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它提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①由此,中国教育由重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转变为发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一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最直接的展现就是教材单元的编排由“文体单元”发展为“主题单元”。
语文教材单元编排方式的改变为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提供了科学的平台,同时向以文体知识为基础的具有递进性、系统性特征的写作教学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为了配合语文教材的编制体例,现行的写作教学中多提倡教师着重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渐渐抛弃了以往注重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主题作文写作被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受到了极高的关注,而协助学生系统性写作知识的建构这一教学内容被放到了次要地位。这种现象的出现似乎是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在教学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要求,实则是曲解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一、追根溯源:探究写作知识教学的科学内涵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写作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它一方面能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它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在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若想完善写作教学,就要以写作知识教学为基础,逐层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中明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谨慎地将写作教学的目标提高到高中生应“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获得课程标准对写作知识教学的明确要求。同时,在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被放于首位的。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以及其它各类形式的语文教学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是弱化知识、忽视知识,而是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合理安排知识的呈现方式,于潜移默化中将知识教授于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协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写作知识具有层级性、系统性的特征,写作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写作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基础。写作知识教学不是教师将知识僵化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回归“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不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帮助学生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写作知识的认识体系并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将其运用于写作;将写作教材转化为有效的写作教学,呈现必要、有用的写作教学内容。写作知识教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把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基于此,辅助学生建构写作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写什么”与“怎么写”相结合,达成写作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拨云散雾:刍议写作知识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学生写作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写作知识形成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知识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上。“文成而后立法”,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人们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写作知识。写作知识教学离不开具体的写作知识,吸取前人丰富的写作经验是帮助学生建构写作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写作知识的教学绝不是将一个个刻板的定义强加给学生。写作教学中,应在符合写作知识教学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写作知识进行辨证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建构写作知识体系。每一种写作知识都具有层级性、系统性的特征,对写作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其内部特征。
(一)写作手法的教学
写作手法凸显了作文中表达的艺术,它随着知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与丰富。在写作教学中这种训练很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在表达作文内容时灵活运用,可以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提升读者的赏读欲、认同感。
常见的写作手法主要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三种。表达方式是运用语言符号反映客观事物、传情达意、写真传神的方法和手段。③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更细腻、具体的划分,如记叙就可再细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是在熟练运用表达方式基础上的提高,可以丰富学生作文结构,加强学生作文的立体感,主要有联想、想象、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是将表达内容更为形象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方式、方法,在语文发展史中主要形成了比喻、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方法。
写作手法是隐于文本的,在具体教学中应精选文本示例来展现写作手法美妙的艺术渲染力,在具体文本中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手法合理运用的曼妙作用,而不是将定义好的写作手法解释给学生。写作手法的教学不能忽视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阅读文本囊括的各种写作手法是展现写作手法功用的一手材料。只有引领学生建构自己的写作手法知识库才能更好的使其掌握、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每种写作手法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特征,它们为学生作文内容的组织提供了丰富的呈现方式。各种写作手法的难度又是有差别的,可以说写作手法具有难度高低的级别之分。写作手法的教学需要针对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能力的强弱有计划的成系统的具体安排。
(二)文体知识的教学
文体是约定俗成的各类文章的表达体例、模式。文体知识教学在写作教学中具有较大争议。新课改后,绝大多数语文科考试都将“文体不限”纳入作文命题内容,部分教师将此直接等同为写作教学不需要文体知识,教学实践中逐渐出现了淡化文体知识的现象。辨证的分析“文体不限”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不限’指你(学生) 在选择某一文体时可以不受限制,一旦选定好一定的文体后,你就必须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进行写作。”④无文体写作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作文内容呈现方式的杂乱性与无序化,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违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写作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文体知识经历了漫长演变后,定型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基本文体。此外还有各类的应用文体。文体知识教学就是训练学生掌握各类文体写作的具体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达到:记叙清楚有序;说明准确精练;议论鞭辟入理;描写栩栩如生;抒情真挚浓郁;应用文要做到遵循惯用格式,语言严谨、平实。
每种文体都有一定的体式与行文要求,但这并不是有棱角的束缚学生写作能力展开的僵死的框架。文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树立清晰的内容呈现、表达的体例观。写作教学不是要学生将华丽的辞藻与天马行空的内容随意堆砌,而是要学生在写作中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并能够运用有序、合理的表达表现内心世界,通过表达,顺利的与人沟通,唤起读者共鸣。文体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文体观,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