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出处】苏教版高中必修一
【设计说明】“非指示性”名称源于对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的反拨,又是对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反拨,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截取中点,对两者名称进行反拨性整合,取出新的名称:“非指示性”。
“非指示性”是教育理念,也是理念引领下的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其教育理念是“把人当做人”,即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的积极的生命,其核心是“自主成长”。其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成长。
“非指示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意识、三个原则、四个要求。“一个理念”即自主成长的理念,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成长。因此教学中采取“二不”、“四自”准则:“二不”即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问题答案;前者强调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后者强调问题答案的自主性和理解多元性。“四自”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二不”、“四自”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让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和提高,更好地走向自主成长。“两个意识”指学生意识和学科意识。学生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生生命的自觉关注,关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现状,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学习差异、学习权利及学习效果。学科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科特点的自觉关注,关注学科的性质、学科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及学习效果。“三个原则”是学生意识的具体体现,第一,在教学程序上“先生后师”,任何教学环节都先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学起来,有了学习心得和基本体验后教师才教,以教促学;第二,在教学对象上“面向全体”,遵循“三个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第三,在教学构设上“三多三少”:归纳法教学运用得多,演绎法教学运用得少;学习方法引导得多,知识点机械堆砌得少;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师教的时间少。“四个要求”是学科意识的具体体现,第一,准确把握学科性质,知道语文是什么、不是什么;第二,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哪些内容是可学可不学的、哪些内容含着“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因而是不便进行教学的;第三,精确设计教学程序,每个教学环节都是语文学科所必需的,且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是层层深化、步步提升的;第四,精确设置作业题目,少做练习题,多读课外阅读书目,前者要数量少、质量高,后者要有利于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同时得到提高。
【设计类型】“非指示性”教学中文学类文本之“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
【设计特点】该教学设计主要用于语言表达有意味、思想内容有深味但其文学味、思想味又不容易一次性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同时该教学设计也用于语言和内容浅显有味,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文本。
基本程序是先独立点评,再相互交流。标志性环节是“四点评”: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该设计最好的教学效果要通过网络化教学来体现,每人面前有一台网络化的电脑,每一步点评都可以让全班同学即时交流和分享。
【设计步骤】教师激趣导入;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反省自己的点评得失;积累性美读;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并介绍作者。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人们对于狼,都有消灭它的本能欲望。狼的嗥叫中隐含着怎样的内涵,我们可能都听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听懂了,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
二、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采用写点评的方式来学习。点评什么呢?(以商量的口气说给学生听,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点评:第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第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第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第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如果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还有值得点评的地方,课堂上随机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关键看我们点评的细致程度。
介绍学习方法,讨论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懂得了方法,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26页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每个学生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可以是出声的朗读。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四、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
学生先自主点评,后相互交流。
教师在学生点评前,先作引导,介绍点评的方法和要求:现在要点评的是课文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点评,感受语言的精彩。请各位按照课文先后顺序,在有表现力的语句旁用铅笔写上你的点评,点评的基本格式是:运用了……(手法),表达了……(效果)。如果你觉得句中的某个字词用得很有特色,也请作出点评。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成员间相互倾听,相互完善。然后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
如果是网络化学习,可让全体学生的点评同时上贴,即时分享和交流。
最后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和学生分享,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第2段第1句之后的排比句:“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点评:运用排比,叙写不同的事物对狼的嗥叫的不同理解。其中的一些用语,如“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第3段“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之后:“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点评:作者运用排比,利用细节,来叙写狼的活动在许多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第4段:“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点评:两个修饰语给这个画面定下了欢快的基调,加上两个动词,勾勒出了一幅天伦之乐的温馨图景。
第5段末尾:“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点评:一个“拖”字,与“无动于衷”、“静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了悲凉的情境,不禁让人反思自己的行为。
第7段第2句:“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点评:把“皱皱巴巴”移用到这里,生动形象;并且把前面的“弯弯曲曲”也带活了,两个叠词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