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阳春三月,万物勃发。应深圳市新安中学的邀请,本刊编辑部一行5人对彭莉琼老师的语文教改实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通过听课、访谈、阅读实践材料、座谈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对彭莉琼老师的语文教改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彭莉琼老师从2000年起就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改革实验,经过3轮改革实验,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升中考语文成绩“A+”比例达到50%以上,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高度评价。下面刊发的是研讨会的发言纪要,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的语文教育专家唐建新先生,宝安区教科培中心教研员倪岗、吴名庚老师,新安中学的特级教师吴泓等二十余人。
唐建新先生:
初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前年,我和邹贤敏先生看到彭莉琼老师的学生的手抄本时,非常震惊。实际上,这些东西,我们很多老师都做过,很多学校都有过——摘抄名言名句、摘抄美词佳句、写读书笔记等等。但是,像彭老师班上这样三年有厚厚的五大本、学生能够坚持下来的,就很少了。关于传统语文教育有两点使我震惊的:一是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传统教育的分析,他说是“四线分线合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条线分开来推进,最后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而彭老师的这个课改为什么其他老师不能坚持,她能坚持呢?她的这种坚持,对其他学科有没有影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理化没有?影响了学生身体锻炼没有?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这些事情。从彭老师的材料看,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抄写到底占没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这些抄写既单调又枯燥,我估计全国没有第二所初中的学生在三年中能摘抄出数量如此可观的阅读笔记。至少,这种工作对语文学习的意志力的培养有极大帮助。
经过这几天的思考,今天早上,我想这样来概括彭老师的课改:练好字、记好句、读好书、写好文。
第一是练好字。昨天的雅虎讲坛说到这样一句话:“重新捡起做人的最简单的常识。”我们的语文教改是否也应该回归,也应该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首先是给学生练字的指导,这是符合课改精神的。过去我们把识字写字看作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现在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初中都要加进这个内容,这就是它的时代价值。日本人说,“写得一手好字,是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首先就从练好字这一点,彭老师给了她的学生在信息时代增值潜力很大的通行证。有的学校根据时代搞键盘识字,我是非常反对的。中国的汉字是表意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哲理,每一个字就是一个事件。学生通过键盘来识字,没有感悟,结果被后来初中高中老师证明,别字连篇。我不知道彭老师有什么绝招来使学生写字,学生为什么愿意练,用了哪些方法,这都值得我们探索。
第二是记好句。如果前面的是外衣,那么这就是材料。作为初中学生来说,他要有好的句子,才能点化、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阅读中对这些好句子进行筛选,然后体会一番,再把它们抄写下来。实际上,这几大本的摘抄应该是伴随学生终身的,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能够把心收下来,不浮躁,能够这样静下心来写、记,增添自己的语文素材,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两点说起来是笨办法、老办法、传统的办法,然而在彭老师的班上,语文考试得A+的比例太惊人了,这说明我们现在的考试也要抓基础。现在的高考,没有什么几十分的难题等着我们的学生去解答,中考也是这样,字写不好,肚子里没有几句像样的话,你怎么继续读书写作呢?怎么能很好地完成答卷呢?
第三是读好书。如果说写好字是学生的外衣,记好句为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素材的话,那么读好书就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我们区有几个老师准备学吴泓老师做专题教学,我是不太赞成的。我觉得孩子们在长身体的时候,他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阅读的深度还不够。但是我看了彭老师的小专题之后,又改变了一些想法,我觉得是可以试验的。她的拓展就是一种小专题,扩展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像欧美的孩子一样,以研究的视角、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四是写好文。这厚厚的两本学生习作,老师们都看到了学生们的童真、学生的灵气,学生在练好了字、记好了句、读好了书之后发酵吐露出来的东西,真的是非常可爱的。语文说穿了,就是要抓住根本。因此,我想把彭老师的教改活动概括为“练、记、读、写”四字教改试验。
练,实际上就是让学习的“习”不断振动翅膀、进行重复。这首先是工具性的技巧训练,并不是我们一看到梅兰芳表演就可以成为梅兰芳第二,必须要不断地练。
记,就是要学过有痕。现在我们很多孩子往往是学过无痕,因为老师给学生点拨的刺激远远没有动漫、游戏、电视所给的刺激大。现在进入21世纪后,很多家长困惑的就是孩子一看电视,眼睛就发直;一翻开书,脑袋就发晕。在这种情况之下,彭老师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进入纯正的、经典的、积极健康的文本的学习,能够把自己的深邃的思考摘录到笔记本上。这既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一种学习毅力的培养,还是学习方式的熏陶。如果说让学生抄,三年之中换了六个本子,可是你拿来一看呢,每个本子可能写了两三页。这就没有在学生中形成具有震撼力的、持之以恒的、滴水石穿的意志品质。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对整个新安中学来说,整个初中,或者说四十岁以下的老师都应该学习彭老师这一套——从事简单的语文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最质朴的地方做起。我们不缺理论,缺的就是对语文学科价值的认识、语文性质的认识;缺的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态度、职业精神,这是一种可怕的毅力,从事大事的毅力。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张晨:
我们三个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生非常荣幸能来参加彭莉琼老师的语文课改调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彭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主要是以彭老师新课改中关于积累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彭老师在积累方面具有很鲜明的特点,主要具有基础性、规范性、多元化、系统化和生活化等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一窥彭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累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关积累的经验。
1.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针对初中语文知识零碎的特点,彭老师很重视语文知识的整合,包括语病、修辞、标点符号和文体知识等等,同时抓好字词过关和文言实词的积累。在翻看学生的笔记本时,会看到本子上有整理好的一册一册的语文字词知识,或是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的总结。这样归纳起来有助于识记,也有助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彭老师认为,写一手好字是人获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之一,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练好字,让学生多看帖、多临摹,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2.规范性。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规范性的培养,所以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抄”字,抄课文、美文、经典名句。为了将学生的“抄”落实好,她对积累本做了严格的要求,要用16开的质量好的笔记本,同时对学生笔记的规范格式也做了统一的要求,即笔记的每一页右侧留下三分之一的空白,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做好批注和补充。
3.多元化。我们平时所说的积累往往只是重视纸质材料的积累,但在彭老师的课堂上,积累形式多元化体现的尤为明显。如音乐歌曲、电视电影、幻灯片资料、照片图片的积累,都别出心裁。例如,我们在“寻找春天的足迹”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就看到了丰富的歌曲积累、照片积累等,这些积累比纸质文字材料更能引发对这个活动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