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697

[ 丁朋娟 文选 ]   

现实罡风下的农村女性恋歌

◇ 丁朋娟

  摘 要:八十年代,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和郑义的《老井》先后被拍成了电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刘巧珍和赵巧英在爱情、婚姻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时,中国农村女性在爱情婚姻方面仍遇到很多阻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尝试从她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上反观传统封建思想、道德规范及世俗压力对她们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简要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刘巧珍 赵巧英 爱情 婚姻 封建思想 教育
  
  路遥,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陕西作家,以一部名为《人生》的中篇小说引起了当时文坛的普遍关注,这部他“反复折腾了三年”才写出的《人生》将一位没有文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农村少女刘巧珍带到了世人面前。耕耘在山西土地上的作家郑义也在自己的成名作《老井》中成功塑造了出色的农村姑娘赵巧英。本文就这两位农村姑娘形象进行比较,试图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一
  刘巧珍在路遥笔下是传统美的化身,她善良、美丽、质朴而又纯情,“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1]她如金子般纯净,又有流水般的柔情。赵巧英身上有同巧珍一样善良、美丽的美好品质。不同的是,她是新型的农村女性,是巧珍羡慕的像高加林那样的文化人。她不像巧珍那样甘于一辈子在土地上耕耘,“自小‘怀在省城’而‘生在老井’,嗣后又念高中,因此对现代城市文明有着一种天然的理解和向往”,[2]出去闯荡一直是她的梦想和追求。
  爱情是人类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因而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重笔描写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和《老井》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围绕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展开的。
  巧珍和巧英都是勇于追求爱情的姑娘。面对教师被下、成为农民的落魄高加林,巧珍大胆向他表白:“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山上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3]为了爱情,她不顾忌世俗的眼光,勇敢面对父亲的粗暴干涉和村里人的蜚短流长。巧英“对旺泉的爱的追求是真挚热烈的,她自诩自己是‘狐狸精’,想方设法同旺泉结成爱的伴侣,为此她不畏惧传统道德的束缚,勇敢地、执着地要把旺泉夺到自己身边来”。[4]当他们的爱情遭到阻挠时,她大胆地和旺泉一起去县里登记。
  “爱情,在巧珍的心目中,那应该是奉献,是将人生的甘露斟满,捧给心爱的人,是埋藏下所有的苦痛,献给爱人整个的春天”。[5]她把高加林看得比自己的父母还亲。加林失意时,她替拉不下面子的他卖馍;为他买烟、买碘酒;把家里的蛋糕、鸡蛋偷偷拿给他吃。当加林有第二次进城的机会时,明知等待她的将是分离的相思和失去的担忧,但她终因不忍加林痛苦,选择了支持他出去工作。即便最后被抛弃,她仍跪地乞求准备奚落加林的姐姐不要整治他,并求姐姐拜托高明楼为再次成为农民的高加林谋得一份教师的职业。
  爱得热烈、无私的赵巧英同样将自己的“整个春天”奉献给了孙旺泉。孙旺泉不得已“嫁”入喜凤家后,她痴情依旧。在山路上遇到口渴难耐想讨水喝,却因对她心怀愧疚而欲躲开的旺泉时,她主动喊住他。旺泉把碗往嘴边送时,她故意摘下花头巾,将上面的草种、草屑抖进碗里。这一举动看似是对旺泉的报复,实则因为她担心跑出汗的旺泉喝凉水喝得急会喝出毛病,为让旺泉边吹边一丝丝抿,才故意为之。为帮孙旺泉实现打井的愿望,对打井并不感兴趣的她一次次冒险上山勘察井位。面对塌陷,她舍命护住旺泉,自己受重伤昏死过去,险些命丧烙饼崖。即便如此,她也没有退缩。
  二
  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6]的确,在刘巧珍的世界里,高加林的坎坷与烦恼就是她的痛苦与灾难,她情绪的钟摆始终随他摆动。她眼中的高加林志向远大、才华横溢,如神明一般。而现实中的高加林却是个具有双重性的矛盾人物,他自卑而又自负、自觉而又盲动,是强者又是弱者。
  高加林进城卖馍见到熟人时的躲闪足见他的自卑;农民出身的他又自负忘根,看不起乡下人。他眼界开阔,不满于父辈在黄土地耕耘的命运,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可他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却又割断了与养育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联系。他才华不凡,无论是教师还是通讯员,他都干得如鱼得水;然而他的才能却得不到施展,教师被下,通过“走后门”得来的通讯员职位也被撤。试图摆脱黄土地的他最终又被投回了黄土地。
  孙旺泉与高加林一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奋斗着,但与高加林带有自利色彩的奋斗所不同的是他的奋斗带有利人的性质。他本可以离开老井村追求自己的生活,但为了完成老井人寻觅水源的目标,他选择留在老井村,把打井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甚至为自己的儿子起名为“井”。
