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两千年来,《论语》教学为古代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论语》不能说不重视,几乎所有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从《论语》中,挑选过若干篇章做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就曾被选做中学教材,走进语文课程。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学了这些课文后,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材所选章节不够经典,不能代表原著的主要思想,学生学了这样的课文不能获取《论语》的精髓;二是脱离原作的系列,孤立地读这些章节,不可能对选文获得透彻的理解。这种缺乏文化根基的教学,不能达成对学生系统的文化教育,直接造成语文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的短板效应。因此,像《论语》这样的文化经典只有全读才能对全书获得整体的认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原生阅读才能把握原著的精髓,获得真正的儒家文化教育。
人本教育改变以往《论语》的教学方式,设法建立一种长效的阅读机制,把阅读原著和运用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读《论语》全著,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的精要,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孔子的学说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并用以调整自己的日常言行,正确地为人处世,改善自己的生命质量,在这种阅读思考、理解、运用中进行综合的语文素质训练,下面我介绍下这种阅读教学方法。
一、案例介绍
训练时间:2010年9月至12月
训练对象: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高一(8)班
训练过程:做指导——读原著——记手记——行驳难——写心得——照言行——开论坛——作点评——重读原著。
(一)做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论语》,阅读前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论语》的方法。
《论语》为对话体语录,“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原著虽然不以“义例”,但其编排是“以类相从”的,必有一定的分类依据,需要仔细审察。《论语》行文中省略了很多背景,年代久远,加上撰者采用春秋笔法,“当笔则笔,当削则削”,“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于正面意义多直言,对于负面意义多暗语,今人阅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把全篇乃至全著放在一起比较,反复推理,才能玩索到真味,千万不可望文生义。
(二)读原著
向学生推荐比较好的《论语》版本,让学生利用每次语文早自习的二十分钟时间,依次阅读《论语》章节若干,每晚用十分钟整理一天的生活经历,对照《论语》反思得失,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全书。初读要求学生对照译文疏通文字,了解大意,反复读诵。
阅读推荐版本:
1.杨伯峻撰《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1版。
2.金良年撰《论语译注(十三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三)记手记
阅读中自己受到原著的感染,产生了共鸣,有话要说,随感随记,或者阅读时周围的情境非常有意思,随手记在原著的旁边,谓之阅读手记。手记不一定要多,一句一词甚至一字都可以。下面我们看看一个学生回忆阅读《论语》记手记的过程:
2010年9月22日,小雨。教室里很静,我则拿出《论语》开始阅读。
《学而》第三句话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我的目光在漫游整面文字的时候,忽然“定”在这句话上面,心里一亮,似乎有所小感,便拿起笔在下面划上一笔。注释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嘿!这话我很喜欢,由此想到我身边的一些人,父母身边的一些人。我明白了,随手写下:“巧言令色的人,仁德是不会存于他们心里的。”
2010年9月24日读到《为政》的第十四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时,我禁不住“哈哈!”笑了两声,看到译文“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时,我有些激动。何谓君子?为人光明磊落,善于团结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行为一致,一致为正;何为小人?阳奉阴违,勾勾搭搭,他们以一笔金钱和一口金牙为资本,用熟通了的巧言令色,骗取别人的信任!读到这句话深受教育,随手记下:“为人当做君子,周而不比!”
后来,我渐渐地爱上《论语》,现在阅读《论语》已经成了每天不可缺少的内容。两个月的阅读,我不敢冒言我从孔子那里学会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我只想说,它帮我看透了些什么。(邓子甘)
(四)行驳难
《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单凭学生自由阅读,可能有很多时候难于完全读懂,或者对原著的理解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需要教师指导。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我们每周拿出一些时间,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半节课,让学生把阅读《论语》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相互驳难,在反驳辩论中明辨是非,教师则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下面看一个《论语》阅读中,“驳难”的实例。
杜珍妮同学在阅读《论语》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全班组织了下面这场小型讨论。
杜珍妮:孝是《论语》倡导的一种最基本的为人准则,我认为有个问题很值得讨论,《为政》中记载孟懿子曾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非常简要,只有两个字:“无违”。这“无违”怎么讲,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魏盈峰:我也注意到《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我认为孔老夫子的“无违”大有学问。无违就是做任何事时都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真正的孝,应该是做父母希望自己做的事。
王良圆:孔子为什么又告诉樊迟尽孝应该 “生,事之于礼;死,葬之于礼,祭之于礼” 。我认为,孝最重要的还是要供养父母。
李萌:王良圆的说法不完全对。孝,不单纯是对父母的养生葬死问题,关键问题是要合于礼。
田贞贞:我赞成李萌的观点,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们大都把孝理解为供养照顾父母,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可见孝有特定的内涵,要真正理解孝、做到孝很不容易。
魏盈峰: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不违父母,上面同学们讲到很多孝的例子,其实都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事,能做到不违父母,做父母希望我们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孝。
师:我认为,应该把上面几位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如果我们要提取孝的关键词,大家想想应该有哪些(讨论,总结):无违,养,敬,礼。
这种驳难,很重要,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一些个体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五)写心得
阅读中,要思考,有了心得,要鼓励学生及时的记下来,写成文章。每个星期最好把学生的心得放在一起,课间让大家随便翻翻,相互启迪。
《论语》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
每天早晨读《论语》时,我总在想孔子当时说出这些话时的表情,是平和,是焦急,是忧虑,还是愤怒?每次看到教材上目光淡定、宽厚仁慈的孔子像,总在想他当时有没有想到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会被后人铭记,流传至今。
人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走进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关怀人的心灵,这也是我读《论语》感到特别亲切的原因。
以前,我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那时总觉得于丹教授的见解很深刻,令人信服。例如,于丹讲有一次易中天曾不无刁难地问她孔子是什么颜色?她机敏地答到:“孔子在我眼里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接着她不无道理地讲到,在时光的流逝中,只有孔子的思想才能以最初的温度保存至今,很有见地,也很生动感人。但今天我觉得只有读原著,才能真正感受到孔子的温度。所以,我想到在读于丹的著作之前,我们最好还是要先读原著,那样你才会不迷失在别人的解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