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5期 ID: 136905

[ 李彬 文选 ]   

作文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

◇ 李彬

   自199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中作文评价方式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评价学说,倡导形成性作文评价:教师既要写出带有辅导性的积极评语,又要给定分数对学生做客观和适量的刺激与强化。国外的作文评价很早就有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背景,非常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强调作文是学生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学生年龄不同,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不同,同时也会反映出他们的内在需要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会影响他们的写作心理。写作心理是指从事写作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写作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想象、思维等。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优化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是保证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因势利导,树立自信
   张志公先生说过:“在批改作文的问题上,特别用得上因势利导这个原则,无论是批、是改,都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又不能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准则。针对实际就是‘因势’,合乎正确的方向和准则才能‘利导’。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教师能少做许多无谓的工作,节省不少时间、精力,而于学生则是大有裨益。”一位老师布置写一篇题为《说说人际关系》的议论文。批阅作文时,发现有个学生只戴了个议论文的帽子,后面却写成了纯粹的记叙文。按常理应写如下评语:“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体都把握不了,下不为例!”……这样的评价恐怕有点失之粗暴。这位老师看学生的记叙文写得不错,经过反复思考,写出了如下评语:“上帝在那里关上了门,却在这里打开了窗。种瓜得豆,虽非初衷,但你的记叙文却显示了作文功底的深厚,我相信你的议论文同样精彩!”后来,这个同学补交了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可见在评价中,评价者态度要真诚,要尊重学生思想情感,努力挖掘文中富有个性的内容,并发现闪光点,来激励学生。讲究作文评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多一些心灵的交流、衷心的鼓励、热情的赞扬和情感的抚慰,少一些枯燥的批评,让学生爱写作文。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通常采用统一评改的教学方式,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就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很难启发学生思维。“我发现学校学习中的许多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固有的。我的主要结论是: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学习中,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近乎苛刻的评语或过低的评分,往往会使作文能力差的学生丧失自信心,甚至表现出对作文的厌恶与恐惧。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因他们的某方面不足而受到嘲笑造成的,以致于形成恐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评价环境,利用商量或讨论的语气进行评价,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消除外部压力,赢得自信。
   二、少改多就,分层评价
   叶圣陶先生主张不宜把评价标准定得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为此,叶老提出了两条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一条是“通”与“不通”,一条是“好”与“不好”。他说:“‘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他说:“一篇文章里如果具有这两点,大概是可以称为‘好’的了;不具有呢,那便是‘不好’。这两点是‘诚实’与‘精密’。”他还对这两点作了浅近的解释,指出“诚实”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内心是怎样想,笔下便怎样写。“精密”则指不能粗疏平常,由写作者至深地发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叶老的理论为我们迷茫的作文评价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以其为准则,在适应时代、社会的同时加以发扬,形成少改多就、分层评价的作文评价标准。“少改多就”的“就”意思是“依从”,整句话是说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老师不必照着自己的意愿大改。否则,出力不讨好,甚至扼杀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作文评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而不是另起炉灶,令其面目全非。
   由于学生年龄与阅历的不同,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个性潜能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作文评价时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些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能力,与学生共同商量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然后根据不同的标准有目的地分层次进行作文评价。成绩好的、水平高的学生要求高一些,批改多一些;成绩差的、内向自卑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多以鼓励;浮华的文风要引导言之有物;质朴的文字要求能表现世态人情……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觉追求的目标,并期望达到最好水平。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评改作文中,教师就要尽量保持作文的“本来面目”,以表示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写评语时,教师应努力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适当地加以表扬鼓励,不能只是客观笼统地进行评价。
   三、长善救失,鼓励为先
   长善救失,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作文评价活动中,用积极的眼光,从多种角度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在春风化雨中获得全面的提高。“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好作文不一定是教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在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方面的闪光点,也许光亮微弱,只是黎明前的一缕微光,但是经过老师的精心培育,耐心的期待,终有一天她会喷薄而出,光耀大地。当然,肯定优点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把握分寸,如果学生觉得老师态度不诚恳,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指出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必须切中肯綮,不能含含糊糊,数量上要控制,重点要突出,不能面面俱到,否则欲速则不达。
   鼓励为先,教师要充分表扬学生作文的可取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相机诱导,使作文评改与作文训练融为一体。古代学者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雳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这“时雨春风”,就是要教师以鼓励为主,热诚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热情鼓励,善于鼓励。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太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刀,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批语更为精彩:“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读着这样的文字,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快乐,就会激起追求成功的情感力量。新课标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尽量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只要有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感受到某种成功的喜悦。
   四、倡导个性,激发创造
   蔡元培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中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教学评价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根据个性之间的差异实施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智力和潜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作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就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写出最富有个性色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