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723

[ 黄炳文 文选 ]   

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 黄炳文

  摘 要:语文课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为什么缺乏吸引力?为什么教得十分吃力效果却不够理想?这是令中职语文界困惑多年的一道难题。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站位不准所致。中职语文课应当改变传统的“主角”“主体”观念,主动担当“后卫”,积极配合专业课教学、培训的中心工作,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做好基础性的服务。为此,应适时而主动地从教材、教学内容及教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和教学需要。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角色定位 配角 基础性 服务性
  
  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科系列中的“老大”,可是到了中职学校,它却一下子变成了“基础”学科,有人戏称为“垫脚料”,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填空”式的角色,课时量也因此由中小学时的“最多”变成了“最少”,还有的干脆不排。对语文课在中职学校里的这种“失落”,连学生都觉得别扭、不习惯。然而,职业学校毕竟是以职业技能培养训练为中心的,语文既然没有自身的“专业”,不能给学生提供谋生的门道和饭碗,那么,被打入“偏房”也是在理和怨不得人的事儿。然而,事实上,对于中职生的毕业就业而言,语文知识绝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事儿,有时候甚至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不仅理论上如此,许多毕业生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当前语文课在中职学校中的这种陪衬式或填补式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人们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认识不足或误解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语文课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所造成的。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能力在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住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地进行调整,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职语文教学是基础性的,又是服务性和辅助性的
  语文在中职教学中属基础性学科,这一点没有异议,因为它不能直接地向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它只能间接性地提供基础性知识和能力。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连这“基础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时常被视作“滥竽充数”,在课程表中随意和临时性地充当“填空”物,有空位就插上,没空位就取消之;语文老师也因此时常被抽调改教其他课;而学生呢,也认为基础课没用,是多余的,因而也就缺乏学习的热情,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因而“语文课不好上”,也就成了中职学校里一个普遍存在且困惑已久的大难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症结就在对“基础性”这三个字的片面理解。一方面,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多为升高中无望者,他们的基础知识本来就很薄弱,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也往往习惯性地将专业课与基础课分割开来,在课时安排、教学活动及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不能进行合理地兼顾,容易本末倒置。然而,除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还是教育者对语文课自身“基础性”这个概念的理解及给自身的定位不准,以致站在中职的讲坛上却仍然习惯性地抱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观念,沿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法。表现在:一是教材的编写只重“基础性”,而缺乏与专业课相衔接的内容。当前中职学校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在内容上除了插入了一些启事、通知等几篇常用应用文和说话训练等一些七零八碎的小知识外,授课所选用的课文仍然还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和剧本,几乎与普教的教材无异,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二是授课及考核内容上也基本上沿袭普教的阅读理解、课文赏析、词语辨识与运用等,仍然是普教的模式;三是在授课方式方法上也同样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与专业技能训练毫无关联。总之,中职的语文课与专业课虽然同列在一张课程表中,但实际上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互不相干,各行各的道,并驾齐驱,互不相让。这样的结果必是双方的知识资源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尤其从语文课角度来说,便是难以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中体现出自身的劳动价值,理所当然地就被挤出舞台的中央而永远处于边缘的尴尬状态了。
  所以,说到底,这是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如同打篮球,前锋和后卫各有分工,才打得好,如果乱了套,就会白费劲。在职业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篮球场上的站位,其中,专业课当然是“中锋”,是场上的中心,而基础课好似“后卫”,它的职责主要是“配合”,是在后方为中锋提供机会和掩护,而不需要抢先上去“拔头筹”,那样“越位”反而“费力不讨好”。同样的道理,在中职学校里,语文课的职责是除了向学生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外,还应积极主动地配合“中锋”(专业课),为中锋的上篮提供有效的协助和服务,这是职教语文课区别于普教语文课的地方,也是中职语文课的特点所在。
  二、专业课所面临的困惑及与语文课教学现状的错差
  专业学科是中职学校中的主角,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中坚骨干力量。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但由于他们的知识起点比较低,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因而,专业课在教学中也面临着不少的困惑。
