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732

[ 刘家志 文选 ]   

浅谈农村初中生“失语症”的矫治

◇ 刘家志

  一、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
  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对本校三个年级的150名学生作过一次口语调查(其中男生82人,女生68人),采用答问和对话方式,调查结果是:平时能主动用普通话交谈的只有12人(男4人,女8人);在课堂上能主动站起来答问的只有46人(男22人,女24人);口齿清楚、用词较准确、语调语速适中的只有28人(男12人,女16人);不愿回答或不知道怎样回答问题的达41人(男28人,女13人)。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言的习惯,虽然他们知道答案,但是他们更愿意等待老师说出答案;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包括教室)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的,也往往是语无伦次,中心不明;原本私底下背得很流畅的课文,一旦当着老师或同学的面背,就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根本背不出来;有些同学一对人说话就脸红……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失语症”的现状令人担忧。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失语症”的原因
  1.传统思想的制约。虽然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受到同等待遇。不少老师只是把口语附属于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之中,没有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更没有对口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教师素质的制约。
  3.教学目的的制约。很多学校、老师迫于考试的压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
  4.口语氛围的制约。有些学校虽也举办过朗诵、演讲等比赛,但一学年只有一两次,很难形成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
  5.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害羞、怕说,也阻碍了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凡此种种,造成了当前农村初中生口语训练的欠缺,造成了其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局面。
  三、农村初中生“失语症”的矫治
  笔者认为,外在的客观社会环境影响了初中生内在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方向,初中生内在的心理特点导致“失语症”的发生。对症下药,关键在于观念转变,价值澄清,潜质挖掘,过程调控。
  学校方面:
  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重视口语交际课。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明白口语交际在现在及将来对学生的重要性,明白口才对于很多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要从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考虑,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重视口语交际课。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力争创设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当然,只有学校、教师的重视还不够,要从根本上扭转口语交际课被忽视的现象,还得从考试内容、考查方式的改革上下功夫。
  教师方面:
  1.加强对学生思维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帮助学生能说。
  思维训练是口语训练的重要一步。口语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脱稿讲话训练,学生虽有准备,但不准念稿子,利用记忆把稿子上的内容说出来;二是进行即兴讲话,老师现场出一个题目或话题,让学生现场即兴回答,要求思路清晰,语言组织有条理。通过这两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
  心理素质训练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环节。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之所以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话,不是他们没有说的内容,而是因为心里紧张、害怕而说不好或说不出来。对此,我们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应该帮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要让他们明白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其次,要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学生越是怕说,就越要给他们当众说话的机会。通过不断地训练来克服他们紧张害怕的心理,让他们从“不敢讲”到“不怕讲”到“乐意讲”。
  2.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交际氛围,鼓励学生敢说。
  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当众讲话,总怕讲不好丢面子,因而不敢讲。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友,给予其热情引导,为其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与和谐的讲话气氛,激发学生讲话的积极性,使学生心态开放,大胆自信,无拘无束地开口讲话。只有敢说,才能锻炼说的能力。有这样一句格言:你之所以感到别人伟大,只因为自己跪着,如果我站起来,决不比别人矮半截。笔者常把这句话说给学生听,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站起来讲话。有时学生想讲但又不敢讲的时候,可适当运用“精神胜利法”、“我比你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扬长避短,我也会超过他”。
  作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失误或讲说遇到障碍时,你可以指导他们自己纠正,帮助他们把话说全、说好,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责备,更不能讥讽挖苦。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即使说错了要允许他们重新说。
  当一个语文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人物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交流的伙伴,建立起师生间的人格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的时候,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就不会出现躲躲闪闪、漠视自我、惯于依赖、消极观望、急于求成的尴尬现象了。
  3.充分调动口语交际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想说。
  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我表现的欲望,并给予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活跃起来,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体味参与口语交际的乐趣,使其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
  初中生争强好胜,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贯穿竞争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话语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形式很能吸引学生,对此他们总是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用这样的话激发他们:看谁猜测得最快,猜的结论最正确。平时教师也可说:看谁最聪明,能第一个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那些大胆聪明的学生,有时可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给他们以热烈的掌声。
  4.提供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会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时,可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来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1)看图解说。解说,是说明事物、解释事理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练习解说,有助于积累知识、获取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细致的观察能力、及时敏捷的反应能力、准确科学的表达能力。在教《斑羚飞渡》时,可让学生在理解斑羚飞渡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然后看图解说斑羚们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2)课前练讲。每天由两位学生课前准备好演讲内容,内容不限,可以是小说、电影、电视中令人很有感触的某一情节、某一场面或某一人物的性格,叙述完后再用二至三句话略作点评;也可讲自己的理想;也可谈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看法……当两位学生讲完后,再请几位同学根据口语表达的需要加以评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3)复述内容。复述训练,是指训练学生运用口头叙述的方式将读过或听过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所提供的语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将其扩展成一则故事复述出来。学习《桃花源记》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倒叙方式复述这篇课文。在复述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开设说话课,专门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每一节说话课,都设置一两个话题,可以是提前准备的,也可以是临时准备的;可以是老师出题,也可以是学生出题。话题的范围不限,社会热点、学习问题、家庭关系、情感问题等都可以纳入课堂。在说话课上,大家机会均等,说好说坏都得说。到了学期末,则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优秀演说家”和“课堂口头表达积极分子”,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由于是面对全班同学,再加上激励机制,在演讲或说话中,讲话者的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尽力展示出自己的水平;听的人则聚精会神,希望能从讲话者的讲话中取长补短,让自己下一次有更好的发挥。这些做法为口语训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在这种场景下,所有同学都会尽全力去做,再加上互相借鉴,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加强辩论的训练。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辩题或切合学生实际的一些题材,在班上组织一些辩论会,辩论的题目如《家长该不该看子女的日记和信件》、《开卷是否有益》、《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是提倡消费还是提倡节俭》、《初中生要不要配备手机》等,老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确定一到两名主辩和若干名助辩,其他同学则组成资料查寻队和啦啦队,为己方提供材料支持和加油助威。不同的辩论会辩手和拉拉队员进行轮换,以达到锻炼所有同学的目的。辩论是口语训练的高级形式,它是参与者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辩论风度。可以说,辩论最能体现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6)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实于生活细节中。
  a.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身边各种人物的语言,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话记录下来,拿到班上交流。
  b.收集各种书报、杂志,供学生借阅、摘录。
  c.定期给学生播放一些小品、相声类的碟片,要求他们观看后模仿其中的人物对话。
  d.开展故事会、猜谜比赛、小型辩论会等活动。
  5.积极培养口语交际技能,让学生说得更好。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缺失源自口语交际技能的缺失,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吸收当代语言运用的研究成果,遵循学生言语思维和言语习得的科学规律,尝试构建起与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相适应的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训练体系,致力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讲座,讲授口语交际的有关理论技巧,提供必要的借鉴范例和精彩片断,给学生一根口语交际的拐杖,指导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提高的过程积累,并通过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来巩固成果,拓展视野,提升技能。
  当然,强化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社会认知也显得特别重要。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鉴别事物的能力,指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将整个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口语交际过程,要抛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投机心理,准备一场踏踏实实的持久战,把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提高。
  口语交际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和操作规范,口语交际训练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所以还有待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讲话日趋准确规范、明确流畅、生动得体,全面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刘家志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中学 523300)

浅谈农村初中生“失语症”的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