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写作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人整体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笔者在农村普通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了解到的情况却是:较多学生患有“作文恐惧症”,他们怕上作文课,更怕写作文,课堂写作时常感到焦虑,备受“熬煎”。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作文素材储备普遍比较匮乏,写作时常常缺乏源头活水,导致文思受阻、行文不畅。此种状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内驱力的形成,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良性发展与持续提升,阻碍了“主动·有效”作文课堂的建设进程。
开掘素材资源,丰富作文储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出四种指导策略,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观照自我,开掘学习生活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欲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便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学习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观照自身的学习生活,开掘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资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审视自己或同学的学习生活状态,积累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笔者曾以《忙碌的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自己或同学一天学习生活的基础上选取三、五个片段写作,结果发现学生都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同学在叙述手法上存在“流水账式”的弊端,言语之间也缺乏真情实感。为此,笔者引导他们将叙述的着力点放在“忙碌”二字上,选取最典型的材料,如就忙于复习应考、忙于社团活动等展开叙述,并用最能反映自己感受的词句穿插其间加以抒情议论,结果发现学生的作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为充实,而且在情感上大为丰富,文章层次明显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同学缺乏开掘学习生活素材的能力,他们在写文章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对于自己熟悉的学习生活竟然“没有印象”、“没有感觉”,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生活趣事、捕捉生活亮点的慧眼。那么,什么是学习生活中的亮点呢?简言之,就是学习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人和感动的事。这些人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这些事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体验、及时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同学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以为生活中的亮点一定是那些令人振奋、让人快意的人和事,其实不然,生活中的不幸和遗憾往往更让人感动、更令人震撼,也更易表现出真情实感。比如,同学们在描写答题不顺时的焦虑烦躁或表达与朋友出现关系裂痕的低落情绪时,往往会写得真实、细腻、感人。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掘学习生活中的“莺歌燕舞”与“良辰美景”,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其间的伤心事和不如意事,抒写遗憾的人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开掘语文课本资源
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后花园,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其间蕴含着大量典型的人物事迹、精彩的场景场面、精辟的格言警句、深刻的思想哲理等,这是极佳的作文素材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这座资源宝库,从中引出清冽、丰盈的“源头活水”,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添注活力,让学生的作文因此生意盎然。
而欲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指导,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本丰富的素材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积累,使之成为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高中语文六册课本共收录了130余篇文章,篇篇可圈可点,其间塑造的形象、表现的生活、蕴含的哲理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绝佳素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建立了包括人物、自然、文化三个大类的作文素材资源库。这三个大类又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风采、美好亲情、人生感悟、理想信念、自然山水、科学探索、艺术赏析等7个小类,每个小类中都有相应的佳作,通过引导学生整理、识记和内化,有效扩充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使学生突破了作文“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瓶颈,实现了活学活用、轻松择用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开掘农村生活资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这一最基本的素材资源宝库,文思便会枯竭,文章便会干涩。可见,关注生活、开掘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对于大多数农村高中生来讲,由于他们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更加独特的认识和更为真切的体验,在此方面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易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许多学生尽管来自农村,在写作时却不善于发掘资源宝藏,导致对农村生活认识肤浅、表现苍白,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先天优势。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开掘其中蕴含的写作素材资源,打开作文的活水之源。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三点经验:一是引导学生欣赏农村广袤无垠的自然风景,描绘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二是引导学生采集农村淳朴别致的民风民俗,表现农村生活的独特韵味;三是引导学生捕捉农村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变化,再现农村特有的人情世态。作文教学时,可以采用片段写作的方式开展训练。比如,笔者曾以《农村邻里之间》为话题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发现,学生大都能够真实地描写发生在农村邻里之间的揪心事与快乐事,细腻地表现邻里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取得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开掘社会生活资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蕴含了无限广阔的写作素材,其间既有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与焦点事件,又不乏发人深省的平凡人事,这些都是极好的作文素材。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他们并非缺少这些生动具体的社会生活资源,而是缺乏对这些生活资源的仔细观察与深刻体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尝试,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社会焦点事件,简要发表个人评判;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感动社会的焦点人物,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诠释生活的真谛;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发人深省的寻常琐事,表达对平凡生活的理性思考。作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书报、网络等工具发掘其间蕴涵的教育意义,并通过周记、片段、扩写、续写等作文形式展现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自主习得与提升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共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主动地观照自我、积极地关注生活,从而达到“兵多将广,运筹帷幄”,顺利进入文思泉涌、愉悦创作的佳境,切实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个性风采得以展现的有效作文教学的目标。
(代道舟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2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