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缘起】
2007年起,福建高考语文增加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因历年《考试说明》把它归入对主要情节、经典对话、精彩细节的“识记”层级上,致使高中生背梗概、记对话、抠细节之风盛行。在目前名著教学“以考促读”的强烈的功利心的逼迫下,文学名著“教什么”问题比起“怎么教”更显得突出抢眼。该如何立足于文本样式,把握文学名著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该如何反思厦门双十中学陆敏老师所说的:“以审美为特征的文学名著阅读正是以提倡文学阅读的名义给灭杀了!”(《改革与困境 ——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等等,笔者结合日前所开展的《欧也妮·葛朗台》四个课时的系列教学,以期尝试探究文学名著(特别是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问题。
【课件思路】
第一课时:作家和作品
1.巴尔扎克简介——文学上的“拿破仑”,法国社会的书记员
2.巴尔扎克的“寡妇情结”——文学的巨匠,爱情的乞丐
①扭曲的干涸心灵;②荒诞的激情初恋;③传奇的悲剧婚姻。
3.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①“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4.情节梳理——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以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7个章回梗概略)
第二课时:葛朗台之发家
1.时代背景——1789年大革命之后的法国近代历史(部分)
①法兰西共和国;②第一帝国;③波旁王朝复辟;④七月王朝。
2.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前的等级状况
①第一等级:僧侣;②第二等级:“带剑”贵族和“穿袍”贵族;③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前身以及广大农民。
3.葛朗台发家与法兰西历史息息相关
①法兰西共和国时期:行贿拍买下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修道院及分租田;加入共和党,当选行政委员、区长。修筑通向自己葡萄园和田庄的公路。在房地产登记时,利用职权占便宜;向共和国军队提供白葡萄酒,购入好牧场;
②拿破仑执政时期:被免职;连得岳母、妻子的外公和自己的外婆的三笔遗产,成为全区纳税最多的人,得到“新贵”头衔;
③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扩大地产,出租磨坊,买卖公债,抛售黄金,垄断葡萄酒生意,聚敛起1700万法郎财产。
4.总结——从箍桶匠到地方首富的“暴发户”
第三课时:欧也妮的爱情
1.欧也妮的外貌——“像一朵盛开的花”
2.欧也妮性格经历三个阶段
①查理到来之前,她像母亲一样过着清苦平静的生活;
②查理到来之后,她开始对爱情有了执着的追求;
③老葛朗台死后,她接管家业,慷慨捐赠。
3.欧也妮的爱情悲剧
①少女情怀总是诗;②一见杨过误终身;③虔诚慈爱往天国。
4.总结——欧也妮的爱情故事脉络
①喜:欧也妮对查理一见钟情,她瞒着父亲招待堂弟;
②赠:把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查理;查理回赠给她一个母亲留下的镶金梳妆匣;他们私订终身;
③忠:查理去印度七年,杳无音讯,但她还是一直盼望着查理归来(查理睡过的房间保持原样;买了世界地图挂在镜子边;早晚端祥梳妆匣里叔叔婶婶的相片);
④弃:得知自己被查理抛弃,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
⑤寡: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丈夫当上议员八天后死了,欧也妮三十三岁就守了寡。
5.探究:爱情悲剧,谁之过?
第四课时:金钱“执著狂”下的人性变异
1.中外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代名词)
①阿Q精神;②变色龙;③守财奴。
2.“人生就是一件交易”——葛朗台形象分析
①外貌特点;②性格特点;③口头禅(“弗利尔足算”;“爷爷的刀”等)。
3.金钱“执著狂”下的人性变异(细读“抢夺梳妆匣”一节)
①逼走侄子;②折磨妻子;③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
4.查理形象分析
5.克罗旭和格拉桑家族形象分析
6.索漠城众生相分析
7.总结——《欧也妮·葛朗台》的深刻之处
①线索并行,结构紧凑;②心理描写入微,细节刻画生动;③谑:个性化语言;④灰暗、沉闷的环境描写。
【课例说要】
传统的文学名著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一般都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三座大山”展开,这是读小说的“纲”和“源”,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偏重于肢解小说、把小说当作散文类的作品进行局部的语文综合知识教学,则是 “舍本求末”。名著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承认其文本的规定性,即认识类别、整体感知、领会主旨。
1.认识类别。文学名著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读者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怎么才能做到合适的文本解读呢?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王教授这里提到的“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即强调小说作为一种类别的排他性和独立性,以《欧也妮·葛朗台》为例,这种类别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价值。人是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小说以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全面反映了法国社会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各种角色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与外在自然的发展和消亡”这一价值。二是容量。小说可以容纳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可以让小说主人公一生中的许多时间隐藏起来,让任何人都看不见他(包括作家本人)。《欧也妮·葛朗台》不仅有时空和命运跨度,而且借父女、主仆、情敌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索漠城等特定环境中各个阶层的众生相,可以说呈现的是法兰西社会的一个真实断面。三是情节。“情节是关于事件的安排”(亚里斯多德),也是事件的总结。《欧也妮·葛朗台》集中通过欧也妮22岁生日那天的矛盾冲突,让元叙事情节、核心情节、辅助情节和衍生情节有了“逻辑的一面”( E·M·福斯特)。四是人物。小说的人物是典型人物,“典型是类的样本”(巴尔扎克《一桩无头公案》)。可以说葛朗台是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他的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上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艺术家创造的已然成为“这一个人”的代名词。五是环境。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情节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小说的环境比同时代的环境更有代表性,是“人物——环境——时代”的和谐统一。索漠城的阴晦闭塞和守财奴家摇摇欲坠的楼梯等描写都令人见微知著,不仅为塑造人物提供了“烙印式”的时空位置,更为读者创造弥补“诚实的人生环境”(黄瑞槐《小说教学中的环境创新教育》)提供可能。除此以外,确定名著教学内容还离不开对作家风格论的研究,如《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讽刺作品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力作。作品的讽刺性暗含着它的写实特点,即过程性的叙事大于抒情性的记事,客观性的描写多于主情性的描写等。
2.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指的是读完一部作品后产生的心理感触,即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作品要点总体上的领会和把握。陆志平在《语文课程新探》一文中说道:“不应把阅读作为一个技术的过程,而更应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的过程。”《欧也妮·葛朗台》有点类似于历史小说,但它不是简单的还原,“它不着眼于主体历史的‘宏伟叙事’,而转向更小规模的‘家族’甚至个人的历史叙事”(张清华《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细读文本,我们不妨把作者行文思路疏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