  困惑一:专业词汇形成障碍。
  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认为现在的中职生很“怪异”,上课摇头晃脑不听课,课后也不愿复习,甚至连课本都不会爱惜,东甩西扔……。如果单从这些现象看来,确实如此。但如果你深入地与他们交心,待他们“实话实说”时,答案竟是如此之简单——就是“看不懂”!
  “看不懂”的当然不是全部,但也为数不少!如果换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不奇怪,反而是“理所当然”。试想,他们大多并非真正的初中毕业,而且完全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对外界一无所知,对所选学的专业也是从未接触过,头脑里完全是“一片空白”。而现行的专业课教材却基本上一开篇就立即“进入角色”、“进入状态”,张口闭口都是一套套的“行内话”。而学生却尚未“入行”,能不懵么?最令学生望而却步的是那些专业术语和专业性词汇。现不妨以电子专业的教材之一《电子电工技术基础》为例,随便翻开几页,就有如:热效应、等效电阻、动势、闭合回路、节点、压降取正、绕行方向相同取正、表征、有效值、感应、匀速、提速、瞬时表达式、相位差、向量、标量、感性负载、视在功率、谐波分量、并联谐振、阻抗、等幅震荡、模拟集成、触发、时序逻辑等专业术语,这可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呀!这对于一个刚从初中上来的新生而言,很难理解这么多的新词汇。
  那么,专业课的老师呢,他们也知道学生的难处,但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主要侧重于说明原理,而无暇顾及其他。再说,对于专业课老师而言,词语解释本非其份内事,亦非其所长,他们都认为这属语文课的职责。
  困惑二:专业知识的匮乏。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教材的内容都是未来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其专业性是很强的。由于初中阶段的知识层面与结构和中职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片较大的间隔空间,即从普及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过渡空间。它犹如一条河沟,横躺在专业课之前,如果跨不过去,听课就会如同猜谜。以会计专业为例,通常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统计学基础、金融基础、证劵基础、国际贸易知识、财经法规、财务会计、税收实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数据库及应用、财经应用文等。这包含从生产、经营、管理到资本的构成、运转、利润以及工资的结算等等,这是一个多么庞杂的知识结构!这对一个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岂不是茫然如坠入五里云海之中?文科尚且如此,而工科尤甚。因为工科类专业大多都是男生,文化基础更糟糕,也难怪他们会将这些价格不菲的“天书”到处乱扔!据笔者调查,在汽车、模具、机电、电子、建筑等这些工科班中,在调查表上填“自习课中能独立做到——a.能全部看懂教材;b.能看懂一部分;c.有个别地方能稍微理解;d.基本看不懂”这一栏时,第一项是空的,而最后一项上打钩的竟有半数之多。若问其原因,则回答曰“太复杂”、“不够通俗”!但我们不应因此而小看他们,同样的一道工序,在实训场上,他们却是一点就通,操作起来熟练得很!
  当然,专业教材的“通俗化”问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列。那么,语文呢?学生们看不懂专业书,应该是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直接相关!在这时候应该是语文课发挥出作用的时候。那么,现实的语文课能提供帮助吗?很遗憾,答案还是令人失望的。
  再来看看语文课所开设的内容。以第一册为例,课文有《我的母亲》、《好雪片片》、《卖白菜》、《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窗前的树》、《哦,香雪》、《项链》、《荷花淀》、《一碗清汤荞麦面》、《读书人是幸福人》、《拿来主义》、《咬文嚼字》、《不求甚解》、《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情人节的玫瑰开在教室里》、《永远的蝴蝶》、《雪山上的红盖头等》、《中职语文》(倪文锦等编)。
  从这些篇目中,我们能看到与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关的一星半点的影子么?能看到一点儿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吗?这与普教的教学内容能有多大的差别呢?当学生们在专业教科书中遇到了语言上的障碍,当学生们从实训课中带着问题或怀着成功的喜悦回到课堂上时,语文课给学生认读的词语却是一些与其本专业学习无关的文字,讲的课文内容是一些欣赏自然风光的闲情逸致,这与他们的所需岂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吗?能怪他们听不进去么?如果将中职学科教学比喻为一个“大合唱”的话,那么语文课所唱的是否“入谱”、是否与主旋律同调呢?
  或许有人会说,专业是专业,语文是语文,难道非要把语文课上成专业课不成?答曰:语文虽永远代替不了专业课,但它也可以通过“助阵”、“敲边鼓”, 在自己的阵地上发挥出特有的同样重要的作用。
  其实,在传统中学教材中也不乏一些与生产应用相关的好课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它把一个世人陌生而制作又极其复杂的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讲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讲得十分详细,让人读起来就仿佛身临现场观看一般,能唤起人们跃跃欲试的冲动,读后就对景泰蓝的制作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印象。由此可见,语文课也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特有优势(更生动有趣,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中发挥出与专业课一样重要的作用。而现时的语文教材却缺乏这类与专业对口的优秀课文,可见当前我们语文课的教学与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之间仍有不小的距离。
  三、以共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中心,改革现行语文教学模式,大力强化语文课的“服务性”功能,突显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基础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作用,提高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功效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方面。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车子行进的道路,有了教材,教学才有“路”可走。车子开得好不好,走得快不快,路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当前的语文“不好教”,主因在教材。由于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依然是普教的“老面孔”,缺乏职教自身的特色,与专业能力培养不能很好地吻合,在 “大合唱”中不入调,不合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从教材开始。
