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7套试卷,其中按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命制的试卷有9套,分别是广东卷、山东卷、辽宁卷、福建卷、浙江卷、天津卷、安徽卷、江苏卷和全国新课标卷(覆盖陕西、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等省区);此外,还有教育改革综合试点地区的上海卷。
综观这18套试卷中的现代文,从命题来看:筛选信息概括提炼、词义理解、句意理解、文意整体把握理解、写法分析类题目仍为考查的主流,相对于往年,其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阅读探究试题。
那么,什么是探究题?
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艺术手法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湖北在2012年即将使用新课程考卷,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三大方式之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那么就有必要对探究题进行一些探索、研究,以便从容应对。
综合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探究试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启示类探究
这类试题具有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1:全国新课标卷(陕西、宁夏、海南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题: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例2:浙江卷第15题: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深层含义类探究
这类题目往往会让考生针对文本的标题、文本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来探究其深层次的意蕴或含义,它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需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
例1.山东卷第22题:
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例2.江苏卷第14题: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假设问题类探究
假设问题类探究通常会对文章事件的过程、人物的行动或者事件结局提出假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深入文本思考、联系文本中提供的社会现状和时代特色、文中人物的显性或隐性特点来答题。当然还要结合考生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思考。
例:江西卷第18题:
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4.关系类探究
这种类型的探究需要学生运用比较法并结合文本来探究。
例:广东卷第15题: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
5.选择观点类探究
这类探究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关键段落、重要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及文本主旨的把握。它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联系文本,结合作者的情感取向,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都可以。
例:辽宁卷第11题第(4)小题:
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6.个性化解读类探究
这类探究题考查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只要学生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后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大胆解读、彰显个性、合情合理都可以。
例1:辽宁卷第12题第(4)题: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2: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20题:
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
综合前几年的考题,还出现了写作意图探究、表达技巧类探究等几种题型。
那么,怎样看待并做好探究题呢?
《高考大纲》中关于探究的含义是: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
《考试说明》中说:(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根据《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备考2012年高考的探究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准备和训练。
一、准确全面地理解《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
就“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概念来说,探究题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就有本质的不同。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或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对文章本身的发现、筛选、整合和吸收。而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考生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应该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一要求促使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掌握相关的内容。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它的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它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人的价值主要指人的自我价值(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和人的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因为在探究题中,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所以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和自强不息的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等)。适当知道这些内容,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