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特点】
该设计运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截取中点,让教师和学生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示和灌输),学生的作用是自主学习(而不是被指示被灌输),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走向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自主三引导”的原则:首先,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要引导,这时的引导体现为主动说明,说明学习的任务、时间、方法、要求等;其次,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引导,这时的引导体现为有效组织,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不做旁观者和无关者;第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引导,这时的引导体现为及时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方式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也介绍自己及专家的学习心得,在交流和介绍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由浅入深。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他们个性鲜明、经历独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著名小说《孔乙己》,其中的经典人物“孔乙己”,有着怎样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孔乙己,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放开声音,自由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读前教师主动说明方法和要求:每人自由诵读,不用齐读;诵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标要求);读完后在备用纸上写下一句话,表达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
每人独立完成后,以上下桌四人或六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选出组长(以协调每人的说话内容和说话时间),然后依次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说前教师主动介绍方法和要求:初读感受要尽可能真切、细腻、有个性(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每人既说自己的,也认真听同学的,听也是很重要的学习。
小组交流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个代表(不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以免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过去)起来说说,向全班介绍。
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读完这篇课文,我为孔乙己的滑稽言行感到可笑,更为他的不幸人生感到痛惜。
然后说说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初读课文,说说感受,是要培养纤细的感受力。这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读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且要尽可能真切、细腻、有个性,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跳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对主人公孔乙己性格特征的整体把握。方式是:根据课文内容,用相应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要求概括得准确而且全面(两个要求逐级提升)。边读边用铅笔在书本的相应语句旁写下关键词。
每人独立进行,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理想答案。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说说,说的时候分两步:第一步,原来你的答案是怎样的;第二步,小组交流后你们小组的理想答案是怎样的。
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括号里是依据,学生回答时不一定要说依据,教师需要说说,尤其是学生没有关注到的一些方面):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自视甚高(依据是:“站着喝酒”却仍穿着“长衫”,不愿成为“短衣帮”的一员);生活穷困(依据是:“青白脸色”,穿的长衫“又脏又破”);思维古董(依据是:“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好喝懒做(依据是:“替人家钞钞书”,“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品行端正(依据是:“从不拖欠”酒钱);习性不良(依据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总仍旧是偷……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心地善良(依据是:“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死要面子(依据是:“窃书不能算偷”,腿被“打断”却说“跌断”)。
然后说说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再读课文,说说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要培养整体的感知力。这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读完一篇写人的小说,要能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三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选出一个共性的学习主题,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
学生学习前,教师主动介绍方法和要求:请每人边浏览课文边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些词语或短语,作为共性学习主题的选项;然后根据“两特一先”的原则从中选出一项即可,该原则是: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学习的独立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要考虑本文的文体特点,更要考虑本文的具体特点。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共性的学习主题;然后请小组长汇总,说说本组有哪些学习主题,其中共性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预计学生列出的学习主题会涉及语言、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
之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就“两特一先”来说,本文特有的有:人物形象——孔乙己,人物生活的环境——鲁镇和咸亨酒店,还有以“笑”来组织的情节等;本文特别值得学习的,如果只列一项,那就是人物形象;语言学习不必作为独立选项,因为人物形象是通过语言来描写和塑造的。因此共性的学习主题可以确定为在品味典型语言中赏析人物形象。
接着让学生依次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典型语言,要求品得细,析得准,探得深,每人都有一处成功的品析。
独立完成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介绍自己品析得最成功的一处即可。然后由小组长汇总介绍给全班同学。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品析心得。教师多说几处(但要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来定),与学生交流:
第一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品析:一个“站着”,一个“穿长衫”,在看似矛盾的描写中点明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落魄穷苦的读书人。而“唯一”,表现了他的孤单:既不属于做工的穷人阶层,也不属于“学而优则仕”的富人阶层。整句话表达得既严整,又诙谐。
第二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品析:这是间接表现他有偷窃恶习的巧妙语言,“时常”,表现他偷窃的频率;“伤痕”表现他“偷窃”付出的代价。
第三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品析:一个“脏”字表现了他的懒,一个“破”字表现了他的穷;而“十多年”三字,让人想到的不只是一贯以来的懒和穷,还有他对读书人身份的执着迷恋和刻意坚守。
第四处:“‘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品析:“两碗”、“一碟”,仿佛让人看到了有钱时的孔乙己说这话时的铿锵与爽朗;一个“排”字,则表现了孔乙己囊中的充盈和神情的自得。
第五处:“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囊中的羞涩和动作的不利索,与前面境况“富裕”时的“排”字形成鲜明对比。
第六处:“‘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品析:“诬人清白”四字,表明孔乙己的话语表达方式仍然是文言文。他不说“冤枉好人”或“平白无故地毁坏人家的名誉”,而来个“文言”话语,这跟“多乎哉?不多也”一个样,表明孔乙己还生活在他读书的虚幻世界中,没有回到现实,这既表现了他的清高,也表现了他的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