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694

[ 孙新 文选 ]   

郁达夫小说的自然主义特征

◇ 孙新

  摘 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特色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风格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然主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他的小说创作中客观冷静的叙事立场,客观真实的环境描写,以及对凡人琐事的叙述与描写,都显现出自然主义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郁达夫 小说 自然主义
  
  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取材惊人、描写大胆,在“五四”以后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感伤的抒情倾向和清丽自然的文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然而在郁达夫小说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然主义,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一、不作主观介入,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传统文学作品中,叙述者往往全知全能,以“我”的身份介入故事的发展进程,对事件的发展进行评论和判断,评价人物的所作所为,文本中大量充斥着作家自己的种种“道德说教”。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文本的真实性大大降低,弱化了作品的审美效果。而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强调“以纯客观的态度来塑造非理性的、形而下的人物形象,自然、逼真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图像”[1]。郁达夫在其文学创作中积极实践了这种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他舍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而是选择了让作者从作品中“隐退”的自然主义叙事策略。在其作品中,他为了确保真实感,将叙事主体隐藏在面具之下,没有直接的议论,也没有试图通过情节的编造来对读者进行说教,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秉持超然中立的立场。无论是《沉沦》中主人公的忧郁和沉闷;《茑萝行》中“我”的无奈和苦闷;《她是一个弱女子》中郑秀岳的虚荣与堕落,冯世芬的勇敢与进步;亦或是《迟桂花》中莲的健康与自然,作者在刻画他们的形象时,都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客观、冷静地观察和描写他们,还原和再现生活的真实。
  在《她是一个弱女子》开篇,作者就向我们介绍了主人公郑秀岳:“她的名字叫郑秀岳。”但是紧接下来,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描绘郑秀岳,而是借用女同学、男教员等多重视角来进行描述。在全班女同学眼中,她是如此令人倾羡,“上课之前点名的时候,一听到这三个字,全班女同学的眼光,总要不约而同地会聚到她那张蛋圆粉腻的脸上去停留一刻,有几个坐在她下面的同学,每回因这注视而忘记了回答一声‘到’”;而在男教员眼中,她是如此的可爱迷人,“每叫到这名字,也会不能自已地将眼睛从点名簿上偷偷举起,向她那双红润的嘴唇,黑漆的眼睛,和高整的鼻梁,试一个急速贪恋的鹰掠”。通过这幅画面,郑秀岳漂亮可人的形象立即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自始至终都没有介入其中,完全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表现、评价,这就使得整个文本叙事的客观性急剧提升,大大增进了作品的真实感。
  二、不带主观意图,注重客观真实的描写
  自然主义以真实的描写为目的,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绝对的真实。这种自然主义真实性“要求作家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描写,突出环境对人的影响”[2]。而郁达夫的文学创作观深受其影响。他笔下的环境是平凡的、普通的,这种对自然环境所做的琐碎、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感到这种环境是纯客观的、完全真实的,是不带作者任何主观意图的。这种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又是人物滋生忧伤苦闷、消沉颓废的温床,还是催发人物动物本能的催化剂。环境犹如人物心灵的镜子可折射出真实内心。《清冷的午后》中,郁达夫为读者营造了一片凄清的氛围,“昙云布满的天空,在万人头上压了几日,终究下起微雪来了”,“而今年的市况,竟萧条得同冷水泉一样,过了中午,街上还是行人稀少得很”。在这凄冷的冬日午后,人物的痛苦、悲惨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当小店老板老郑发现他深深迷恋疼惜的女友背着自己与他的好友偷情,老郑痛苦得夺门而出……“灰暗的空气”,“黑黝黝的一片湖水”,“湖水面上反射着的模糊的灯光和灰颓颓冷沉沉的山影”,这种真实客观环境的展示,无不折射出老郑被自己深爱的人背叛的痛苦,这痛苦里夹杂着愤怒与伤心,夹杂着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深深的失望。这痛苦终令老郑不堪重负,于是他跳进了湖里,结束了一切。
  “人不是孤立的,他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中”,“我们小说家要进行的重大研究即在于社会对个人与个人对社会的交互作用”。[3]郁达夫笔下的平凡的小人物,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沦为了社会大环境的奴隶。《沉沦》便充分显示了环境对人物性格和行为所起的巨大作用。主人公的徘徊彷徨、颓废感伤乃至愤世嫉俗固然来自作者人性的苦闷,而对积贫积弱的祖国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才是真正的病根。从路遇日本女同学,到在酒店吃饭,他无时无刻不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轻贱。“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他因此郁闷、感伤、消沉,同时又期盼着“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是时代的受害者,社会是造成他悲剧的根本原因,他的身上正体现了特殊环境下造就出的特殊性格。
  三、反对虚构、想象,关注凡人琐事
  自然主义作家反对虚构、想象和技巧,认为“情节的虚构和着意渲染违反了客观科学和真实自然,主张通过对现象和平凡、琐碎细节的描述对生活和人物做纯客观的自我本位的展现,如实地反映人物命运和社会生活”[4]。郁达夫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小说以故事为内核、以情节为框架的结构,明显地表现出对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漠视。其小说情节淡化,结构散漫,企图以情感的发展为内在线索,通过对日常琐碎事件和细节的真实自然的叙述与描写,展现人物的平凡化和形象的自然化,倾诉人物不甘沉沦却又看不到光明的苦闷。如《沉沦》,乍看起来,与中国传统小说大相径庭:主人公在学校的孤独、寂寞,他对日本人的矛盾情绪,他的个人、家庭经历,他对女人、对性的好奇与向往……大量的生活琐碎细节涌入小说,将小说情节切割得七零八落,看似松散平淡,但仔细看来,这些松散平淡的叙述都围绕着主人公的生活而展开,围绕着他的“孤冷”而娓娓道来,人物的感情自然呈现。
  纵观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自然主义的特征。虽然,我们不能说郁达夫是自然主义小说家,也非有把郁达夫划入自然主义流派的企图,但他的文学创作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却是事实。郁达夫在创作中吸取自然主义的精华,追求真实、淡化情节,以及转换叙事的角度等等,最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其艺术魅力之大、影响力之广是难以想象的。
  
  注释:
  [1][2][3][4]柳鸣九:《自然主义大师左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第18页,第20页,第36页。
  
  
  (孙新 江苏南通大学 226019)

郁达夫小说的自然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