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被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视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说它“食之无味”,是由于作文教学下工夫却不一定有效果。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作文教学本身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立竿见影,教师觉得作文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白费劲;二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大型考试(尤其是中考)中,作文阅卷主观性较强,导致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不一定得分高、而平时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也不见得就得分低,关键在于遇到一个怎样的阅卷老师,于是认为作文教学“搞不搞”结果都一样。
说它“弃之可惜”,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阅读、基础知识俗称语文“三大板快”,缺一不可,而且作文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不下工夫又不行。
这种矛盾心理,长期困扰语文教师,成为作文教学的“瓶颈”,以致于作文教学总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半心半意”、“不痛不痒”,一方面觉得不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作文教学心里不踏实,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这种做法心存疑惑,下的工夫不够。因此,作文教学长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去尝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一、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读写互补
语文学习(包括作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能力、作文水平应该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结果;其次,作文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在作文教学上着力,它应该与学生的阅读密切相关,如果阅读是输入(积累),那么作文就是输出(表达),“厚积”方能“薄发”。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大文豪苏轼也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笔者多年以来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把读和写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新生入学起,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也大力提倡学生阅读其它的课外书或优秀的选文,每周选择其中的两篇来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三个学年段要求不同,七年级重在概括内容主旨、摘录优美的句子、解释陌生的词语;八年级重在剖析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精彩的句子或语段;九年级重在学习文章的写法、鉴赏写作的特色、品味精妙的语句、抒写自己的感悟。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与阅读教学基本同步,要求学生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读书笔记中,去概括、分析、理解、品评所读的文章。这样,通过“写”来促进“读”,通过“读”来指导“写”,因为要写读书笔记,所以得认认真真的深入阅读,读得透彻,才能写得深刻;因为读得有心得、有体会、有营养,所以写起来就有理有据、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不仅学习了语言,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还掌握不少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二、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显然,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没有生活的“活水”,作文就没有了生命和活力。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内按写作训练要求布置的“命题作文”(包括命题、半命题以及话题作文等),每次教师一出题,学生们便望题兴叹,感到无从下手,即使达到了写作要求和规范,但是枯燥干瘪,缺乏生气。而一旦布置课外的自由作文,大多数学生却能够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得充满灵气和活力。当然,课外练笔也可能“兴之所至,不知所终”,写作的基本常识和规范又无法兼顾。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采用了 “规定套路”和“自选动作”双管齐下做法,把课内写作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起来。
“规定套路”即课内作文,这是训练学生作文规范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把一篇作文写得“像文章”,比如开头、结尾、过渡、呼应、中心、点题、字数等等常规要求必须遵守。每一次课内作文,都必须明确本次作文应该达到的一个或几个要求,只要达到要求即可,而不考虑文章是否出彩。
“自选动作”即指课外练笔,主要是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称之为“周记”。“周记”为学生自由写作,教师不给题目,不限范围,不定内容,凡一周之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均可入“记”,完全任由学生应景、即情、尽兴发挥,目的是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激情,不打击学生的兴趣和偏好,只要他愿意写,写出心中的真人、真事、真性情即可。叔本华说:“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周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写作兴趣更浓一些,写起来也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有生活气息,更能吸引人。正如狄德罗所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在“周记”的批改上,教师充分肯定优点的同时,应给予学生一些作文规范方面的修改意见,引导学生在写“周记”的时候,有意识地把“规定套路”的技巧和规范运用到自由作文中来。
通过“双管齐下”的写作训练,学生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规定套路”让学生掌握了规范、方法和技巧,“自选动作”让学生运用这些规范、方法和技巧,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
三、把短期和长期结合起来,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很久以来都缺乏一种合理的梯级训练,同样的主题,小学写,初中也写,比如“我的老师”;同样的要求,七年级是这样,八、九年级也是这样,比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热情不高。
叶圣陶先生在谈及训练时,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可见,要使训练有效,老师务必先在“训”上下足功夫,学生的“练”才能收到成效,才能练出能力。笔者把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当下,放眼三年,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作文训练阶梯,尽量避免训练的重复和雷同,力争每次作文都能让学生感到写作的新鲜和趣味。这一训练阶梯如下:
七年级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包括“观察——复述——模仿——联想和想象——收集材料——编写提纲——审题立意——叙事要素——详略和布局——多种描写手法——记叙中议论和抒情——修改文章”12个梯级;
八年级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兼顾说明文训练,包括“讲故事、说道理——介绍事物——议论和说明语言的辨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出并阐述观点——议论文结构——积累和运用论据——论证的方法——多角度立意——一事一议——议论文写作”12个梯级;
九年级以快速作文为训练重点,包括“扩写——缩写——改写——读后感和短评——常见应用文——以叙事为主的复杂散文快速写作——以议论为主的复杂散文快速写作——临场应试作文的技巧”8个梯级。
这一训练阶梯既考虑每个学段(包括单元)作文的特点,又统筹三年整个的写作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既能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又能做到胸有成竹、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最后一个梯级为集中强化阶段,集中1—2周时间密集训练,运用多种授课方式、调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写作规范和写作技巧的熟练掌握,达到收放随心、运用自如的程度。笔者所教2005届九(9)班学生为武昌区首届课改学生,全区共九所学校2300名学生,在2005年元月调考和四月调考中,各产生了5篇满分作文,笔者班上的学生分别各占2篇,笔者目前所教2012届八(5)班学生,在27届“楚才杯”作文竞赛中两人获得一等奖(而整个武昌区八年级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只有6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主要就是笔者一直坚持作文长短结合的梯级训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