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崇拜那些创造型语文教学大师,很钦羡那些富有课堂教学艺术的学科带头人,心想:如果自己也能成为他们,哪怕是学到他们的万分之一,那该多好啊。
我也曾这样想过,然而有几件事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创造者,语文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创造型的语文教学大师。。
那是2003年1月5日,在福建省语文学会第六届年会上我执教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我模仿电视台的作法,聘请四位学生代表充当嘉宾,走上讲台与我一起“主持”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成功的大学者,到了晚年认为有必要编一本《各朝代的智慧录》,好留传给子孙。于是他召集他的学生来编写。他的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套十二卷的巨著。老学者看了说:“各位,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它,把它浓缩一下吧!”几经删减,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学者还是认为太长了。这些聪明的学生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浓缩为一页,浓缩为一段,最后浓缩为一句。老学者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兴奋,说:“各位先生,这真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
我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一句被老学者认为是各时代智慧结晶的名言是什么,不要求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于是嘉宾指派自己组的代表竞猜。他们猜测的名言有:“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出路,而且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快乐。”“知识啊,你是照亮人灵魂的阳光。”“世间没有了友谊,那么就会充满孤独、野蛮、欺诈。”“修养自己美好的道德,将会使你得到最大的幸福。”“除了变,一切都不会长久。”……学生每次竞猜并引用论据证明之后,我并不急着评判,而是请嘉宾评判。在嘉宾评判之后,我总是耐心地问非嘉宾学生:“你对嘉宾的评判满意吗?受嘉宾的启发还有补充的吗?”有意识的“挑拨离间”,引起被嘉宾评判学生与嘉宾之间“反目”,造成“窝里斗”。在竞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充盈着教学灵动。而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做简短的点评。例如,一学生猜测这句名言是:“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并举了王治郅到美国NBA打篮球作反例,说在亚运会召开之际,中国队需要他为国出力时他却寻找借口不履行当初的承诺。这一学生刚说完,该组的嘉宾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们不清楚幕后的情况,不应妄下结论。我当即点评道:“王治郅不归队参赛的情况你不清楚,我也不清楚,但热爱祖国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又如,当一个学生说到某运动员“以三十九岁高龄奋战赛场为国争光”时,哄堂大笑,我当即指出:“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三十九岁的确算是高龄了。”这些点评、点拨的话语及时、幽默,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很大的作用。
这节课上罢,如果用“好评如潮”来形容可能会夸张了点,但与会听课专家、代表确实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老师说:“这节课上得很酷。”还有一些老师夸这节课是“经典之作”,“令人耳目一新”。有的老师说,我这节课对他们很有启发,以前,自己的眼光仅局限于课本,现在知道了,原来语文课程比课本宽广得多。
总之,他们夸我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说这是一节充满创意的课,夸我是创造型的老师。我深受鼓舞,哦,我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我已经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原来这么简单。
这样说来,那早先我与年轻的李晖老师合作上的一节课,也算是富有创造性的课了。
2001年,我在报刊上看到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多活一个小时》,后来,我将这篇文章和自己的一些教学设想告诉了宁德一中的李晖老师,李晖老师以年轻人的智慧对材料和我的教学设想做了完善。后来,李晖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在省说课比赛中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孙绍振教授在大会总结中给这节课很高的评价:“李晖老师的课让我感到福建省语文改革的希望,他的课很有新意,步子迈得很快,甚至走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前头。”
于是我明白了,什么叫创造,什么是创造性语文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创造型语文教师。我更明白了,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潜藏着无数的创造因子,当我们把这些创造因子释放出来时,我们就是创造型语文教师了。
创造要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不是么?孙绍振教授在给我们辅导《岳阳楼记》的教学时,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文人围绕岳阳楼写的五类情感的《岳阳楼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学者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这些知识浅陋者或者知识不广博者就不能创造了?不是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我们基层老师也可以利用知识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或许我们不能像孙绍振教授那样懂得五种《岳阳楼记》,但我们懂得乔丹、刘翔、成龙、李宇春;或许我们不能像于漪老师那样因具有广博的文学知识,而设计出“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孔乙己》一文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这样的精彩导语,但我们懂得奥运会、超级女声、米老鼠。如果我们将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引进课堂,不是同样可以给课堂带来精彩吗?
