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新课标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阅读呢?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满堂灌,老师分析得非常仔细,细到段、句子、词语的成分,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就行了。而且老师说的话就是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一丝的异议。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会背上一个捣乱课堂的骂名。因此,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思维就变得呆板,没有创新。而“个性化阅读”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个体性。
个性化阅读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也不只是一个教学概念,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不应搞“一言堂”,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思考、发言时间,使他们有所领悟、有所启发;应让学生多阅读相关文本的书籍、资料,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就如何更好的贯彻“个性化阅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更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教师并不是以真理的垄断或是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标’,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加丰富的选择。”[1]但是如何发表一些中肯的意见呢?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建立一定的档案,对学生加深了解。教师应建立全体学生的档案,例如年龄、性别、爱好、个人特长、喜欢读何种类型的书等。这个档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发展变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把他们组成不同的组别,以满足个体差异较大的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要求。
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教师周佳曦认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平等对话者参与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二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负有引导的责任和义务”[2]。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文本进行对话,要读出文本所蕴涵的意味,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本第一册第一课的《荷塘月色》一文中第五段上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学生读了这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令人毛骨悚然。学生就开始疑问:“作者为何用这么一个恐怖的形象来形容月色呢?”笔者让学生自由讨论。有学生这样理解:“鬼在人们心目中是模糊不清的,究竟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好像一幅抽象画一样。那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是模糊不清的,所以用鬼来形容。”也有学生这么说:“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月光下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鬼一样的效果。”笔者让学生仔细品味一下课文的总体感情,找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并通过这句话来找出全文的感情基调,联系全文感情色彩,再来理解这句话。终于有学生领悟到了:“因为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而‘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令人心理恐惧,正好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孤独、寂寞、清冷的。这句话正好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这样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终于能够感悟到课文的深层次内容。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呆板的群体,而是应该把他们当作真正的读者,课堂上的主人,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
(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学生只有多读、精读、有思想的读,才有自己的个人的感受。教师要指导学生:初读时泛读、再读时精读、三读时有感悟的读。力求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领悟、读后有思想。学生在每次阅读中都有新的体会,而不是泛泛而读。学生学会“在读中学”“在读中学会思考”。例如讲《灯》,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读十多分钟的文本,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的就开阔了。提问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就很有针对性了。
(二)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机会
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要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允许并帮助他们阅读不同层次、类型的材料。有些学生喜欢读内容浅显一点的,那就让他们阅读寓言、小小说等;而有些学生喜欢名著,不妨开一个书单给他们,让他们各自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发展,获得最好的阅读体验。在学习文本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这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让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
(三)要提倡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
阅读分好几种,有泛读、精读、默读、朗读、略读、细读……没有必要让学生千篇一律的以一种方式来阅读。每个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领读、范读等。当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有效的指导。
四、鼓励学生多重思考
周佳曦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中创造学生意识的内涵,应包括学生独立阅读的意识、独特体验的意识、独具视角的意识和独到见解的意识几个方面”[3]。就这个观点看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弃自己的“师道尊严”,蹲下身子,与学生在同一个平面看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轻松的、自由的讨论环境,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学习气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爱好对课文产生共鸣、认同,也可以对课文进行质疑、批判等。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对课文进行多重的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要相信自己。从而使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注释:
[1]李镇西:《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http://blog.eduol.cn/user1/lizhenxi/cmd.html。
[2]周佳曦:《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老师》,《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7期,第29页。
[3]周佳曦:《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解》,http://chinese.cersp.com/sJsys/ShowArticle。
(龚卫娟 江苏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