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晚眺竟忘归,小径幽幽入翠微。袖带秋烟临水立,心随枫火傍云飞。千佛腾踊飞红浪,万厦绵延背夕晖。放眼峦巅天际远,一钩淡月恰如眉。”这是朋友竹筠登临济南燕子山时吟诵的一首七律。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仅在山水,而另有寄意。此《燕子山》即是。燕子山位于济南东南,风景优美,形态似燕,是济南的一座名山。诗人登临此处,远眺近观,颇有感动,遂成此诗。此诗不仅仅是对燕子山秋日美景的赞美,而且抒写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傍云飞”之情,更是对齐鲁大地“千佛腾涌”“万厦绵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讴歌。此诗内涵丰富,意境层叠。
首句,“燕山远眺”看似平淡,一句“竟忘归”便将读者胃口高高吊起,为下文写景设下了埋伏。诗人寄情于山水,无视天色向晚,只顾恋山爱水,一味近观远眺而“忘归”。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且与以下七句,互为因果。因“忘归”所以才能见到如此胜景;因寄情山水,沉迷于如此美景,所以才“忘归”。
次句,一“入” 字,化静为动,写出无穷之情趣:僻而静、幽且长的小径,载诗人进入一片苍翠之中。“翠微”之义乃青翠山色之深处,此用“借代”手法指代美丽的景致。“小径”“入”于“翠微”,没于“翠微”,近而远,远而近,实而虚,虚而实,境界高深而浑然,有中国画水墨山水的韵致。
古人写诗一般由行而景而情,而此诗于行之后却只见景,细细品味却原来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诗人竹筠又是采用什么技法透过怎样的美景展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颔联,有景有人。景为秋水之畔、高山之巅的迷蒙烟云,为弥望中绵延开来与天边红云相接连的一片熟透的红枫;人为一临水而立、心随云飞的高洁诗人。此句景人合一,以景写人。“袖带秋烟”点出金秋这一收获的时节,诗人登高望远,临水而立,有所思,有所想,一幅豪情万丈之形象。此景不仅使我们想到面对东逝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叹的孔夫子,更使我们想到“独立寒秋”看“湘江东去”、发“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感叹的青年毛泽东。面对此景,心开胸阔、豪情满怀、志在高远的作者亦心鹜八极,一片似“红枫”之情随云飞翔。此联更值得一提的是别致的意象,“袖带秋烟”“心傍枫火”,景空灵,意闪烁,层层辉映,形成一种“透明的含蓄”,创设了一种既不黏着事实,又含蓄无尽剔透玲珑的美,使意境独具魅力而分外赏心悦目。此联由实而虚,景情合一,物我交融,神完气足。
颈联,为一派蒸蒸日上的盛世美景,诗中“千佛”、“万厦”、“红浪”、“夕晖”上下应和,掩映生趣。“千佛山”顾名知山上多佛,古今诗人登临佛山、道山多抒发淡薄世味的隐逸之情。而诗人却不落窠臼,写出新意:见证世代变迁历史发展、把红尘看破的佛们也在今日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在空前盛世的感召下,跃跃欲试,想投身于风风火火的经济建设中。夕阳照耀下的绵延万厦便是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明证。“腾涌”、“绵延”等词亦化静为动,从侧面写出了勤劳的齐鲁儿女正以蓬勃的热情投身于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潮流中,古老而又年轻的齐鲁大地正以飞快的速度“腾涌”着、“绵延”着、快速发展着。
如果说颔联所涉及的是“自然美景”和“诗人情怀”的话,那么颈联展现的就是“人文美景”和“齐鲁儿女的情怀”,拓展了意境,升华了主旨。
由“幽境”入“翠微”,到“临水立”“傍云飞”,再到“千佛腾踊”“万厦绵延”,恰似一股清溪幽幽流淌,继而汇入汤汤急流,继而汇入滔滔江河。诗人感情由悠悠而发直至喷薄浩荡,愈来愈大似无法遏止,让人担忧该如何收势。但接下来,诗人笔锋回转,一句“放眼天际”,一钩“如眉”“淡月”,如神来之笔,从容煞势。诗人举重若轻,开合自然,足见其深厚的功底。前文诗人带给我们一派盛世美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怀;“篇终接浑茫”,结尾处这“一钩”“如眉”的“淡月”却又给我们一份品茗般绵长无尽的韵味,这份韵味在心灵深处,只可意会,妙不能言。
一般而言,文,贵“实”;诗,贵“虚”,但二者在整体的布局上却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曾国藩说:“做人贵一个‘重’字,为文贵一个‘圆’字。”需要说的是,这里的“文”不是狭义的,而是如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文”,自然包括“诗”。竹筠先生的这首诗,由开篇的“晚”(朓)到篇末的“如眉”“淡月”,遥相呼应,结构圆和。
此外,值得提起的,还有诗的色彩美:“翠微”、“秋烟”、“枫火”、“晚云”、“红浪”、“夕晖”都着力渲染了秋天斑斓的色彩,展现一派色彩绚烂、生机蓬勃的盛世美景。
此诗情景交融,饱蘸激情,心系家国,展露“大我”,诗人把激情注入了整个世界,用带有浓厚感情的眼光观察山水,歌咏生活。正如他所说的一样,“笔画河山壮天地,韵生情思美人间”。
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妙不尽言,自具艺术魅力。
(苏永一 泰安 山东省泰山外国语学校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