  首先,内容上一定要主动配合并体现出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需要,尽可能的在语文教材中体现出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致可分为工业制造、农牧水产、财经贸易、外语翻译、旅游酒店服务等几大类数十种。由于专业学科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因而教材也应据情况相应地进行分类,从各种读物中选出像《景泰蓝的制作》这样的具有专业知识性内容且又富含有各专业所需的词语、术语的文章或资料编入教材,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既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又能解决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文字、语言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难题,认识到语文课同样是专业学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对之产生兴趣。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么一来,语文课与专业课在内容上岂不是重复了么?”
  的确有相似的地方,但绝不会雷同。因为两者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差别。专业课教材是系统而具体地逐个环节逐个步骤地教怎么“做”,而语文教材则侧重于从词汇理解、词语应用、以及专业技术的产生、发展、作用和意义等方面,从更宽和更广的角度来加深学生的“了解”而已;前者展示的是该技术的“零部件”及其拆卸、组合的方法,后者展示的是该技术的远观近景、整体构造的视觉美或色彩美;前者旨在于实际操作的把握,后者则旨在于提高词语理解、增加专业词汇、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认知感悟和艺术审美能力。正如做菜,即使同一原料,烹制法不同,其味自然也大异。
  “这样的‘语文’还像语文么?”
  这样的语文当然不是传统普教所用的“语文”,但这正是中职学校自己的语文教材。因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差别很大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内容上也必须有区别;职教的语文必须有职教的特色,有自己独具的面孔,这才符合实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身在职教的讲坛上却唱着普教的歌,那才是真“离谱”。英语不是有综合和专业门类之别么?语文也同样,应分为“基础综合语文”和“专业语文”。职业学校用的是后者,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这样的语文教材较之于普教的语文教材,会不会显得很浅显?”
  肯定要比普教语文浅。普教的目的是高考,而中职的目的是实际应用,而且课时量也比普教少得多。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时间只能用在未来就业可能用到的知识上,虽然它没有普教的教材那么高深,但却更有用,更好学,这样的教材才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实际。
  其次,中职语文教材应根据中职学校的专业类别,在内容的选取上相对应地进行对口的区分,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语文教材由于内容上是统一、通用的,所以,在专业细分的情况下,就出现教材内容与学习需求不相吻合,对不上号的怪现象,只不过是“见多不怪”罢了,这就是学生不愿学的主要原因。即使教师用尽浑身解数,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果是既误了学生,也累了老师。因此,以专业为区分,选编出与各专业内容相配套、相适应的课文内容,就更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有亲近感和认同感,才能激发出其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材,对选入的材料当然是要有严格的标准的,这就是:专业的内容+语文的知识。具体是:
  (1)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或与之相关的内容。如科普知识、新闻通讯、学术报告、理论文章或著作(节选)等等,皆可入选。相对于专业教材,语文的内容应该更广泛,涉及面更宽,包括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其与社会、市场、艺术的关联等等。由于它较之于现行的教材内容上更丰富多彩,因而也将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更有想象的空间。
  (2)要有实用而难易适度的语文知识价值。如:词汇方面——应包括专业术语以及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常用或可能涉及的词语、熟语、谚语、格言名句和时尚流行语等;句子理解方面——可选入一些较实用的语法、逻辑、修辞的知识以及专业书籍中较常见的长句和多重复句等;篇章结构方面——可选入一些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易于模仿的短文,便于学生用作学习的参考。
  (3)要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语文教材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机械单调、古板的,因此入选的材料必须具有生活的趣味性、历史的沧桑感、自然的新鲜感和社会人生的厚重感,要能激发起读者的心理、情感的神经,使之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方面。语文课要自觉地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主动地配合好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安排,并调整和合理安排教学及训练的内容,做好“配角”的份内事。通常,在初始阶段(第一学年),专业课内容主要是对专业理论学习和设备、工艺的初步接触,这时学生面临的困惑主要是对专业词汇、术语方面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就可以重点安排与词汇、词语、术语等相关的内容,逐步引导新生从初中教育转到中职教育的轨道上来。从概念和词汇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的词语、术语、行话,让学生接触,教学生理解。同时,针对新生对专业知识还不了解的情况,语文课还可以选用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如专业史、专业的社会作用、专业的经济、社会价值、工作原理……的材料来作为课文,使学生从侧面、宏观、发展或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其所选择的专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走上专业的学习轨道,端正目的,树立信心。