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而在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中,如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审美性联系起来,并没有现实可操作的实例。无疑,在学生由应试教育到人文性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美学是很适合的桥梁。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笔者把从美学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分为几个步骤:
一、作者论述的主要人物是谁?
二、看作者对此人物的态度?是褒?贬?同情?讽刺?或者中性?
三、作者对论述人物为何会有这种态度?这部分将是讲解的重点,只要学生能够把握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态度”的原因,那么对于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也就有了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在这部分讲解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美育的渗透。
四、总结人物形象,可以搞些课外作业,比如让学生写写他们眼中的某个人物形象。
从下文中,笔者尝试用这种步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淘尽了英雄,淘尽了奸佞的小人,淘尽无数的看客,淘尽了芸芸众生,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重新给他们一个阐述,一个定位。在分析人物形象的伊始,让我们走近这么一类人物:他们始终走在历史的前沿,做一个前驱者和开拓者,他们是历史上最亮的星星是前卫的“弄潮”者。
先驱者的命运,大多以悲剧收场。鲁迅曾经指出了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某种规律,即:“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这些悲剧的先驱者走进高中语文的课堂,便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美。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用在他笔下的夏瑜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我们按照以下步骤来解析夏瑜的悲剧美。
一、让学生找出文中作者论述了哪些人物,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比如华大妈,康大叔等是显性的,夏瑜是隐性的,这里重点说夏瑜的形象)
二、作者对于夏瑜的态度?(褒,痛心)
三、作者为何褒?为何痛心?
学生分析:首先,褒的是,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为人民献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临死还希望唤醒人民的精神。
其次,痛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先驱者不被理解的寂寞和孤独的悲剧。在《药》中,夏瑜的寂寞非常的明显。为民众流血牺牲,民众却拿他的血来治病;为民众而被杀头,民众却非常乐意的做了看客;劝民众推翻旧政府,得到的却是两个嘴巴子,一顿拳脚;本是思想先进者,却被家人出卖;本是母亲最自豪的儿子,结果母亲因给他上坟而感到羞愧……这是怎样的寂寞和悲哀!
二是,先驱者和蔼、善良却遭屠戮的悲剧。在《药》里,阿义去套他的话,他却反过来想拯救阿义,告诉阿义天下是大家的,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先驱者的单纯和善良,然而这么单纯善良的人却被政府屠戮,民众不仅不理解,不同情,还要去充当看客,这是怎样的悲哀!
四、教师总结:这种痛心的悲剧给你什么启迪?
学生经讨论得到革命者应该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应该改造人民的思想,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时代,它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铺就的
最后,教师再次总结,夏瑜是个悲剧,然而正是这个悲剧在审美上给了我们强烈的美感。鲁迅在《纪念刘和珍》里对革命者牺牲的意义进行了阐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其实正应了叶朗对悲剧的阐释“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把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焦虑,恐惧,绝望,死亡就仍然会通过艺术的形式得到表现,而悲剧的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与社会的负面,认识人生与社会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随时准备对付在人生征途中由于冒犯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 “禁忌”而引起的“复仇女神”的报复。悲剧固然使人恐惧,但却是一种理性的恐惧:在恐惧之中,使人思考和成熟,使人性变得更完整和深刻。”对这些悲剧的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也能使学生克服自己性格的弱点和完善自我价值观。通过美学层面的剖析,完成由文本到价值观升华的过程。
这种人物分析与美育结合的方法,在类似的悲剧人物身上都有体现,在教学中,我们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必修一的《纪念刘和珍君》,该文中四处都有提到刘和珍总是微笑着,这既是说明她本性的善良,使得流言不攻自破,也是为了让悲剧效果更加明显,她越是微笑亲切,人们越是悲愤至极,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竟然落得如此结果,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从而使人们产生对她心灵的崇敬和对敌人凶残的愤恨。
在分析这类形象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形象本身的美点、在美到悲剧的转换中实现作品主体展现的反差效果,让学生从分析过程中感受文章美,人物形象美,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美育的教学功能和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在学文的同时也学会做人。
(周艳芳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