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多多,而我以为学生不会思维、不肯思维是主因之一。写作能力是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综合技能,它的进行始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思维品质决定写作质量,良好的写作思维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不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评讲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技巧的指导上,而不太重视思维的训练,或者训练乏力,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联想思维作为一种最活跃、最高质、最高效的创造性思维,最适合作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联想思维训练的十二字方针:左思右想、正思反想、前思后想。
一、左思右想:运用相似(相关、相近、类比)联想,训练横向思维能力,以延展思维的广度
我把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类比联想、相近联想等联想方法归为一大类,叫做“左思右想”,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眼前一事物出发,进而联想到与之相似、相近、相关的其他事物。正像陆机所说的那样,只有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才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相似联想等联想方法属于横向思维,它可以延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打开学生眼界,丰富写作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无话可说、材料单薄的问题。
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这类联想多用在作文的开头或主体部分。用在开头是为了引出中心话题,用在主体部分是为了拓宽视野,充实内容。
先看看用在主体部分的两个作文片段。
学生习作《接力》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
闭目聆听,会感受到历史的朔风在我们心底回荡。一部《诗经》,尽写质朴的生活,真挚的感情,继而,屈大夫用一曲《离骚》将那阙楚辞悠悠吟唱了千载;传至汉代,司马相如更是用一篇《上林赋》将汉赋的厚重沉淀于历史最深远的时空;李太白、杜少陵竟又是在《将进酒》、“三吏”、“三别”中显尽唐诗之华美与质朴;白衣卿相柳永,“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在宋词或婉转或豪迈的曲调中努力吟唱着中华文化的大美;自然,明清的小说也开启了悠久文化的另一片天地。
中华文化在这样的接力中传承着,每一棒,都显得那样精彩完美,将文化之美升华至一个又一个高峰。
……
在这个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文化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甚至更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噱头将我们的文化蹂躏得体无完肤。在那虚张声势的锣鼓声中,我却听到了那楚国秋风的哀叹,黄河之水的无奈、江南烟雨的叹息。文化,竟是在这个时代死去了。
2011年北京卷优秀作文《让与不让》中的一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我们先进的乒乓球训练方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时,我们有理由与他国作技术交流,让出技术。而当我们的水稻种植技术,因袁隆平取得巨大的研究成果而提高时,我们也主动提出让他为世界水稻种植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而不只是一味的出让粮食,救济饥饿人口。
这两篇优秀作文都充分展示了小作者灵动的思绪和飞扬的才情,作者的思维没有丝毫的阻滞和呆板,而是展开了尽情的联想。第一篇作文,作者在热情讴歌中国古代文化精彩接力时,思绪穿越了三千年,从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写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高峰明清小说;而在深切担忧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时,一下子听到了“楚国秋风的哀叹、黄河之水的无奈、江南烟雨的叹息”。小作者思绪飞腾,浮想联翩,充分展示了他广阔的知识面和敏捷的横向思维能力。第二篇作文,作者拿中国乒乓球训练方法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进行类比联想,充分论证了“我们可以让出技术”,而不是“让出金牌”、“出让粮食”的观点。通过这一类比联想,大大丰富了写作内容,拓宽了人们对“让”这一命题的认知视野,增强了论证的逻辑力量。
二、正思反想:运用对比联想,训练逆向思维能力,以拓展思维的宽度
对比联想是指就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诸如由是及非、由快及慢、由动及静、由利及弊、由功及过、由苦及甜等都属于相反联想。再如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想到“三个和尚没水吃”,由“有缘千里来相会”想到“不是冤家不聚首”等等都是相反联想的结果。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而由对比联想生发的逆向思维能破除“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从“彼”这一面去探索,反其意而思之就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另外,“此一面”与“彼一面”各为“一面”,通过对比联想就有了“两面”,换言之,就是“正面”的事物,可以从“反面”去思考,而“反面”的事物亦可以从“正面”去分析,即所谓“正思反想”。这样,思路也就拓宽了,作文的内容也厚重起来,也就能全面而辩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之人。有一位同学却敢于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就完全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出于这种逆向思维,他以“把眼光投向更高的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肯定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等论据为例,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自己的作文翻出了新意。
又比如以“界”为题,大多数同学的立意是,要打破隔膜,勇于越界,以求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写本身是有时代气息的,但写的人多了,难免就会撞车,而陷入平庸。但有几位同学却反向思维,讽刺那些不自量力,逾越本分,徒留笑柄的人。一位同学的作文有这样一段:
一个飞禽和一个走兽都想跨界显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杰出才华。一飞禽说我要做鸟类中跑得最快的,而一走兽说我要做兽类中飞得最高的。这样一来,这个飞禽跑的能力永远比不过兽类,而飞的能力会渐渐萎缩;而那个走兽飞的能力永远比不过鸟类,而跑的能力会渐渐萎缩,其下场必然是“禽兽不如”。
与大多数同学的作文相比,这位同学的作文,其实更有时代气息,更有针对性,更能切中时弊。
2011年天津卷优秀作文《丧钟为谁而鸣》的对比联想运用得也极为精彩。其中有这样一段:
曾参加过一个为拯救月球捐款的活动,摄像机、闪光灯前,张张“老人头儿”进了红红的箱体。人人表情庄严,场上的我也同样。我们遥望星空,借助高倍望远镜,月球的细部很清晰地呈现,银河系也不再朦胧。我不明白,为什么把目光转向近在咫尺的同类的时候,竟会把手中的望远镜倒过来看?
作者针对生活中人们对乞丐无视、歧视的冷漠现象,进行相反联想,想到了人们对月球的热心,两者形成鲜明对照。借助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遥远的月球,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把目光转向近在咫尺的同类的时候,竟会把手中的望远镜倒过来看?”这一问真可谓振聋发聩,字字拷问人们的灵魂。
2011年辽宁卷优秀作文《敢于向权威说“不”》的第三段最能体现该文严谨而辩证的特色:
在人类的种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信权威,服从权威,是一种客观需要,因为权威就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能够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引领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但是,权威又不见得会事事正确、永远正确,其认识的局限和偏差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和服从权威,但不应该过于迷信权威,以至于失去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哲学家的苹果》中的多数学生之所以“闻到了”蜡苹果的“香味”,固然与哲学家的心理暗示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出于对权威的过度迷信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