在过渡阶段(第二学年),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已有所加深,且渐与机器接触,开始进入动手操作训练阶段。这时,专业课内容也开始由表如里,从原先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零部件名称转而进入到加工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运行过程的介绍说明。这时,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来自于专业教材中的主与次、轻与重、面与点等篇章段落的逻辑联系。这时,语文课应着重选择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文章,介绍其中的结构原理,引导学生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其纲领,为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教材提供方法与途径。同时,这时的专业实训中还要求动手、动口,即讲解说明,这也是很令专业课老师头疼的地方。语文课应侧重于指导并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包括普通话的发音、规范用语以及说话的思维、技巧训练等;到了终结阶段(第三学年),专业课内容开始转到制图、产品制作、加工、组合以及生产经营的管理、市场策略等。这时的中职生在本专业学习的阵地上已开始进入“主人”(即基本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一般的生产加工的技能)的状态,开始进入专业学习的自我塑造和发展时期了。这时他们需要的语文能力则包括社交语言、写作能力以及经营的经验及市场的了解等。语文课应该侧重选入一些典型的生产加工、市场经营等成功创业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树立走上社会、走上市场的信心。还应加强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规划,集中力量强化学生的语文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提高中职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须加大专业词汇的学习,增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如今,随着分工的细化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新词汇也必将日益增多。不解决词汇的问题,将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及其今后的发展。只有提高了词汇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说明能力。对此,语文课责无旁贷,这应是中职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须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其口头表述能力。这是中职生十分实用和适用的一项能力,也是当前训练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分地侧重于应试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基本上都被忽略了,致使中职生(尤其男生)习惯性地不爱发言、不善发言、不敢发言。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是很不利的。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口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而且,进行口语训练的内容及方法方式又都可以灵活多样,很适合作为中职语文课的教学、训练内容,学生也乐于参与。所以,只要组织得好,效果是很明显的。
  再次,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常用字书写水平。当前的中职生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低级”的问题——笔顺不规范,错别字多,许多常用字不会写,字体书写不美观等等。而劳动单位却对又是十分地看重书写水平,那些书写能力比较突出的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后普遍受到器重。所以,对中职生而言是十分实用且容易见效的。因此,语文课应当利用自身的机会和条件,强化这方面的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教学的方法方式方面。中职学校在教学的方法方式上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语文课侧重培养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词汇的掌握、说话能力和书写能力等,从一些学校的试验和探索情况来看,以下几种方法还是颇有成效的。
  (1)课前2分钟讲话。即每次在老师授课之前,安排两名学生轮流讲话,每人讲两分钟。此法可以较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尤其一年级新生)开口说话的胆量,活跃课堂的气氛,营造出放松、欢快的课堂教学环境,颇受学生欢迎。
  (2)小组讨论、辩论、交流法。即以小组为单位,以实训周中的做法、体会、意见或建议等为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将书本上的词汇用活了。因为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书本上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因而就能较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3)手抄报竞赛。即围绕本专业内容,让学生自己在报纸、刊物、互联网或相关书籍上去搜集资料,将之整理后,抄写到手抄报上,进行竞赛评比。这种训练方法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跳出教材和校园的藩篱,把目光伸展到社会、市场上去,从中去发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求热情。
  诚然,将中职语文课定性为“后卫”、“配角”,并要求增强语文课“服务型”功能,这对一向居于“中心”“主力”位置的语文学科来说,是一种“屈尊”和“失落”。然而,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适时地改变观念,努力调整自己,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的“新环境”,服从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服从于职业教育这个“大家庭”的“家规”,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按照现代生产的“分工”原则和理论,在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件的作用是相等的,“主件”与“附件”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价值。“后卫”只要在自己的位子上发挥出色,也同样可以创出奇迹,创出辉煌,创出精彩!
  
  
  
  (黄炳文 广东省肇庆市农业学校 526070)

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