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43083

[ 王云飞 文选 ]   

浅论语文教学的中心辐射法

◇ 王云飞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发散性特点,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那些中心揭示偏后的课文时,往往找不到很明确的可以贯穿全文的思路,对文章各部分的材料不能有效整合。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按部就班、从头说起,先讲解内容、最后点明中心的讲解方式,效果不很理想。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最近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一种“中心辐射法”,效果比较明显。
  
  一.两个教案的对比。
  
  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这篇课文字词比较简单,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白描手法,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叙事、写景和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参考教参与网上教案后,我拟定了第一个教案。
  教学草案一: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划分为“独往”、“赏雪”、“遇人”、“独归”四个环节。(2)“独往”。注意记叙要素,突出“独”字。(3)“赏雪”。体会景物特征:a.素雅。B.冷清。作者心情:a.欣赏。b.寂寞。对比《观潮》分析白描手法。(4)“遇人”。体会作者心情:a.喜悦。b.惆怅。(5)“独归”。“痴”的含义。
  这一教案在传统的“赏雪”“遇人”两大环节之外更添“独往”、“独归”,强调作者处境的孤独,既体现出作者的高雅,也明确了作者笔触间淡淡的哀愁,将叙事、写景、抒情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同学们对每个环节单独的理解比较到位,如“独往”环节中的记叙要素,“遇人”环节中作者心情的具体体现等问题都能够准确回答,但对全文没有一个完整地掌握,不能很好地理清楚叙事、写景、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我提问“痴”的含义及其表现时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在给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我重新拟定了一个教案。
  教学草案二:
  
  1.首先明确,这篇课文我们打破常规,从文章的尾巴学起。文章最后说道:“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举了一个例子引导同学们知道,“痴”在这里表现为与众不同。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与众不同首先表现在他的独往看雪。为什么作者不和人一起去看雪呢?选择:A.作者喜欢清静,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看雪。B.因为找不到人一起去看雪。通过选择,同学们更明白了作者知己难求的孤独处境。
  
  3.作者的与众不同还表现在他的审美趣味上。引导同学体会作者独往“人鸟声俱绝”的湖中所见所感,把景色的凄清宁静和《观潮》的热闹气氛相比较,学生既明白了雪的素雅和人的高雅是融合为一的,又掌握了白描手法的特点。
  
  4.回到文章结尾,“痴”指的是作者,“痴似相公者”指的又是谁呢?自然引出“遇人”环节。这一环节让学生体味作者感情的变化——从欣喜到惆怅,知己难求的作者在经历了遇见知己的短暂欣喜后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最后只能踽踽独归的作者还是那样与众不同,还是一个字“痴”。再提问“痴”的含义及其表现时,同学的回答很踊跃,都扣住了“超凡脱俗的高洁人格”这一主旨,对文章四个环节的连接、三种表现手法的关系基本上都能掌握。
  可以看出,第一个教案采用的是归纳推理的形式,从各种分散的材料中归纳出重点和中心,但因为学生对这些材料特别是材料之间的关系相当陌生,效果并不好。第二个教案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方式,首先抓住中心,让学生充分理解后,以此观照全文。这种方法,我称为“中心辐射法”。
  
  二.中心辐射法的优势。
  
  通过对上述两个教案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辐射法具有如下优势:
  
