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平时成绩难以量化,闭卷考试因循守旧,开卷考查简单随意,考核内容脱离实际等,优化其考核体系具有现实必要性。而转变评价观念,建构多元评价体系,考核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严格考核制度就成为优化大学语文课程考核体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 考核体系 优化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公共课,然而事实上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普遍不理想,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现行的考试考核制度与评价体系的落后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笔者拟从当前大学语文考核方式及制度上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探讨构建一种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当前大学语文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课程考核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而且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对教学具有导向性。“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1]。但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存在诸多问题。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考核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一般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期末考核又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具体来说,上述考核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平时成绩难以量化,缺乏公平公正。虽然我们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在大学语文课程综合考核中的比例都作出了规定,但对平时成绩的具体评定方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都是由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师自主决定。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同行们的做法,教师评定平时成绩所参考的依据无非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等几种,而且由于后两种形式操作起来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已被教师有意无意地舍弃(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课程,很多教师动辄即是带三四个教学大班,每班100多人,可以想见批阅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庞大工程),另外课堂提问考评方式,由于每次提问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由此教师很难把每个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回答情况作统一的量化评分处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出勤率作为考评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也就成为众多大学语文任课教师的操作模式了,这必然会出现相对的随意性、偶然性和非规范性,缺乏公平公正。
2.闭卷考试因循守旧,缺乏新意和活力。部分学校的大学语文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但在考试题型和内容上与高中语文差别不大:考题类型沿袭旧有模式分为填空、选择、简答、解释、理解、作文等几部分,考试内容是围绕四个方向设计的:一是“语言文学常识”,二是“作品内容分析”,三是“作品赏析”,四是“写作”,且侧重以知识型的内容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容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也只能“照本宣科”;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的原因[2]。由于这种考试方式因循守旧,缺乏新意,必然会遭到绝大部分学生心理上的排斥。事实上,这种闭卷考试只是作为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必有项目而存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已不再使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只是在2006年以前采用这一模式,2006年以后已完全舍弃。
3.开卷考查简单随意,缺乏规范管理。在大学语文期末考核中实际上采用更多的考查方式是上交一篇小论文或做几道开放性的题目。其中论文写作,已经成为大学语文期末考核的有益尝试,“不仅有助于大一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转型,而且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在实施人文教育,乃至掌握工作技能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3]。然而,由于缺乏周密部署、必要指导、示范引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又存在诸多缺陷。比如时间仓促,很多任课教师只是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才布置论文的任务,由学生课下完成并在结课时交上来,留给学生往往只有一到两周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查找资料,又要撰写文章,其质量可想而知。论文题目设置随意,往往由学生自己选择,虽然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部分学生的选题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该课程的性质与要求。比如学生有写成读后感的,观后感的,诗词欣赏的等等,却与真正的学理性与思辨性的论文相差甚远。另外从网上下载拼接或互相抄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今天的学生置身于信息时代,报纸、杂志、网络提供了海量的资讯可供学生“参考”、甚至“拷贝”。虽然很多教师通常都会对论文的质量三令五申进行要求,如严禁抄袭、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创新等等,并设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就几年来期末考试笔者所评阅的论文来看,“充分利用”资料进行适当的拼装、组合、嫁接等“技术处理”,几乎是当下很多学生应付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通行惯例,甚至还有通篇雷同的。由于这种情况已相当普遍,很多教师早已见怪不怪,依然照例让其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从而也让学生对这门课更加的不重视,更可怕的是培养了学生投机取巧的不良学风,这种情况亟待规范管理。
4.考核内容脱离实际,缺乏联系对接。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查,所出的题目较多地关注语文课程内部,却忽视了学科之间、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真正兴趣,也容易导致他们应付,敷衍了事,从而也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大学语文课程考核体系的优化
1.转变观念,树立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评价观念。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区别于中小学语文,要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提升对母语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考核考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因此大学语文考试也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母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来进行。而要在考试中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重视平时的测试与考核。当下大学语文考核依然是一考定音,即一张期末试卷或一篇论文就决定了学生全部的文化素质,至多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考试模式还是没有摆脱应试的窠臼,基本无法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一个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欣赏、表达、写作能力很多时候是在平时显现出来的,所以想要通过考试的手段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母语应用能力,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评价观念,重视平时的各种测试,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可以扩大至总成绩的50%,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平时的创造积极性。
