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汉语NV式状中结构中的名词突破原有的语法规范充当状语之后,所具有的空间性丧失。汉语意合的特点和汉民族对均衡美、节奏美的一贯追求这一深远文化背景以及NV式状中结构的四字格自由短语与成语的类比认同是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NV式 状中偏正结构 名词 语义
一、引言
关于名词能否直接修饰动词组成状中偏正结构,历来有不同的意见。朱德熙先生认为名词作为修饰语只能做定语,不能做状语。如果动词受名词直接修饰,那么动词必须是“名动词”。孙德金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能做状语的名词极其有限,并且语义类型确定,因此让部分名词兼副词……处于句子中状语位置的名词前如没有介词,则视为零格标式,句法上也同样分析为介宾短语做状语,而不是名词做状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名词可以做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组成状中结构。但是对NV式状中结构的研究还仅限于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名词做状语的范围、条件、原因、规律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NV式状中结构名词作状语后的变化,以及形成的原因作浅略的分析。
二、名词做状语后的变化
如果我们对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进行深入的考察,就会发现受名词直接修饰的动词并不完全是“名动词”所能含括的。至于担心承认名词做状语会破坏词类划分的系统性也是无须的,“承认少数名词可以作状语,并不破坏现代汉语词类的系统性,正如我们承认时间词、处所词可以做状语,并不破坏词类的系统性一样。”[1]而且名词做状语的数量呈上升趋势,NV式不仅是词组的组合方式,而且还是新词产生的构词方式,不仅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且还广泛地存在于古代汉语中。如果在进行句法解释时,让这部分名词兼做副词,势必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名词做状语直接修饰动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因为NV式结构占据谓语的位置,其中的V仍保留动词特征,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而且NV式状中结构和形式雷同的主谓结构在句法、语义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可以明确区分。我们由此可以说名词突破了原有的功能,具有充当状语的能力。当这些名词做状语后,语法特征会有哪些变化呢?
1.大宋朝是石砚应该感念奠基石甚至感激的时代,砚在宋朝开始出现了生命的辉煌,身价直线攀高。(杜文和《古观感》,《当代》2000,6,P170)
2.我先跟郎总电话联系一下。(孙春平《老师是老实人》,《十月》2000,6,P17)
3.你可以现金入股。
上述的例句中名词“直线”、“电话”、“现金”都是做状语分别修饰谓词性成分,“攀高”、“联系”、“入股”。这些名词在未做状语时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前加定语,例如,一条直线、一笔现金、一个电话、漂亮的电话。当这些名词和谓词性成分组成NV式状中结构时,前面不能加任何成分。而名词在做主语、宾语、定语时,仍然可以受数量词或定语的修饰,例如名词做宾语时的情况,“我买电话”中“电话”前依然可以加入数量词或定语,如“我买了一个/红色电话。”名词在做状语或谓语时,名词不可再受量词或其它定语的修饰。如我们不能说*“我先跟郎总一个/红色电话联系一下。”刘顺认为:“在现代汉语中,量词并不是单纯用于给事物计量,同时也是一种语法手段,是名词的空间性的外在标志。”[2]空间性可以说是每一个名词的特征,但是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后,有时会丧失它的这种特征,如名词做谓语或状语时。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名词在做状语后丧失了空间性。
三、NV式状中结构形成的原因
NV式状中结构形成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微,董守志认为相似性和经济原则两个动因共同影响了语言形成体系的格局,在相似性过强的地方,经济原则会出来发挥作用,导致相似性的降低。这两个动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导致这种表达明晰又简单省力的NV式状中偏正结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是形成NV式状中结构不可获取的因素。
(1)汉语意合的特点是形成NV式状中结构的原因之一。虽然表层形式不一样,但是深层的语义关系并没有改变,即由于汉语意合的特点,人们在看到NV式状中结构时,可以正确理解这个结构的深层关系,相似性和经济原则相互竞争使词语发生缩合,丢弃了与语言经济原则相违背的东西,但是汉语的意合特点也是相似性和经济原则竞争的根本原因。
(2)寻求均衡美、节奏美的表达效果也是形成NV式状中结构的原因之一。NV式状中结构绝大部分都是四字格形式,这与汉民族对均衡美、节奏美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汉语是一种十分注重语音节律的语言。对于节奏美的追求在汉语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言语上的调节美化,而且还成为语言系统的规范约束成分,“在许多情况下,节奏的要求甚至以部分地牺牲语义与语法为代价。这种语言节律的要求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即汉民族对均衡美、节奏美的长期注重。汉语的这种特性是造成语音节律对形态乃至整个语法制约的内在的根本原因”[3]。“四字格”短语是现代汉语词语构成的强势模式,在这种强势模式的影响之下,遵循经济原则,依赖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将介宾短语/介词+……+名词+(方位词)式精简为四字格短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名词不能做状语的语法规范,但是并不影响人们对其语义关系的理解。例如:“重拳出击,步步为营”,两个四字格短语连用,就显得句整对称,读起来铿锵和谐,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并不影响人们对语义关系的理解,还使其简洁有力,言简意丰。但是如果将“重拳出击”改为“像出重拳一样狠狠地出击”,在放入原来的上下文中,则显得不匀称、罗嗦。又如将上述例句(2)中的“电话联系”改为“用电话联系一下”则显得不简练、零碎、粘附性强,相比较前者更稳定、独立、整体感强。
(3)NV式状中结构的四字格自由短语的形成与对成语的类比认同有一定的联系。 汉语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音节的,成语的内部结构模式多是自由短语模仿的对象,在成语中NV式状中结构早已有之,如雪中送炭、狭路相逢,分析此类成语时,一定会认为是名词做状语,而不是介宾语做状语,或介词的省略。按照已有的结构模式,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精简而成的四字自由短语是人们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表现。有些自由短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使用人数的增多,使用范围的扩大,也有可能逐渐凝固,进而取得固定短语的资格,如有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诗文语句中紧缩而来的。如“循循善诱”出于《论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功成不居”语出《老子》“功成而不居”。紧缩之后语义并不受影响,这可以说是形成NV式状中偏正结构的四字格自由短语的“榜样”。
四、结语
现代汉语NV式状中结构中的名词突破原有的语法规范充当状语之后,所具有的空间性丧失。汉语意合的特点和汉民族对均衡美、节奏美的一贯追求这一深远文化背景以及NV式状中结构的四字格自由短语与成语的类比认同是其形成的原因。
注释:
[1]李梅:《析现代汉语NV式状中偏正短语》,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3]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孙德金.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3]王政红.偏正的NV结构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4]董守志,严亚莉.现代汉语NV式状中偏正结构浅探[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3).
(周欣 山东菏泽学院中文系 27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