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原文
每一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教学思维。如果不具备该学科的思维,也许基本过关没问题,但要升堂入室,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恐怕绝非易事。同样,我们教语文,如果不满足于才禀中平,而要给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那么无疑需要具备很好的语文教学思维。
语文教学思维跟语言关系最为密切。我们知道,在非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内容(原意)的运动是单向的,是简单地由语言移动到人文内容(原意);而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内容(原意)的运动是双向的。语言和人文内容(原意)之间“双向”运动的特点,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它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这样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语文性”。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牢记语文学科的性质,努力体现“语文性”,那么就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便形成了。简而言之,“语文性”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能够兼顾到语言与人文内容(原意),使语言与人文内容(原意)的“双向”运动真正成为可能呢?我们觉得,在文本研习时,要牢牢抓住文本本身,更准确地说是原文。如果我们抓住了原文,就不仅抓住了人文内容(原意),同时也抓住了语言,从而凸显了“语文性”。于是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语文教学思维就是“原文”思维。这种思维,是阅读教学过程所独有的。而对于其他非语文学科来说,往往是得“原意”而忘“原文”,只要逻辑框架顺利地映射到头脑里就行了。如果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思维来教语文,如果仅仅满足于“原意”或逻辑框架的获得,那么我们就会误入歧途,就会丢失“语文性”。
没有形成语文教学思维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最喜欢丢开原文,而把文本转化为课件,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动画、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悦耳动听的配乐,常常忘记了回归原文的路,到头来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会阅读,自然不会热爱文本的语言。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曾针砭这种现象说:“看影视多了,读课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教师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什么PPT,什么链接,什么网络阅读……似乎大家都有一手。”(《语文的原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相应地,一个教师如果不善于利用语文教学思维积极地影响自己的学生,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则会缺乏语文学习思维。这样的学生最没有耐心接触原文,而认为看一遍《阿Q正传》的电影就等于同名课文的学习就过关了,认为听一遍名家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读就相当于同名课文的学习完成了,结果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提高。
常听一些家长反映,他的孩子几乎天天坚持在电视机前观看叙事性强的故事片,并且能够津津有味地讲出一个个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但不知为什么,孩子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其实原因很简单,孩子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看重的是“原意”而不是“原文”,没有运用语文学习思维来学习语文。如果孩子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经常做到手不释卷,喜爱在字里行间圈圈点点、画画杠杠,喜爱对着重要的句子读读背背,能够不断亲近“原文”,沐浴“语文性”的春风,那么孩子是断然不至于不会写文章的。
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该高度认识到“原文”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原文”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慎用课件,克服讲风太盛的毛病,多范读原文,并且要对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适时的指点,让学生多亲近原文,不厌其烦地读原文,读出原汁原味原意,读出原文中的好词好句,甚至背出原文中的精华之处。
除了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反复地默看课文。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对“原意”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要轻易丢弃“原文”,尤其不要丢弃精彩的“原文”,而要学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原文”(语段或语篇)。总之,如果通过各种方法亲近“原文”,使语言与人文内容(原意)的“双向”运动不断发生,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充分显示出“语文性”,从而真正地做到有效、高效。
触摸语境
