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730

  

评点式阅读

◇ 张丽 李文光

  评点式阅读是我国文人传统的阅读和鉴赏方法之一,并且形成了丰厚的阅读理论和经验,精心借鉴前圣先贤的宝贵成果,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课堂会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鉴于此,笔者在执教班级中进行评点式阅读试验,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改进、优化、总结,初步形成了较为行之有效的阅读模式。
  一、总体要求
  学生在评点式阅读中,不借助任何教辅资料,而是单纯通过文字与文本素面相见,然后采用圈点勾画法,标出文本中的疑问处和精彩处,进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评点,从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自己、读者与读者的对话,获得“有所得”的乐趣。
  二、评点标准
  评点标准较为宽松灵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评点范围广。可以是标点符号的用法探微,词语、句子的理解赏析;可以是文本主题的多元解读,是内容的独特理解;可以是语言风格的感受品味,可以是文章章法、结构、写作技巧的分析评价等。
  2.评点方式多。或质疑,或提示,或赏析,或评价,或联想,或改写、扩写、缩写,或比较,或概括等。
  3.评点标准活。文本的解读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没有对和错的评判,只要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检验,能自圆其说,合乎情理即可。
  三、评点模式
  评点式阅读并没有固定模式,在这近一年的悉心探索中,笔者由最初的“三步走”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点评→教师总结,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六步走”模式:教师精选文本(立足学生实际)→教师导入(开启阅读之门)→学生评点(自主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整合组员智慧)→全班交流(展示师生成果)→教师小结(重燃评点激情)。
  四、评点示例
  下面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试谈笔者不成熟的做法:
  1.精选文本:《六国论》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评点。
  2.教师导入: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古文中的经典,屡屡被选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有关的评点文章中对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目。那么,这篇文章究竟“经典”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作品的?下面请你作评点。(上节课学生已了解相关背景,梳理了文言文知识点)
  3.学生评点:下面请同学们回顾评点的方法,然后用15分钟的时间评点文章。这时同学们开始专注地阅读文本,并不时地进行勾画,在教材上书写着心得体会,有的学生还专门拿出纸,认真的写着,而笔者不停地巡视。
  4.小组讨论:现在进入小组讨论阶段,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但只能到课下继续评点。请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的评点,并请记录员记好讨论中的亮点和疑点,时间是5分钟。
  5.全班交流: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代表只能展示本组最精彩的评点和提出最有价值的疑点和大家交流,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
  生1:我评点的是第一段第一句话,我认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自己的立场,入题显得见解明了,但观点太片面。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弊在赂秦”,下面我分析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师:你的观点较为辩证,但是,你知道作者这样写得真实意图吗?
  生1:笑而不语。
  生2:观点是为写作意图服务的,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师:能不能详细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好处?
  生2:作者用含蓄的手法,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之覆辙,而应关注民生,自强自立;如果作者的讽谏太直白,自然引起统治者的反感,劝谏的效果会大大折扣,这体现了苏洵用语的高明。(全班同学鼓掌)
  师:说的好,观点是为写作意图服务的。把这句话删去,文章也会完整,但失去了现实意义,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师:其他小组还有怎样的评点?
  生3:我们小组评点的是倒数第二段的语气词“呜呼”和“悲夫”。“呜呼”表现了作者对六国灭亡的惋惜之情,六国因为贿赂秦国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悲夫”体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六国完全有让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优势,但由于“赂秦”一步步走向灭亡。这样对“为国者”的告诫能深入人心。
  师:从语气词的角度揣摩作者的情感很好,这点我都没想到,可见此组思考的很细致。(这里只选取了3个小组的评点,但足以看出学生评点的个性化和丰富性)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评点的可谓精彩纷呈,不仅训练了思维,而且浸润了心灵,我很希望能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评点,请大家课下写一篇“六国灭亡之我见”的文章,优秀的文章将在全班交流。
  五、评点问题
  随着评点式阅读的深入开展,潜伏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评点时跳跃性强,对文本把握缺乏层次性、序列性、科学性,课堂流程显得杂乱无章。
  2.学生预习文本不充分和评点水平的差异,致使不少学生难以找到评点文本的恰当“切入点”,而且有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肤浅,甚至存在着随意解读和歪曲解读的现象。
  3.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习惯存在差异,他们评点文本时往往不能较好地体现学习的重点,很多评点都是没有意义的,因而难以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
  六、努力方向
  基于对评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今后笔者会在学生评点时做好“加减法”。
  1.“加法”:评点上加强指导,提高成效。加强对学生文本预习的指导和监督,多在学习方法和解读文本的“切口”上指导学生,设计好科学合理的总体评点文本“框架”,加强分层评点阅读的研究,发挥好全体学生评点阅读的积极性。
  2.“减法”:评点上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在深入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去掉臃肿繁杂的设计环节,让评点流程简单、清晰。要引导学生减去可有可无的评点,而在文本的精彩处下工夫。要引导学生减去无效的讨论,减去无价值的讨论,简化讨论流程。
  
  
  (张丽,李文光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 266326)

评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