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先生一直是我关注的语文人之一。不仅仅在于他的特殊身份(曾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为语文出版社社长),更在于他特立独行的风格。近年来,他联合一批语文名师(孙绍振、贾志敏、余映潮、黄厚江等)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真语文活动。真语文对当下语文教学产生强烈的冲击,给语文教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真希望这股清风,能冲散笼罩语文教育的诸多雾霾。
近日,一则有关真语文活动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由语文出版社主办、即墨一中承办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在青岛举办。活动中,来自河北的一位二三十岁的女教师,在讲坛上,面对20多名第一次见面的山东即墨初二学生,深情地讲起了散文《斑羚飞渡》,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人眼花缭乱。她姣好的外形、投入的状态无疑打动了很多观众。台下一位老师忍不住发了条微博,被实时打上背景墙:燕赵人民的骄傲!
时隔不久,署名王旭明的一条微博也上了墙:“老师无节制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真的假语文。”
“太刻薄了,太尖锐了!”台下听课的一些老师有点不能接受。王旭明作为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现在的语文出版社社长、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当着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的面,那么不留余地批评那位年轻女老师,她受得了吗?与会者不禁四处扭头寻找那位声音婉转、讲解认真的女老师。一位老师匿名在墙上回敬了他:旭明社长真毒舌也,什么是真语文?你知道现在的压力下语文老师的探索有多不易吗?你用自己专家权威的身份,直接批评人家是假语文,那么你是否也失去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宽容与厚道?
……
一时间,大家的焦点不是集中在课堂上,而是对王旭明如此评价大发议论,有人赞其犀利,有人批评其刻薄。我对此不想评论,也无意参加论争。我只想说:真语文,需要真评课。这种评课,不是吹捧,所以有人不习惯;这种评课,由于说了真话,所以也有人不习惯。说真话,就这么不能接受吗?这可谓咄咄怪事。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最大的危机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假”,伪语文、伪评价大行其道。一如酱缸文化一样的语文教坛,你方唱罢我登场,名词术语满天飞,就是眼见语文质量没什么起色,眼见社会诟病日甚一日。有人给语文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起了许多活色生香的名字。王旭明先生特别强调:“对于真语文,大家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见解,真语文和其他各种流派理论、观念最重大的区别是,真语文是相对假语文来说的。由于有假才有真。真语文的逻辑性就在于它是相对假语文而产生的。”的确如此,当前的语文需要剥蚀华而不实的外衣,需要减肥瘦身。一段时间内,浮躁、功利、圆滑、油腻的语文腔调不绝于耳。说假话、说好话已成为习惯。你上课,我叫好;我写案例,你点赞语。一唱一和,让人本来还算清醒的头脑,也找不着北了。就算是有点建议的评课,往往也是蜻蜓点水,不伤大雅,皆大欢喜。
真语文的《聚龙宣言》中有这么一段:“语文教学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真语文贵在一个“真”字。说真话需要勇气,真评课需要底气。真语文如果还走假评课的老路,真语文能走多远,让人有些担心。真语文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学语文,踏踏实实地教语文,让浮华的表演走开,让不接地气的虚妄走开。真语文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
爱丽丝·门罗说:“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虚假。”真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最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真实的背后是自信和勇气。我想起王栋生老师评课的一段话:“公开课有点毛病才有活气;这种课才像人上出来的。——如果这句话有歧义,我收回。……有些教师,他们忘了自己面对的是学生,忘记自己是在上语文课,以为自己在‘春晚’,以为学生后面坐着的人都是来选模特的,或是‘星探’,于是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细地‘做’;‘做’过了,就不像上课了。某次听课,有位小伙子,一颠一颠地颠上来,上来就双手举过头顶,使劲挥摆,在场边走了一个来回,嘴里吆喝的是‘来点掌声!’‘来点掌声!’——你说,这位教师,他把学生的课堂当成什么了?”
公开课并非都要一边倒地叫好,有些课可能还需要改进。希望语文人能多一些包容,允许评课者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不管是对上课教师,还是对课堂的评价,只要这个人的发言是有建设性的。
真语文必须真评课!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中学)
推荐理由
真语文提倡教师真教语文、学生真学语文、听者真评语文,其中,听者真评语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最需要的。真实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剥蚀当前语文教学华而不实的外衣。博主在这篇文章中对假评课的痛斥和对真评课的力倡,也是这样一种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