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4期 ID: 136868

[ 孙慧玲 文选 ]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呈现发展趋势展望

◇ 孙慧玲

   从古至今,文选型教材占据着我国语文教材的绝对统治地位,作为教材最核心部件的选文如何编制,成为教材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出版的教材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将对我国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呈现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教材容量较以往大大增加
   如何在教材中呈现和固定选文承载的课程内容,长期以来,我国文选式高中语文教材编制做得并不够,这种不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编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选择什么文章进入教材上,对入选文章具体承载什么课程内容考虑甚少。选文占据教材主体,对课程内容起固定作用的作业、练习、知识等系统在教材中所占分量极少,教材薄厚基本由选文长短决定。
   2.教材编者通过学习要点、预习提示等环节呈现选文承载课程内容,但并不通过单元知识、作业、导学等系统的具体展开来提高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确定性程度。面对教材,教师仅仅知道通过选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什么,但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目标,教材提供帮助甚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编出了一系列能力训练型高中语文教材,这些教材,每个单元基本上都设置了“单元导语”或类似栏目来标明通过单元选文学习需达到的能力目标,但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各套教材材料呈现上做得很不够,选文设计中分量最重的“思考与练习”栏目,基本是几道思考问题的简单罗列,这几道问题设置的目的还重在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能力,而不是指引学生如何掌握能力目标,这成为单元能力目标落空的重要原因。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选文呈现也存在同样问题,如人教版教材中选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其中,“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一道题,该题先列举四个不同作家(郁达夫、杨昌江、佘树森、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特点的四段评价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特点的观点。题目中既没有提供朱自清的相关散文,也没有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其相关散文,单凭几段别人的评论,学生从何讨论?这正如我们没有与某人接触,单纯依靠别人对他的评价,如何提出自己对这个人的评价?这样简单的练习设计,学生很难根据练习达到教材编者的目的。只有指令,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学习步骤,起点和终点之间没有路可走,结果目标也只能是纸上目标了。
   选文编制中之所以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与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编者的认识有关,编者认为,把“文质兼美”的文章选入教材,教材编制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至于文章进入教材后如何处理,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处理得好,教师的水平高;处理得不好,教师的水平低。语文教材不能处理得太细,要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实,教师是人,不是仙,这样把一堆堆各自圆满自足的选文堆砌在教材里,一方面大大加重了语文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理解“生产”出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其中不乏是错误的教学内容,这也正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大陆不同,香港有的文选类教材编制很重视选文之外其他内容的设计,其他内容在教材中所占分量比选文所占分量重得多。
   启思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教材,每篇课文之前是“作者”、“题解”、“学习要点”、“预习”四项。“学习要点”相当于一篇选文的学习目标,“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细节、结构等方面让学生自读之后完成。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采用脚注。课文之后,先是“课文讨论”,分“内容讨论”和“做法讨论”两项,接着是“语文运用”,主要采取练习题的方式,再之后是“课文总结”、“学习活动”、“阅读指导”、“写作指导”四项,有的课文还在结尾处安排“文化知识”项目。上述项目在选文设计中所占篇幅,远远大于选文本身篇幅。如《怎样读报纸》一课,“本课整个布局总计18页,课文包括注释不足5页,导学和练习占13页。”①香港人人书局编的《中国文学》教材中《孔乙己》课文,“《孔乙己》文章本身仅占5页,而‘解题’、‘作者’等内容占12页。”②
   虽然我们不否认选文之外其他内容的分量多不一定能保证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得到具体、明确呈现,但我们肯定能说,选文之外其他分量太少肯定不能在教材中具体、明确呈现课程内容。选文之外其他内容在教材中所占分量远远大于选文篇幅,这为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充分呈现提供了可能与前提。
   新课改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之外,其他内容在选文设计中的分量相对于传统高中语文教材有较大幅度提升,教材编者也不再靠减少课文之外其他内容分量来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导学内容、练习内容分量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各教材还增加了多种传统教材中没有的栏目,如“资料链接”、“参考阅读”、“问题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相关链接”、“理解与鉴赏”等,这些新栏目的设置无疑大大扩充了选文之外其他内容在选文呈现中的分量。但总体说来,到目前为止,我国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之外其他内容在选文呈现中所占分量还远远不够,较大程度上增加它们的篇幅将是我国高中语文教材选文设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
   二、开始偏重技能、方法、策略等的训练设计
   教材编者在设计选文内容时,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围绕选文本身设计,一是围绕某项技能、能力设计。除1956年高中文学教材,建国后我国编出的众多高中语文教材,遵循的几乎都是第二种设计思路,即把选文作为学生掌握技能、策略、技能的凭借、例子和拐杖。但实际呈现出来的教材,编者意图却远远没有实现。
   从我国当代高中语文教材实际看,编者基本都遵循以下编制套路:设计一些栏目如“单元导语”、“前言”、“预习提示”、“学习目标”等对选文学习的技能、能力、方法等目标进行说明;设计一些栏目介绍选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解释生字词等,如在题目下标出作者,用简短文字介绍作者,配上作者像,在正文下方用注释介绍作者,对生字词进行解释等;围绕选文内容设计“问题与探究”、“思考与练习”、“练习”、“讨论”、“工具箱”、“知识链接” 、“资料链接”等栏目。但总体说来,这些栏目大多针对选文本身而非技能、能力、方法训练设计。
   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对余华小说《十八岁出远门》的设计为例具体说明。
   围绕这篇小说,教材设计内容如下:
   1.选文(正文略)
   2.研讨与练习
   (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寓意吗?
   (2)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和独特风格。(句子略)
   (3)写一段话,想象你第一次出远门的情景。
   除“研讨与练习”外,选文题目下有作者名字,脚注处有文章出处。“研讨与练习”后有一段节选自邢建昌、鲁文忠评议文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中的一段文字。
   按照本小说所属的单元要求,教材编者编辑这篇小说的目的,可能是单元导语中要求的“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细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中的一种。按照这样的思路,教材编者要围绕《十八岁出远门》这篇小说,通过导学、知识、作业等内容的设计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注意细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欣赏人物形象”,如何通过“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来“品味小说语言”。但教材围绕该小说呈现的材料很明显不是这些“如何”的知识,而是要学生学习小说本身的写作特点(第二题)和思想内涵(第一题),甚至还出了一道既与“如何”无关也与选文本身固有思想与形式无关的延伸题(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