  在爱情上,高加林被动接受了巧珍的爱,他们相恋的过程中虽有甜蜜,但他们的心灵并未真正的沟通交融,这源于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源于他们精神追求上的矛盾差异。高加林有追求,爱幻想,不甘心一辈子当农民;刘巧珍则满足于与高加林组建一个欢乐的农民家庭,绝无非分之想。高加林待在农村时,这种矛盾差异被暂时压抑,但当他进入县城后,面对新的诱惑,权衡比较后,他接受了对自己发展有利的黄亚萍的追求。虽然说“爱情也是需要发展的,它不仅仅是靠曾产生过的爱,更需要不断有新的内容来补充、扩展”,[7]但又不可否认,高加林的决定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前途和追求考虑,抛弃巧珍的行为带有一种自私自利的色彩。
  孙旺泉对赵巧英的爱是专一的,虽然他三次“闪脱”了巧英。第一次,他迁就了祖父,成全了弟弟;第二次,因老井村找水一事非他不可,他当选支书;第三次,井打成后,面临“一头,是支撑几十代人苦挣苦熬下来的理想、儿子,加上贫困的故土和没有爱情的家,一头,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自由富足的生活,加上失去了存在依据和没有理想的陌生世界”[8]的两难选择,理想和故土的召唤左右了孙旺泉的决定。三次“闪脱”绝非是他对爱情不忠,而是在客观现实影响下,他不得不割舍对巧英的爱。他的割舍是源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并不带有自利色彩。
  三
  古代社会,男女青年的结合往往会受旧传统、旧习俗的影响。那时的婚姻大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的爱情常会遭到家庭长者的阻挠。《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被王母娘娘强加干涉;《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横遭焦母拆分。时至近现代社会,家庭长者仍是阻挠年轻人自由爱情的主要力量。《家》中觉新与梅芬的爱情就断送在封建长者手中;《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三仙姑横加阻挠小二黑与小芹的结合。历史的车轮驶至当代,许多封建陋习已被文明之风吹散。但在许多农村,人们脑海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并未被彻底清除,仍有不少家庭长者或多或少左右着年轻人的自由爱情。《人生》中的刘立本不仅阻挠巧珍去读书,而且试图在婚姻上为她做主。他以打骂的方式阻止女儿与穷小子高加林自由恋爱。孙旺泉的爷爷万水老汉为了实现他“娶一嫁一”,不让老孙家断了香火的心愿,宛如恶神般割断了旺泉和巧英的爱情,逼迫旺泉“嫁”入喜凤家。
  婚姻是爱情美满的归宿,如此而言,巧珍和巧英的爱情都未能走向美满。巧珍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本分庄稼人马栓,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接受了父亲当初对她的婚姻所作的安排。巧英带着一身伤痛离开了老井村,她也许会嫁人,但却不会是她唯一一个“真正动过心思的”孙旺泉。
  巧珍与巧英的婚姻让我们意识到,虽然八十年代的农村正被文明唤醒,但人们观念中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短时间内还是很难被彻底消除,无形之中,它仍在左右人们的心。相比以前,八十年代的农村妇女开始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但当这种追求的支撑点消失以后,她们仍无法彻底摆脱强大的世俗压力和无形的道德规范的影响。这在巧珍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她曾为了爱情不顾忌世俗的眼光,不畏惧父亲的粗暴干涉;但当被高加林抛弃,追求的动力消失以后,她接受了自己不爱的马栓,开始了一段无爱的婚姻,向世俗低了头,也被自身潜意识中的种种陋习击败了。
  相比巧珍,巧英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她渴望出去闯荡的梦想,她不同于巧珍,她的能与爱人在精神上沟通爱情以及她在最终抉择上的进步都与她受过教育有很大关系。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贞节观念,委身于已婚的恋人孙旺泉。经过自己多次努力争取,最终在对自己与旺泉的未来绝望后,她没有像巧珍那样随便找个人嫁掉,而是走出了老井村,去开始一种未知的、崭新的生活。她受传统封建道德规范和世俗压力影响的程度要远弱于巧珍。也正因为此,从刘巧珍到赵巧英,我们虽然看到了封建礼教思想、封建道德规范对农村女性在爱情与婚姻选择上的影响,但也看到了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农村女性进步的希望。
  刘巧珍与赵巧英这两个痴情的女子都未能与自己深爱的人走到一起,很难说谁幸,谁不幸。她们这种“不肯把自己的失望和痛苦留给心爱的人,只希望自己的牺牲能使对方过得愉快、过得舒心,自己则爱得痴心、爱得苦涩”[5]的痴情女子形象,将长存于文学作品的人物长廊中。
  
  注释:
  [1]路遥:《路遥文集》(第二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页。
  [2]魏威:《山•井•人――中篇小说<老井>爱情描写赏析》,名作欣赏,1985年,第6期,第149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中华中篇小说百年精华》(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4]张侯:《不同的追求与抉择——读郑义的<老井>》,小说评论,1985年,第5期,第66页。
  [5]耿英春:《新女性形象的重塑及其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巧珍与珍妮的形象之比较》,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25页。
  [6]张爱玲:《张爱玲全集》(第一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7]郑义:《老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6页。
  [8]沈敦忠:《自由爱情的价值追求――20世纪文学中爱情描写的文化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丁朋娟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现实罡风下的农村女性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