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726

[ 蔡素霞 文选 ]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 蔡素霞

  摘 要: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而能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理念,进而在授课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取深层次的知识认知和情感体验,并通过练习实现巩固提高,获取更高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有效性
  
  最近,由于工作需要,笔者旁听了十几位高中教师的语文课,语文课的一些现象令人关注。一方面作为欣赏佳作,本应享受思考过程的语文学习只剩下学生枯坐冷板凳、漠视教师的无聊,绞尽脑汁苦想答案的无奈,另一方面教师讲的全是基本知识,口若悬河却面无表情,给人以喋喋不休之感,整个课堂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不相关的割裂感。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涵义和意义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追求的办学目标。作为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因此就成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安排频度大,又比较集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显重要。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性是有效的形容词形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指达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的,并产生效果。具体到一堂课,即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师设计好的、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并对学生的智力、能力产生正面的作用。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沟通,因此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更简单地归纳为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授课内容,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两者都能获得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可。
  教师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授课内容,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某种程度上主要由学生来决定。如果学生没有学的兴趣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么无论教师个人的授课在旁人看来多么出色都是难以被认可的。矛盾正存在于此,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由学生决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平等现象,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心理感受,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很差,甚至无效。因此,如何不把教师与学生割裂开来谈教学的有效性,恰恰是探讨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起点。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切入,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前提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这门学科。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一生都有影响,由于它日常丰富的适用性,语文知识一方面没有穷尽,另一方面也无法用简单的测试加以衡量。在此基础上,要发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1]。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指导和制约”[2]。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语文课成了政治课;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变成了机械的分析课,取而代之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新课改的普及,语文课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然而有时过于放松又导致了学生对鲁迅、老舍等一批经典作家、作品的漠视。
  由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反过又可以印证一位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自身的教学理念,并且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就是要确定正确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文字的实践能力,所谓人文性则是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内在文学素养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心理的塑造。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特点的说明还是比较客观和准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从这两面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既要教书也要育人,教书是外在的理论、知识,育人是内在的品质、实践。
  (2)过程
  从确立教学目标开始,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并把所准备的知识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双管齐下,共同达到提高“有效性”的双赢效果。
  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样是口若悬河,有的教师讲课在学生听来是侃侃而谈,言之有味,有的则似喋喋不休,味同嚼蜡。这差别,便反映了教师的能力,体现出教师对备课的态度。侃侃而谈的老师,往往备课充分,语言精练而内容充实,授课有逻辑感和线条感,反之则语言冗长,内容单薄,授课过程中充斥大量的“倒带”现象和语气助词,使得学生跟不上逻辑,无法集中注意力。此外,一些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得其法,过于注重知识,对教学板块的衔接、设问的插入不够重视,以致讲课缺乏逻辑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教学时正确的逻辑是主线,丰富的内容是主体,两者缺一不可。
  教学准备之后便是授课,授课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讲授,同时也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或者说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是教师能力最为重要的表现。
  爱因斯坦说过,“只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要把一堂课变成一份礼物,教师需要有魔术师的能力,懂得调整自己的角色,丰富授课的形式,因材施教。
  以情绪而言,学生往往希望自己的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因为朋友往往是温和的。然而,在恰当的时候“严师出高徒”,教师也要表现自己严厉的一面,展现出一位“诤友”的形象。如何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角色的转变,既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也是一种艺术。
  教师魔术师般的能力,不仅仅表现在角色的转换上,角色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上。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情绪饱满、心情愉快、精神充沛。这是教师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前提,是授课效果的最初保障。之后,如何把自己这种向上的心态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产生同样振奋的情绪,则依赖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挖掘出文学、文字真正的美,结合现代教育科技,在课程中运用丰富的语言,偶尔穿插些幽默故事,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主动参与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终究是外因,通过教师的调动,使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杜威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儿童开展活动前和进行当中发挥引导、帮助、管理和监督的作用[3]”。事实上,这种引导和帮助针对的不仅是儿童,在现实生活我们常常提到伯乐,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教师发挥的正是伯乐的作用,既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方设法引导、帮助,使学生在正确的态度、方法下学习,这种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促进知识的吸收,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3)巩固
  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过程,也要通过训练巩固发展。训练是对知识的巩固,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4],就如“胃肠的消化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揣摩、比较、思考等一系列手脑并用的练习起内化作用,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融化,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行为习惯”[5]。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前与课中都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步达成,但如果忽视了后续练习巩固,不能使教学有效性持续,那么教师所作的前期工作很可能功亏一篑,付之东流。
  由于语文课安排密集,正如艾青《礁石》中所说,“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再加上其他课程的学习,学生如同礁石一般,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学习任务。在这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学习进程中,温故而知新就非常必要,“温故”正是巩固的一种方法。具体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温故就学生而言是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则应帮助学生把握恰当的时机,提高巩固的效率。首先要及时练习。由于课程繁密,只有通过练习强化,才能将学习衔接起来,使教学有效性得到保障。其次,练习要有适当难度。要给学生跃而摘桃的空间,既不能触手可及,也不能毫无希望,打击信心。其三,要适量练习。练习能够帮助促进知识掌握,但是过多容易让学生心生懈怠,过少则使得学习效果无法得到完全巩固,练而无功。最后是及时讲解。练习的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只有教师及时讲解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做到查漏补缺,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总之,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能力内化、智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心理能力统一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制定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手段、方式的调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亲身参与、经历、感受,从而得到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通过巩固练习,内化所学的知识与亲历的体验,在知识、素质、能力上获得全面提升,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注释:
  [1]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人民教育,2001年,第6期。
  [2]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年版。
  [5]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蔡素霞 河南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462000)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