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了,走在离开教室的路上,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入境的诵读、热情的掌声,时常萦绕在耳际。《有的人》是笔者教了近十遍的一首诗,而这一次,自己仿佛才真正走进诗文,学生因诗歌而澎湃的激情真的令人震撼。原来“老诗歌”也可以点燃火花,荡漾激情,关键是教者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感动的心领着学生去发现,去体味。
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散文《槐花》中曾经感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自然万象是此,课文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呢?“老课文”对教者来说是“常客”,而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教材可以重复,教学却不可以庸俗,这一切主要靠教者去挖掘,去感悟,常教常亲,常教常新。
回想这一堂诗歌教学课,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相生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自由诗,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很难走进诗文,洞悉鲁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的崇敬之情形成强烈的共鸣。因此,对当时诗文的写作背景、鲁迅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成长的心路历程的介绍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课前,教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搜集了相关的文字信息和图片资料。课堂适时呈现,可以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再通过电视剧《鲁迅》的相关声像片段的播放,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诗歌背景的理解,而且拉近了与文章、与鲁迅的情感距离。当然,光有历史背景的呈现还是远远不够的。长期入编教材的老文章不仅在当时熠熠生辉,即使在今天往往也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比如《有的人》的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部分,教者通过播放“西藏3·14打砸抢事件”以及“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中有关李剑英生死抉择16秒的英雄事迹,将学生的阅读兴致推向了高峰,在此基础上的分组朗读“征于色,发于声”的真情投入让教者由衷地体验到了课堂教学的入境感与成功感。
二、横向品读与纵向探读交融
对诗歌的阅读,横向的阅读是最为常用的阅读路径。这首诗中耐人寻味的词语、句子,必须通过细腻地揣摩、品味,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语言的要旨。例如《有的人》中第一节当中两个“活”和两个“死”的不同含义;第二节中“呵!我多伟大!”如何读出反动派欺压百姓、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霸道;第三节当中“等着地下的火烧”中的“等”如何读出了像鲁迅一样的革命者甘洒热血、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五节中的“摔垮”要读出人民对“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势力的强力反击和无比憎恨;第六节中“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则要读得轻缓、抒情,以体现老百姓对鲁迅先生广泛、持久而深情的怀念;最后一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的两个“很高”之间需要有一拍的长时停顿,其中的两个“很”则需要重读,以体现人民群众对鲁迅由衷的崇敬与礼赞。
当然,仅有横向的品读,阅读教学则显得平面化,缺乏立体感,纵向探读则显得尤为重要。从局部来看,“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初读时学生只能根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读出春草的欣欣向荣。在此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欣欣向荣”是谁换来的?学生便能自然地感受到是像鲁迅这样的无数仁人志士换来的。此时顺势让学生朗读,感悟便会深入一层。随着入境地阅读,教者再次抛出问题“如茵的青草,又如一束束鲜花,又蕴含着什么呢?”当然是人民群众对鲁迅真挚而深刻的纪念和哀思。再次诵读,学生的感情便推向了高潮。
从整体看,粗读使学生明白《有的人》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了哪两类人即可。再通过细读来赏析诗中耐人寻味的词句,理清诗人的情感脉胳。辨读主要是通过使用对比手法与不使用对比手法的比较,借此体验对比所产生的强烈爱憎。拓读,目的是由鲁迅和反动派两类典型人物拓展开来,充分地联想历史和现实当中两种人,从而深入感受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纵横交错的立体阅读能使得学生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形成的情感共鸣更加持久深入。
三、立体阅读与模仿写作辉映
对于学生的习作有显著借鉴意义的课文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朗读玩味,阅读与作文割裂的二元结构必须打破。读写结合,可以是对原文的续写、补写、改写,但更重要的是对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局部摹写或整体仿写。比如《有的人》一文突出的手法便是对比。教者在“拓读”之后设置了延读的环节,要求学生采用对比的手法,自选话题写十行以上的小诗。目的是让学生在入境阅读的基础上,走出诗文,练习写作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收获和体验将更加丰富。课堂上呈现了笔者自创的小诗《致母亲》,教者先介绍写作的心路历程,然后真情范读。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了学生雷鸣般的掌声。有了老师的成功仿写示范,学生的创作热情大增,课堂氛围也再次推向了高潮。
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效融合,使课堂热情洋溢,诗意盎然。成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明白,灵动的课堂需要搭建多维融合的交流平台,学生的诗情需要教者用热情去点燃。
(附《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
师:昨天晚上放学,老师无意听到有同学说到这样一句顺口溜:“最爱周杰伦,最怕周树人。”(学生笑,有的在交头接耳。)周杰伦是我们的偶像明星,周树人何许人也?
生1:周树人是鲁迅先生的原名。
师:以前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生2:《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生3:还有《社戏》。
师: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在课外,有谁认真读过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呢?要讲真话吆!(只有两位同学举手,就请他们做介绍。)
生4:我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里面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经历。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生5:还有《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中的活无常。
师:《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只有两位同学完整地读过,他的散文诗集和杂文集,有同学读过吗?(学生有的摇头,有的默不作声。)同学们,我们离鲁迅越来越远啦!但是,在中国还深陷战乱和贫穷的岁月里,所有的热血青年都爱读鲁迅的文章,臧克家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
生6: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生7:臧克家与鲁迅从未谋面,但是对先生的敬仰却是真挚的!
师:说得真好!真是“英雄惜英雄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体会臧老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入 课】
粗读:整体感知
(投影:通读全诗,你认为“有的人”究竟是指哪两种人?诗人的态度又如何?学生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全诗。)
生8:一种人是指鲁迅,另一种人是指反动派。
师:我们的思维能否拓展一下!
生9:一种人是指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一种是欺压百姓的恶人。
师:说得很好!诗人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生10:可以用两个字,那就是“爱”、“憎”。
师:四个字呢?
生10:爱憎分明!
师:准确!好的!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们来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