  1.讲解更具系统性。采用中心辐射法,在一开始就突出了全文的中心并将此投射到各种材料之中,使各个部分的意义指向都明确了。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讲解中,“痴”所蕴含的“与众不同”这个意义再三出现,把四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讲解更具系统性。对某些材料众多的课文,中心辐射法的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接连叙述了阿长名称的由来……买《山海坌至》等七八件事,表达了作者厌恶和敬爱两种感情,可谓头绪纷繁,并且这篇文章融合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写作时的眼光,在对阿长的“憎恶”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和怀念,是比较难讲解的。采用中心辐射法,首先即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怀念之情,再逐层辐射全篇,讲解就很有系统性了。可以设置这么几个问题:(1)最让作者怀念的是哪件事?体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 (2)在此之前,作者还写了哪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作者会怀念让他“憎恶”的往事? (此时举例让学生明白“憎恶”是儿时的感受,同情是写作时的心情。)更可由此拓展,让同学讨论阿长的人性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社会。这样,全文都统一于“怀念”这一文眼之中,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2.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并进而提高阅读水平,掌握学习方法,构建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从材料到中心的归纳方法的最大缺陷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采用中心辐射法,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高屋建瓴,明确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迅速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思维活跃,课堂互动气氛较浓厚。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渐把找中心、理解各部分与中心的关系等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方法程序化,操作方便,具体操作方法见下文。
  
  三.中心辐射法的具体操作。
  
  采用中心辐射法,首先就是要认真阅读课文,吃透课文,找出贯穿全文的文眼。文眼是全文中心的文字载体。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痴”,《归园田居》中的“愿”,《登岳阳楼》的“悲”等等。文眼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简而不繁,最好是原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2)内涵丰富,适合生发。(3)可以作为一条主线连贯全文绝大部分材料。
  其次,结合课文内容,适当生发文眼。一个“痴”字,内涵十分丰富,生活中执著、有韧劲的人可以称为痴,真傻也是痴。此时就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与众不同”这个合乎文义的意义。又如舒《芦花荡》一文,我们可以把文章结尾的“英雄”一词作为文眼,结合文章内容,应当将英雄的标准界定为:(1)为正义而非邪恶。(2)本领高超。(3)强烈的自尊和自信心。这三点既表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任务的主要性格,也完全符合英雄这个词本身的含义。
  在找出并生发文眼之后,还必须理清思路,安排讲解顺序。在《湖心亭看雪》中,阐发了“痴”的意义后,我基本上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依次讲下来,每一个环节都注意与“痴”的联系。也可以打乱原文顺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先结合背景阐发“愿”的内涵(热爱自然,坚守人格与尊严,不和浑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然后可以按下列思路讲: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作者辛不辛苦?表现在哪些地方,讲解二、三联;为什么这么辛苦?讲解首联。明确,作者不会种田才会如此辛苦;会种田的人一有机会都想去做官,作者不会种田却要辞官务农,为什么?再回到第四联,突出“愿”。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学生对整首诗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世界无疑有深刻的理解。又如《芦花荡》一文可以采取并列分层式,第一层:正义表现在哪里?第二层:本领高强有什么表现?第三层:自尊和自信如何表现?总之,要以讲透中心为目的,按照最优化的原则组织材料,安排讲解顺序。
  
  四.采用中心辐射法的注意事项。
  
  (1)哪些课文适合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课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可以用最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或体现。中心要能够驾驭绝大多数的材料,这就要求课文有严密的内在条理。
  (2)对文眼进行生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湖心亭看雪》,我对“痴”是这样生发的:“痴就是痴呆,用长沙话说就是呆滞。那么,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看来是呆滞的呢?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走路从来不看路,今天撞到电线杆,明天绊到泥巴里,我们就会说他有点呆滞。因为我们都会在走路的时候看路他却偏偏不会。这样看来,别人不做的事他偏要做,别人做的事他偏不做,我们就会认为他有点呆滞了。也就是说,他和我们不一样,他与众不同就是痴了。”这样生发,自然引出了“痴”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性,为整篇文章找到了一个切人点,同时贴近生活,富有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讲解中不能遗漏必要的辅助材料。中心辐射法能很好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和重点,贯通全文,但总有些必需掌握的东西不能很自然地集中到这条主线上,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等。这时,就必须对这些材料作必要的补充,最好还是能够尽量向中心靠拢。例如讲解《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时,可以从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人手,引导同学体会雪景的冷清素雅,用“一痕”、“一点”、“一芥”、“一粒”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浅论语文教学的中心辐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