我也曾以为,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首先要改造自己的思维品质,首先要使自己的思维富有独创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广阔性。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的思维品质中本来就含有创新的因子。只要揭开遮蔽这些创新因子的盖子,思维的品质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前几年某大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学生不幸掉入冰窟窿,十几位大学生奋不顾身去抢救,但终因天气太冷,中学生被拉到岸上时已断了气,但学校对参与抢险的十几位学生都给予了表彰。对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雷锋精神在发扬光大”。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还会问:还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呢?于是他们又提炼出“年轻一代大有作为”、“不以结果论英雄”、“又红又专的人才才是好人才”等观点。课文教学设计也是这样,当我们想好某一篇课文的教法之后,许多老师都不认为自己已找到这篇文章的最佳教法,他们往往再逼问自己:“还有更好的教法吗?”于是许多新的教法又会冒出来。这样看来,思维的广阔性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不就是多问几个“还有呢?”吗?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呢?一般的教学都是通过分析小弗朗士的见闻,使学生感受情节发展的轨迹,理解小说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思维能否再深入一步呢?一位老师就逼问自己: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深意呢?于是他根据韩麦尔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讲的两段话归纳出,法国当时的教育状况,至少农村的教育状况是非常落后的,教育被人认为无足轻重,“流生”大量存在,教学秩序非常松弛,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随时不上课;而教育的落后造成了民族素质的落后,以致在普法战争中落得惨败的下场,丧权辱国。见解深刻新颖。这样看来,思维的深刻性也并不深奥,不就是多逼问自己一句:“还有没有深意呢?”
又如有的老师在思维活动中善于思考,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总会问:这个观点是否有不完善之处?这种方法是否有可改进之处?他们发现他人或自己的观点、方法有不妥之处,就会毫不犹豫地批评改正,去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当有些人排斥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时,有的老师就质问:语文科的工具性真是那么可恶吗?当有的人极力推崇语文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时,有的老师就质问:是否就要排斥片断的揣摩呢?当有的人把拓展延伸无限扩大时,有的老师就问:那么语文教学的脚到底要伸多长呢?对教学理念如此,对教材的分析也是如此。对《故宫博物院》的前三段,有的老师就问:这三段与全文的内容文气是否不贯通?对《曹刿论战》的主题,教参上说:这篇文章以具体的史实阐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有的老师从教材实际出发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观点与文意是不一致的。正确的主题应该是: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战术,才能取胜。这样看来,思维的批判性也并不神秘,不就是以怀疑的眼光多瞄上一眼,以怀疑的口气多追问一句:“这个观点就百分之百正确了吗?这个方法难道就非常完善了吗?”
人们很崇拜那些创造型语文教学大师,很钦羡那些富有课堂教学艺术的学科带头人,心想:如果自己也能成为他们,哪怕是学到他们的万分之一,那该多好啊。
我也曾这样想过,然而有几件事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创造者,语文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创造型的语文教学大师。。
那是2003年1月5日,在福建省语文学会第六届年会上我执教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我模仿电视台的作法,聘请四位学生代表充当嘉宾,走上讲台与我一起“主持”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成功的大学者,到了晚年认为有必要编一本《各朝代的智慧录》,好留传给子孙。于是他召集他的学生来编写。他的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套十二卷的巨著。老学者看了说:“各位,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它,把它浓缩一下吧!”几经删减,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学者还是认为太长了。这些聪明的学生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浓缩为一页,浓缩为一段,最后浓缩为一句。老学者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兴奋,说:“各位先生,这真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
我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一句被老学者认为是各时代智慧结晶的名言是什么,不要求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于是嘉宾指派自己组的代表竞猜。他们猜测的名言有:“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出路,而且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快乐。”“知识啊,你是照亮人灵魂的阳光。”“世间没有了友谊,那么就会充满孤独、野蛮、欺诈。”“修养自己美好的道德,将会使你得到最大的幸福。”“除了变,一切都不会长久。”……学生每次竞猜并引用论据证明之后,我并不急着评判,而是请嘉宾评判。在嘉宾评判之后,我总是耐心地问非嘉宾学生:“你对嘉宾的评判满意吗?受嘉宾的启发还有补充的吗?”有意识的“挑拨离间”,引起被嘉宾评判学生与嘉宾之间“反目”,造成“窝里斗”。在竞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充盈着教学灵动。而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做简短的点评。例如,一学生猜测这句名言是:“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并举了王治郅到美国NBA打篮球作反例,说在亚运会召开之际,中国队需要他为国出力时他却寻找借口不履行当初的承诺。这一学生刚说完,该组的嘉宾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们不清楚幕后的情况,不应妄下结论。我当即点评道:“王治郅不归队参赛的情况你不清楚,我也不清楚,但热爱祖国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又如,当一个学生说到某运动员“以三十九岁高龄奋战赛场为国争光”时,哄堂大笑,我当即指出:“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三十九岁的确算是高龄了。”这些点评、点拨的话语及时、幽默,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很大的作用。
