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学期到某一学校听课,恰好听的都是冰心的《小橘灯》。大概是由于事先集体备课的原因,两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大抵相同,甚至连在什么情况下用橘子做小橘灯这个教学环节也都相同。但听罢两节课,觉得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推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位教师在教学细节艺术的水平上有差别。
就拿剥橘子做小橘灯这一细节来说:一位教师上课前就将橘子放在讲台上,任由学生观看、猜测,因此,后来当教师配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小橘灯时,学生丝毫不感到兴奋;与此不同,另一位教师上课前并未将橘子放在讲台上,而是藏在教师的挎包里,当他讲到小姑娘剥橘子给“我”做小橘灯时,才从挎包里取出橘子制作。此时学生很感意外,情绪兴奋,使教学出现了一个高潮。更重要的是这种兴奋保持了很久,以致给后面的教学以积极的影响。
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是“描绘人物的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见《辞海》)。同样,教学细节也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取决于对组成教学过程的大的教学环节的把握,同时也取决于组成这些大的教学环节、整个教学过程的细节。可以设想,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细节的艺术,那么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大打折扣,他所执教的课就显得粗糙没有光泽,就缺乏亲和力、感染力。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节课的许多环节都上得较为顺利,但在某个教学环节上缺乏细节的艺术,那么也会导致整节课教学的失败。这道理犹如一幅《斗牛图》因牛尾巴的失真而使整幅画大打折扣一样,并不是难以理解的。这样,我们再来分析这两节课的得失就会明白:后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好,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教师注意了教学细节的艺术,前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差,其重要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细节艺术。
再看在分析文章时注意教学细节艺术的例子: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回想以前教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时代和生活体验方面的差距,对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这一行动的艰难及其“背影”中所包含的真情很难理解,对“我”的流泪也很难引起共鸣,于是在第二次教学时做了改进。这位教师在教“父亲买橘”这一段时,除了做好情感铺垫外,还着意安排让学生画“线路图”这一细节,要求学生找出在这“短短的路途上”,“父亲”走去走回要遇到哪些障碍并标出。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确,原来短短的买橘路途,对年迈体胖的“父亲”来说并非坦途,而是路途艰难。这样,学生就体会到“父亲”这一看似平常的行动中包含着不平常。很明显,这一教学环节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是与教师要求学生画“线路图”这一细节分不开的。
课堂教学细节艺术不仅表现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具的使用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师的课堂用语上。例如山东济宁师专附中的朱则光老师在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执教了语文版的《家》这一课。课堂上,朱老师的两段教学用语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赏。第一处是,当师生一起沉浸在作者的《家》美好的氛围中时,老师说:“我们想在琅琅书声中再次感受‘家’之美,同学们最想听谁朗读呢?”第二处是,教师在范读课文之前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在学生的应允之后,教师范读了课文。这两段教学用语的确可圈可点。第一段教学用语,教师不说“我们班谁读得最好”,而是说“同学们最想听谁朗读”,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化的关怀,这句话鼓励了一个学生,抬举了全班学生。它不但使教师发现了教读过程所需要的一个高质量的朗读者,而且更尊重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对于推荐者来说,他完全是积极主动的;对被推荐者来说,他又是幸福的。第二段教学用语同样也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它比“下面由老师来范读一遍”不知要好多少倍。教学细节的艺术同样也表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一位教师在教初中语文课文《大自然警号长鸣》时,课文分析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图片。开始图片很小,学生也看不太清楚,只大致看出是一个人抱着一截树桩似的东西,于是纷纷猜测。图片放大后,学生才赫然发现,那“树桩”其实是一只象脚!老师解释说,这只象脚是一个动物保护组织在非洲草原上从偷猎者手中截获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以即兴讲演的方式谈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结果讲演很精彩,学生们思路开阔,侃侃而谈,而且都充满激情。很明显,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和教师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不开的。教师在展示图像初始,有意把图像放得很小,让学生心理一挫:这是什么东西?这一挫就为后面的讲演蓄了势。由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手段时注意讲究细节的艺术,因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动力,使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福建宁德教师进修学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