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4期 ID: 136860

[ 梁茜 文选 ]   

案例1:通过问题归类推测学习起点

◇ 梁茜

   2011年10月,我在上海市陆行中学开了《边城(节选)》的公开课。课前,我让学生读完全书后,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写几句读后感,最终我收到了29位学生的反馈,我就学生的疑问及读后感展开了分析。
   一、对学生课前疑问的分析
   问题罗列:
   (1)课本中倒数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何作者为这样一个纯朴的故事安排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3)翠翠因为什么哭了两次?
   (4)傩送是否回来了,回来了,他们会在一起吗?没有的话,翠翠又会怎么办?
   (5)为什么沈从文把《边城》写成一个恋爱悲剧而不把它写成一个恋爱喜剧呢?
   (6)为什么大哥为了成全弟弟要离开,就不能用其他方法吗?
   (7)为什么不以喜剧为结尾,而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呢?
   (8)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有什么深意?
   (9)小说重在写翠翠的感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介绍茶峒、过渡船、小城里的人情世故?
   (10)“边城”的含义是什么?
   ……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发现对人物的理解的疑问有14个,其中对翠翠心理活动的疑问有8个,对老船夫、傩送等人的疑问有6个;对环境描写的疑问有6个;围绕作者的构思、小说结构、情节发展的问题有8个;对结尾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有3个;对小说标题与主旨的疑问有3个;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疑问有1个。
   针对学生问题所在,结合课文选文的内容,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翠翠心理活动的分析上,其次就是对环境描写的分析。学生围绕作者的构思、小说结构、情节发展的问题也达8个之多,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对整篇小说的理解,我打算放在第二课时,结合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一并加以探讨。
   二、对学生课前读后感的分析
   学生的读后感中写得成功的,往往读懂了《边城》,能把握小说的内涵和作者基本的写作风格,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得一般的,往往是先交代小说情节,再缀上一句自己的感想。写得较差的,就是从网上抄下几句话来应付。
   写得好的读后感有这么几段:
   1.很遗憾才读《边城》,因为它的朴实和梦幻,让我在这浮躁的社会中仍然找到了一份宁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让人惋惜,但其实这一切早已埋下伏笔,在《边城》平淡的语句中,缓缓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一切一切的巧合,都让我不由得赞叹沈从文先生的构思巧妙。
   2.读完《边城》后, 我感受到了乡下人的淳朴、勤奋、正直,生活是那么平凡却又很和谐。翠翠的生活环境是个民风淳朴、安静平和的地方。翠翠的爷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生活过得很俭朴,他不收过渡人一分钱,每天很勤劳地划着船,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过渡人。但翠翠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生活起初过得那么自在安逸,但后来却无缘与有情人终成眷属。翠翠的身世也是同样可悲的:父亲服毒自杀,母亲生下她后也自寻死路。但她却很单纯的和爷爷一起快乐生活着,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顺顺一家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运,她与老二傩送一见钟情。由于老大天保为成全老二傩送而放弃自己的爱情,最终却被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以至于那段恋情尚未开始就那样结束了。质朴的她独自一人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作永无尽期的等待。她的爷爷怀着对她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她哭了,眼泪是苦涩不堪,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她变得无依无靠了。翠翠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呢?命运的玩弄唬人,生活的阴差阳错,酿就了翠翠的悲剧。
   这是个多么凄美的故事啊,读了它后心中总有无尽的遗憾之感!
   3.《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风土人情。结尾处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边城》,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4.文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描写的各有各的特色,很注重细节,让人有种仿佛可以看见有这么一个人站在眼前的感觉。而且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描写的很细腻,经常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5.在初中时,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知道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人们的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写得一般的读后感有这么几段:
   1.《边城》讲述了在偏远农村的女孩翠翠的爱情故事。小说美好的结局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翠翠的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孤独地死去,翠翠在边城无止境地等待着傩送几乎不可能的归来,而一个原本美丽、一帆风顺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
   2.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了故乡。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这让我十分感动。
   写得较差的读后感是这么几段:
   1.在古老的湘西,在神秘的湘西,沈从文的《边城》犹如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2.读了《边城》我感觉里面的人都很和善,尤其是摆渡人,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可惜结局让人十分忧伤。
   3.我只是大致地翻阅了下这篇小说,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写的正是作者沈从文家乡凤凰古城中发生的故事,通过叙述翠翠的悲哀结局,也从中些许地体现了沈从文先生的伤感。
   写得较好的读后感,还是占多数的,还未上课, 学生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让我对上好课有了信心。有些读后感,尽管写得一般,但看得出学生至少熟悉了小说内容。而对于不会写读后感的同学,则要引导他们努力写出自己的感受,不要照搬,或是敷衍了事就行了。基于上述问题归类与分析,我形成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作品田园牧歌般的美与诗意。
   2.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情感,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与多义的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史上有两座城,你不能不进入,一个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另一个就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钱钟书说沈从文:“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这一点,在上节课介绍沈从文五六十年代的经历时,大家能感受到。沈从文是柔弱中显出湖南人的倔强,谦和中透出土家汉的自信。鲁迅赞誉沈从文为“新文学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位自称为“乡下人”怀有一腔赤子之心的作家所营造的《边城》,感受他那如星斗般璀璨的文字的魅力。
   二、品味小说的美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