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1期 ID: 147720

[ 陈爱银 文选 ]   

主体化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陈爱银

  教学的主体化原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教育规律的呼唤,同时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尊重,是教育生产力得以释放和发展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主体化教学原则虽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要成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对教学进度的把握上,在对文章背景的深层透析上,在对重难点的取舍上,在对学生积极性的引导和挖掘等方面都要发挥出经验型智慧来,而这一原则深层次的涵义更倚重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它是教育目的的旨归,是教育价值的终极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主体化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现代学生观
  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在对一篇文章的把握上,就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解读,因为个性解读是学生个人知识情感与意志的综合体现,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倾听者,因为从倾听中体现出的对学生的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只有倾听,才能使教师或文章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成为可能。其次,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上,教师绝不要急于表达所谓的自己正确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只要和人类普世价值观不相抵牾,与基于人类道德共识基础上的价值评判标准不相背离,这样的学生的个性见解就值得细细倾听,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行性分析的必要材料。另外,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在这种主体意识下,对其见解、行为、欲望等不需要加以积极的干预和指导,而相反,对主体意识的尊重恰恰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和指导。比如在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理解上,学生的初始理解准确性不足,笔者告知学生相关背景后,引导学生对“风流”一词做出解释,有的学生的解释颇具新意:“风”,指的是民心所向,“流”,指的是时代大潮。 这正是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的结果。
  二、贯彻文道统一原则
  青年学生肩负着道统的承续责任,在青年学生中应大力弘扬普世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是时代的主体思想,学生主体化意识就要求教师不能脱离这一主体思想,因为它是学生自立为人的根本支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发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涵,以《敬业和乐业》为例,这篇文章认为:“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要求我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将一种劳作做到圆满”。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他们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目前的学业就是他们当前的要务,有助于此要务的就是有价值的,相反就是无价值的。向学生表明“劳作是生活必需”,“人生境界都是在劳作中得到体现和升华”。再如,高尔基的名篇《海燕》,通过描写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通过这篇短文,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感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不能和这个时代脱节,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关注时代关注民族命运的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主体能力
  美国耶鲁大学一位校长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这话貌似难以理解,但却道出了教育的根本:让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时务必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这样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必将能让学生具备当前学习、终生学习以及能顺利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能力。比如在讲到诗歌单元时,对于各篇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去解决,而对于与此单元目标相关的课外拓展目标——理解朦胧诗,更是让学生自主去涉猎,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朦胧诗家的名句以及这些名句在特定时代下具有怎样的内涵都是学生自主去探求的目标。
  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现,是有效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陈爱银 江苏新沂市时集中学 221418)

主体化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