这节课上罢,如果用“好评如潮”来形容可能会夸张了点,但与会听课专家、代表确实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老师说:“这节课上得很酷。”还有一些老师夸这节课是“经典之作”,“令人耳目一新”。有的老师说,我这节课对他们很有启发,以前,自己的眼光仅局限于课本,现在知道了,原来语文课程比课本宽广得多。
总之,他们夸我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说这是一节充满创意的课,夸我是创造型的老师。我深受鼓舞,哦,我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我已经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原来这么简单。
这样说来,那早先我与年轻的李晖老师合作上的一节课,也算是富有创造性的课了。
2001年,我在报刊上看到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多活一个小时》,后来,我将这篇文章和自己的一些教学设想告诉了宁德一中的李晖老师,李晖老师以年轻人的智慧对材料和我的教学设想做了完善。后来,李晖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在省说课比赛中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孙绍振教授在大会总结中给这节课很高的评价:“李晖老师的课让我感到福建省语文改革的希望,他的课很有新意,步子迈得很快,甚至走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前头。”
于是我明白了,什么叫创造,什么是创造性语文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创造型语文教师。我更明白了,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潜藏着无数的创造因子,当我们把这些创造因子释放出来时,我们就是创造型语文教师了。
创造要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不是么?孙绍振教授在给我们辅导《岳阳楼记》的教学时,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文人围绕岳阳楼写的五类情感的《岳阳楼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学者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这些知识浅陋者或者知识不广博者就不能创造了?不是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我们基层老师也可以利用知识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或许我们不能像孙绍振教授那样懂得五种《岳阳楼记》,但我们懂得乔丹、刘翔、成龙、李宇春;或许我们不能像于漪老师那样因具有广博的文学知识,而设计出“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孔乙己》一文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这样的精彩导语,但我们懂得奥运会、超级女声、米老鼠。如果我们将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引进课堂,不是同样可以给课堂带来精彩吗?
我也曾以为,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首先要改造自己的思维品质,首先要使自己的思维富有独创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广阔性。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的思维品质中本来就含有创新的因子。只要揭开遮蔽这些创新因子的盖子,思维的品质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前几年某大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学生不幸掉入冰窟窿,十几位大学生奋不顾身去抢救,但终因天气太冷,中学生被拉到岸上时已断了气,但学校对参与抢险的十几位学生都给予了表彰。对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雷锋精神在发扬光大”。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还会问:还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呢?于是他们又提炼出“年轻一代大有作为”、“不以结果论英雄”、“又红又专的人才才是好人才”等观点。课文教学设计也是这样,当我们想好某一篇课文的教法之后,许多老师都不认为自己已找到这篇文章的最佳教法,他们往往再逼问自己:“还有更好的教法吗?”于是许多新的教法又会冒出来。这样看来,思维的广阔性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不就是多问几个“还有呢?”吗?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呢?一般的教学都是通过分析小弗朗士的见闻,使学生感受情节发展的轨迹,理解小说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思维能否再深入一步呢?一位老师就逼问自己: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深意呢?于是他根据韩麦尔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讲的两段话归纳出,法国当时的教育状况,至少农村的教育状况是非常落后的,教育被人认为无足轻重,“流生”大量存在,教学秩序非常松弛,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随时不上课;而教育的落后造成了民族素质的落后,以致在普法战争中落得惨败的下场,丧权辱国。见解深刻新颖。这样看来,思维的深刻性也并不深奥,不就是多逼问自己一句:“还有没有深意呢?”
又如有的老师在思维活动中善于思考,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总会问:这个观点是否有不完善之处?这种方法是否有可改进之处?他们发现他人或自己的观点、方法有不妥之处,就会毫不犹豫地批评改正,去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当有些人排斥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时,有的老师就质问:语文科的工具性真是那么可恶吗?当有的人极力推崇语文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时,有的老师就质问:是否就要排斥片断的揣摩呢?当有的人把拓展延伸无限扩大时,有的老师就问:那么语文教学的脚到底要伸多长呢?对教学理念如此,对教材的分析也是如此。对《故宫博物院》的前三段,有的老师就问:这三段与全文的内容文气是否不贯通?对《曹刿论战》的主题,教参上说:这篇文章以具体的史实阐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有的老师从教材实际出发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观点与文意是不一致的。正确的主题应该是: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战术,才能取胜。这样看来,思维的批判性也并不神秘,不就是以怀疑的眼光多瞄上一眼,以怀疑的口气多追问一句:“这个观点就百分之百正确了吗?这个方法难道就非常完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