语境有内外之分。内部语境是指一定的言语片断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是指存在于言语片断之外的语言的社会环境。阅读教学离不开语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不仅应该具有高度自觉的“语境”意识,而且应该使每一位学生也养成这种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本的原意就不能光靠语文老师的一张嘴和盘托出,也不能单靠语文老师提纲挈领地写在黑板上,更不能仅用影视的形式直观地放映出来——这些往往只是辅助性的手段。语文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寻得文本的原意。师生各自的自学环节自然离不开语境,但课堂教学场景更离不开语境。没有了语境这东西,就是通常所说的“架空分析”。我们知道,原意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东西,但语文学科“得意”却不能“忘形”,不能抛开原文。就人文内容的载体来看,原文就是语言,而就人文内容所能理解的过程来看,原文其实就是语境。谁在语境——上下文、文本内外有效地利用了阅读时间,谁就能最准确、最正确地理解文本的原意。而就语文老师来说,他最最主要的本领,不在于他自己能够在上下文、文本内外有效地利用阅读时间,然后由自己复述、演绎给学生听,而在于他善于在课堂教学的场景中,引导学生从语境出发,不断地回归语境,靠语境产生问题,用语境诠释一切——一言以蔽之,他要善于让学生同样能够在上下文、文本内外有效地利用阅读时间。由此看来,语境乃是语文课堂教学场景中特有的、常有的一种意识。
架空分析,一步到位,似乎节省了学生学习文本的时间,但他们自主阅读的水平却难以提高。如果他们不能靠语境读出文本的原意,如果他们离开语境曲解了文本的原意,那么他们的语文老师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眼前有语境,既是让他们眼前有原文,有整体,有无数的语言片断,同时也是让他们眼前有原意,有人文内容,有人文精神。在这里,语境成功地把工具性(语言性)和人文性联结或统一起来了。一方面,不拘泥于只言片语,不肢解整体,而着眼于上下文,更洞察到文本之外——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这其实就是最大可能地发现人文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文视野,最大程度地沐浴人文气息;另一方面,人文性的空间得以真正地拓展开来,上下文的语言片断便会连绵起伏、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宛然有着一道“凝碧的波痕”,(朱自清《荷塘月色》)甚至语言这道“凝碧的波痕”还会绵延至文本之外,绵延至广阔的人文世界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触摸语境,就是同时触摸“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触摸标志着二“性”统一的“语文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场景中常常出现师生共同“触摸语境”的现象,我们便可判定这节课具有一定的“语文性”,甚至具有很强的“语文性”。
就反面来说,越是语境意识弱的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就越多,因为他在语境的迷宫里最不容易看到语境,最容易产生困惑;而就正面来说,越是语境意识强的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也越多,因为他看到的不是孤立的词句,而是上下文的关联以及文本内外的关联,这种种关联会引发他的很多思考。学生语境意识弱,正说明语文老师大有强化这种意识的必要,使学生逐渐养成根据语境准确和正确思考的能力;学生语境意识强,正说明语文老师在对这种意识的强化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上两种情形产生的诸多问题,常常会给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精彩一瞬和生成之美。
受到特定语境的制约,语篇往往有其特定的理解。当语境意识弱的学生或者语境意识强的学生产生一些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像其他学科老师那样,直接把原意——事物的逻辑链条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致把原文和语境悬隔起来,抛在一旁。我们最好的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就是直接或间接提醒学生:触摸语境。比如一位老师教赫尔曼·黑塞的文章《获得教养的途径》,学生对开头的一段话很不理解,几个学生提出了好几个问题:第一句说“具体的目的”,那么这“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具体”的?“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是什么意思?“真正的修养”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这位老师非常从容地引导学生触摸语境。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原文,结果一位学生解释得非常好:“我觉得它就是最后一句所说的‘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跟‘真正的修养’比较起来,‘能力和本领’当然是‘具体’的。”然后这位老师鼓励道:“同学们,他为什么能理解得如此准确呢?因为他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而是联系了上下文,结合语境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联系语境,继续解决其他问题。”于是又一位学生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体育的特点,作者说得很清楚,‘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也就是说,终点不是惟一的,它是随处存在的,所以对于‘从不停歇’的人,终点似乎是永远不存在的。‘永远都在半道上’是说,真正的体育本质上永远都是在运动着的,是‘从不停歇’的。作者以此来比喻,是为了说明‘真正的修养’也是‘随处都可到达完善境地却从不停歇’的,它一直致力于完善。”这位老师继续激励道:“说得太好了,你善于从比喻的修辞入手,抓住句子里的关键词语来分析。读书就要这样善于咀嚼语言。其实,联系语境,联系上文,我们同样可以找出这一答案。谁来说说看?”受到老师的启发,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上面一句用了‘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一个短语,‘永远都在半道上’就是‘增强和扩展’的形象比喻。”由于这位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触摸语境,学生理解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