在交际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看学生能否敢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看学生能否遵守礼貌规则等。3.口语交际效果的评价。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效果不仅是考查学生主体角色原则的体现,还是考查学生合作原则乃至诚信原则的体现,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遵守话语规则和语境规则的效果。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毕竟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董永锋 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05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