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词语、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裸X”族词就是其中一例。本文试从多种文化的碰撞对语言的影响和新生事物的表达对语言的要求两个方面分析“裸X”族词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裸X”族词中“裸”义经历了从古至今的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裸X” 族词 原因 发展过程
一、“裸X”族词产生的原因
“裸X”族词成为时下流行语始于相声演员牛群的“裸捐”。据媒体报道,2002年12月,为了回应媒体对自己“官商”的指责,牛群做了五个公证,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又提出“裸退”。这是她在一个商界会议宣布自己将在08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之后完全退休,不再担任任何职务时使用的一个词。
随着“裸捐”、“裸退”的传播,一时间,新生的“裸X”族词,像“裸婚”、“裸购”、“裸考”“裸辞”等前呼后拥,风行纸上,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成为时下的流行用语。然而,“裸X”族词的产生和广泛使用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自身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多种文化的碰撞对语言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迅猛发展,国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各种文化碰撞,一些新事物、新观念的引入,也就为新词语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由单一的时代步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时代成为“裸X”族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新生事物的表达对语言的要求
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每当社会出现变化,总会在语言层面上有所反映。当固有的语言无法准确地描述或展现新生事物或新思想时,就会产生出新的词汇或是某些词汇的新用法,而“裸X”族词就是体现新事物和新的社会现象而产生的新词语,这是适应语言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裸X”族词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裸X”族词中“裸”义的演变过程
“裸X”族词作为新词语的出现并广泛被使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与“裸”的语义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经历了一个由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概包括三个阶段:
(一)古代
“裸”,形声字。从衣,果声。本义为赤身露体。词性为动词。如《史记·陈丞相世家》:“平怒,乃解衣裸而佐刺船。”《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进而指露出的身体。词性为名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还引申为动植物外面没有毛、羽、鳞、甲或其它东西包裹。词性也发生了转变,由动词变为形容词。如《吕氏春秋·观表》:“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
(二)当代
1.“裸”的单用
(1)“裸”在当代汉语中可单独成词,如:
此前,法国杂志也曾登出了萨科齐在大西洋海岸裸着上身慢跑的照片,这一“身材秀”也为他赚来不少眼球。
(2)“裸”单用后面一般要加“着”,可以带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裸着上身)、构成连谓结构(裸着健身)、作宾语(谓宾)(喜欢裸着、愿意裸)等,词性应当是动词,相当于双音节词“赤裸”。如:喜欢裸着,那你是愿意裸啊。
2.由“裸”构成的合成词
2.1“裸+X”格式
新出现的由“裸”构成的词中常见格式是“裸+X”式,有以下三种结构:
(1)定中:裸照 裸戏 裸挂面 裸妆
(2)状中:裸泳 裸奔 裸退 裸捐
(3)动宾:裸脚 裸腿 裸肩 裸背
2.2少数“X+裸”格式
新出现的词中也有少数“X+裸”的格式,有以下两种结构:
(1)状中:全裸 半裸 同裸
(2)联合:光裸 袒裸
在《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及《现代汉语逆序词目》(1984年)中,由“裸”构成的词只有6个(包括“赤裸裸”),而《词源》中所收的古汉语词也只有5个(裸川、裸国、裸裎、裸虫、裸游馆”)。这其中联合式合成词2个(裸露、裸裎),其余都是“裸+X”定中式合成词。不难看出:现今由“裸”构成的词不仅数量大大增多,而且构成格式也在增多(新出现了“动宾”和“状中”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中“裸”只有一个义项,即“露出、没有遮盖”。该意义有一定的概括性,但这不能很好地概括和反映新词中“裸”的意义,如词典中“裸视、裸眼、裸机”中的“裸”的语义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露出、没有遮盖”。这说明“裸”的意义发展到当代已经经历了一定的演变。
(三)现今
“裸”,本义为暴露,没有遮盖。然而由“裸”产生出来的新的语义却是丰富多彩的:1.比喻义。如“裸色”,表示像肉体肌肤一样的颜色。2.引申义。如“裸婚”、“裸考”,“裸”字表示没有附加,只有人本身或事物本身。再如“裸退”、“裸捐”,“裸”字表示彻底、完全。又如“裸价”,“裸”字表示最低限度。
“裸X”族词能产性非常强,但我们要注意“裸”的新义与本义之间的演化关系,防止产生用“裸X”族词的生词去造句的现象。
在现今,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裸”已经逐渐语法化,而这也是“裸X”族词大量出现的关键。
“裸”的语法化源于语义和语法的新发展。“裸”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有以下几个义项:
(1)名词。露出的身体。
(2)形容词。①(动植物)外面没有毛、羽、鳞、甲或其它东西包裹。如:裸芽(植物学名词。无鳞叶保护的芽称为裸芽);裸虫(指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包括有人类、蚯蚓等)。②兽类短毛的。如:裸物(短毛的动物);裸见(没有遮蔽;显露于外)。
(3)动词(形声:从衣,果声。本义:赤身露体)。露出、没有遮盖。如:裸衣(脱衣露体)、裸行(赤身露体行走)、裸戏(裸身作戏)。
随着“裸考”、“裸捐”、“裸官”、“裸婚”、“裸色”、“裸妆”等热门词汇的出现,使“裸”赋予了新的语义。
值得注意的是,“裸”在语义虚化的同时,语法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变得词缀化。在“裸”族词汇中,“裸”失去了独立运用的能力,在语法性质上变成了黏着语素。在新词中“裸”字的位置固定,置于词首,从一个有具体、实在意义的词汇转变成一个类似于名词前缀的语素。
三、结语
“裸”本来是汉语文化传统中的一种禁忌,而今发展成为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构词语素,这就充分显示出了“裸X”族词词义的多样性和扩展性,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广阔空间。然而,人们在用“裸”创造新词时,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于“裸”的具体意义的把握也有一定的自由性和主观性,因此,这里也存在一个词汇规范的问题。无论是对于“裸”在不同语境中具体意义的确定,还是其它已有字(词)的新用,都将有待于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去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刘倩.从“裸”族词看“裸”义的变化[J].语言研究,2009,(2).
[4]邵长超.“裸”族新词再认识[J].语文建设,2009,(4).
[5]张亚冰.“裸X”族新词语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2010,(4).
[6]胡斌彬.当代“裸X”词族的语义衍生及认知模型——兼论造词机制与传播动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3).
[7]赖先刚,杨小丁.“裸”的构词能力与语义演变[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6).
[8]高晖.试析“裸”在网络新词中的语法化现象[J].科技资讯,2010,(2).
(申霄 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