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承担着增加学生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重任。然而,仅仅依靠教材内容,语文教学是不能将这个重任担当起来的。有专家学者认为“生活是语文的外延”,他们倡导“大语文”教学观,主张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开掘和延伸语文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拓展思维、放飞心灵的时空。
但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抛开教材,远离文本,远离语言,将语文变得宽泛无边,导致教学内容“泛化”。所谓“泛化”,就是在对事物感觉、认知、情感或思维时,无限扩大目标,试图将搭点边、有点关系的都一网打尽。而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则主要表现为“随意拓展,任意发挥”,使语文教学失去“语文味”。其具体表现在:
一、远离文本研读
曾观摩过一些语文课,包括大奖赛课,教学手段花样繁多,活动形式层出不穷,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是,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尤其是在第一课时,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而是把课文文本当成摆设,匆匆忙忙地去链接、拓展、延伸,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或观赏视频画面,或者拓展探究讨论。
课文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不仅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建构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既然教材以选文为重要成分,占着教学时间的大部分,语文课堂就应该以选文为重点教学内容,好好利用其内容学习。虽然说不要把教学内容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但是“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其知识”。①所谓有关系,就是以选文的文本为中心,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
案例一:《失街亭》教学片段
(在简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之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以蜀国的文臣武将身份劝诸葛亮不斩马谡”教学环节。)
师:诸葛亮为什么断然处置马谡,又要一再流泪?一直有争论,我们今天不谈该不该斩马谡……假如时光的大门缓缓打开,我们回到公元228年,街亭之战后的蜀军大营,大家是蜀国的文臣武将,我就是诸葛亮。马谡自缚跪于帐下,但是根据立下的军令状,按律当斩。大家能不能站出来为马谡说说话,劝诸葛亮不斩马谡。(学生讨论,教师巡视,4分钟)
师:现在开始模拟当时的蜀帐大营。马谡你立了军令状,却失了街亭,误我大事,该当何罪。刀斧手,把马谡拖出去,斩首!
生:丞相,马谡不能杀啊……马谡曾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虽有大过,功过可以相抵,马谡失街亭,本是大意,以后会认识错误,杀了马谡,蜀国再无大将了。没有人才的国家会走向灭亡。
师:爱将所言极是,马谡的确是蜀国的人才,但是他已立军令状,如若不杀,军心涣散,众怒难平,何以服众,不可动摇的律法要比马谡才能重要得多。
生:立下军令状而不斩的事也有的,曾经关羽也立下了军令状,但是他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您也没有斩,所以我认为马谡不该斩。
师:彼时刘弱吴强,杀关难成鼎足之势,何人牵制东吴之势,故赦之。此时若废了法度,何以讨贼也?二人安可同日而语?此中缘由请诸君思之。
生:主要责任在于丞相,马谡是性格急躁的,进攻型的人,守街亭应该选择性格平和的人……
师:爱将暂时退下,我明白你的意思,的确是吾之过也。而马谡举动失措,不听劝阻,一意孤行,致使街亭失守。何况先帝曾又交代过我马谡不可用,不杀马谡我何以向先帝交代。吾已向后主上表,免去丞相之职,自贬三级。马谡之过不仅在于痛失街亭,而且使我北定中原、光复汉室的大业,就此搁浅……
这个教学片段是根据2009年第七届“语文报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光盘整理的。虽然教师强调这节课“不谈该不该斩马谡”,但他还是就这个问题展开拓展。《失街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语言,展示了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责己,以及马谡轻敌自恃、违令拒谏、死守教条的性格,尤其是“挥泪斩马谡”中诸葛亮伤心无奈和悔恨的“三笑”更是揭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使故事的结尾显出悲剧意味。这些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需要带着学生好好研读。而案例中教师所建构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成蜀国的文臣武将劝谏诸葛亮不要斩马谡,已经远离了文本原本的教学价值。
我们强调以选文的文本为中心,紧扣文本,不是微言大义,也不是旁征博引,更不要旁逸斜出。拓展应该是针对文本的拓展,是在研读课文之后的自然延伸。有教师曾说,拓展“是课文本身生出来的花朵,而不是旁支蔓叶,更不是另起炉灶。”言下之意,无论进行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拓展都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指向教学目标,指向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脱离了教学目标,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离开了文本,就无所谓课文内外的衔接,谈不上有效的延伸拓展。文本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必然失去有效的认知支撑。如果是单纯为了求新把文本丢到一边,那就更有节外生枝,甚至是哗众取宠之嫌。
二、远离语言品味
近些年,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虽然重视文与道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两张皮。有些语文课窄化教学内容,仅仅是在对文本中的字、词、句、语、修、逻等知识的演绎上,但是更多的语文课重在在对文本“道”的理解,强调对人文思想、情感主旨等内容方面的分析,而且美其名曰“重视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依照内容的价值组合在一起。编者“预先定下了几个内容项目,以为青年应该孝父母、爱国家,应该交友有信,应该办事有恒,于是选几篇孝子的传记排在一组,选几篇忠臣烈士的故事排在一组,这样一直排下去……给青年读的文字当然要选择内容好的,但内容的价值,在国文科究竟不是真正的目的。”②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课必须坚守语言这一条底线,所谓的人文、情感、思想、主旨都蕴含在语言当中,如果抛开了语言去分析这些东西,无异于缘木求鱼。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恰恰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重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就翘脚了。
案例二:《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片段③
(一)朗读课文
(在读课文之前,教师提出要求)第一,要高声朗读。因为演讲的强大感召力只有通过高声朗读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第二,用笔勾画出最能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或语段。(大多数学生读完后)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静静地思考一下:文中哪些语段感动了你?为什么让你感动?
(二)讨论交流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10—14自然段。这几段的每一句话都说得铿锵有力,突出了他为实现这个梦想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而且非常有号召力。
师:说得非常好,为了实现梦想必须坚持战斗,不能绝望。
生: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见解,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这句话体现出黑人们的愿望,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让人非常感动。
师:渴望自由(板书)。谁不希望自由啊,有好多的诗篇都对自由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爱情与自由》诗,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遍(学生背诵)。在这首诗中,作者将生命与爱情和自由进行了对比,更体现了自由的可贵。所以,这位同学认为对自由的追求最能让她感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生:我找的是10—14自然段,它写出了对平等权利的追求,让我十分感动,同时也写出他对黑人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