2.在考核方式上,建构多元评价体系。
针对大学语文教学,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考试和考查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规范的考纲和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4]。特别是日常评定与考核,可加深学生对自己母语水平的了解,敦促其努力学习,奋起直进。考核形式的多种多样,充分利用学生接受考核的心理特点,会使学生处在长期而稳定的自觉努力学习的状态中,避免考试临时突击,出现大幅度偏差,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测试有失公允。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
3.在考核内容上,紧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看法已成为一种共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必然决定包括考试考核在内的语文教学活动要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打通大学语文考核与学生生活的通道。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考核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比如以笔者所采用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为例,在讲完第二单元“乡土中国”的相关篇目《七月》、费孝通的《乡土本色》后,如何理解本单元的主题“乡土情结”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虽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乡土就是生命和精神的滥觞。而真正要理解起来最好要找到载体,而这个载体又最好是学生们都熟悉的。笔者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故乡)。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故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布置给学生一道平时作业,收集整理自己家乡(故乡)风土民情的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汇报交流。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活跃,很多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学生自发组成小组,查阅了大量资料来了解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美食小吃、风俗习惯等,并且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有的甚至是学生亲自拍的照片、搜集的实物,很有原创性。这次平时作业考核,由于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不仅激发了他们参与的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考核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体会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完成了一次人文素质的提高。
第二,与当下社会热点联系,笔者曾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过类似的尝试,比如在讲完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之后,笔者引入“称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是毁灭的宝马教授”、“清华教学楼被冠以真维斯楼”、“药家鑫事件”等前段时间发生在高校且被社会及公众所关注的热点和话题,由学生自拟一个切入点,对当下的大学精神进行探讨与思考并撰写课程小论文。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其中不乏观点新锐、表达流畅、视角独特的精品。
第三,与学生专业联系。针对授课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的特点,可把考核内容与不同专业特点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测试。比如,笔者曾给音乐、美术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过大学语文,在进行考核时,与其让音乐专业的学生谈谈李煜《乌夜啼》、苏轼《江城子》的艺术特点,不如鼓励学生在诗词感悟的基础上谱曲吟唱,这样的考核可能要比东拼西凑的所谓的小论文效果更好。同样地,美术专业的平时作业亦可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联。通过学习教材中“人情世态”单元,学生会在头脑中浮现具体的人物形象,用其专业技能描摹出《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厚道耿直的魏其侯窦婴的画像,或给鲁迅小说《伤逝》画插图,以此作为平时作业,更是打通了文学与其他艺术的通道。这样的考核既考查了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又考查了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既没有离开大学语文的考查宗旨,又贴近各自专业的知识背景,可谓相得益彰,一举两得。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本门课程对其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从而真正把大学语文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学校应为大学语文的考核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严格、科学、规范的考试、考核制度的建立,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否则,教和学的质量都将可能受到影响。由于目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随意,因此实行考教分离、建设试题库,严格考试纪律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5]。另外一方面,也要给予教师对此门课程考核改革的自由空间,使其能根据自己实际教学经验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最适合授课对象的考核模式,而不必搞“一刀切”。这样双管齐下,统筹兼顾,不仅可以更为科学地考核出学生的母语实际水平,而且能够以考促教,改进教师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错综复杂,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重中之重。一套合理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更能不断发掘语文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从而构筑大学语文教学的理想课堂境界。
注释:
[1]刘寿堂:《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考评手段质疑及商榷》,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第174-176页。
[2]黄霞:《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7-110页。
[3]程万喜:《论文写作:大学语文期末考评的有益尝试》,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1期,第189-190页。
[4]刘艳:《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的构建》,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1期,第9-11页。
[5]杨锐:《弹性学习制度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458-460页。
(王卫波 新乡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4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