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4期 ID: 136210

[ 邓嗣明 文选 ]   

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 邓嗣明

  王维是一位具有高尚审美趣味的艺术家。他是诗人、画家,又是音乐家。他的审美趣味在于:恬淡,平和,闲散,至于冷寂。他远离俗韵,不事功利,山水风物一经其审美过滤,则成美学精品。他的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璠《河岳英灵集》)这里的“着壁成绘”,乃谓其诗如果挂在墙上,就是一幅画卷。因而,苏轼尝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的确,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别是山水诗,有一种深远的审美意境。他往往用画笔中的散点透视,去管构诗境。古人论王维诗,常有“悠远”、“幽深”之类的赞语,这正与他借鉴中国绘画的构图原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画十分讲究构图法,清人华琳说:“古人作画,于通幅之屈伸变换、变插映带、蜿蜒曲折,皆惨淡经营,然后落笔。”(《南宗诀秘》)就是强调绘画的构图切忌平直显露,而要起伏跌宕,转折腾挪,别有洞天。人们从回曲多变的空间变化中,对画面的意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如同游览风景一样,视觉随着环境而变化,能够在有限的小空间里看出广袤纵横的大天地。这就是“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能突破焦点透视的视力范围和物理逼真性,扬弃自然界中某些干扰视线的因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将出现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观反映在同一时空之中,表现出假定性很强的写意性。这种特点,颇像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往往突破时空的物理局限,在方丈之台,显现百里之景,于转瞬之间,历述数十年往事。它所依据的,实际上正是中国绘画构图原理中的散点透视。王维是一位诗画兼擅的诗人。他常喜欢将绘画上的构图原理移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变幻莫测、意境悠远的诗篇。
  同样,在王维的诗歌艺术时空中,每一画面图景都是由局部和片断(即散点)构成的,但这些局部和片断对于整个画面图景来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体现了以小寓大的艺术功力。请欣赏他的《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者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渭水流域初夏农村傍晚时分,充满生活情趣的晚归图卷。题称“渭川田家”,“渭川”即今陕西渭水。由于诗人厌倦官场,有归隐之意,所以,他眼前见到的农村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在诗中一幅一幅展现出来,“天趣自然,踵武靖节”(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诗的首句乃描写在夕阳照耀下,恬静优美的乡村晚景图画,画面鲜明而绮丽,乃具概括力的总写,统摄全篇。这样,将全诗纳入共同的时限、域界,便构成全诗整体的完整和谐。
  诗中着重描绘了四个画面:在夕阳斜照的乡村中,牛羊群慢慢悠悠地归来了;一位老农手拄拐杖,守候在柴门前,盼望着牧童的归来;田野里,麦苗青绿,野鸡啼鸣,桑林里桑叶稀疏,蚕眠结茧;农夫们荷锄返家,见面后彼此问短道长,亲切异常。四个画面景物众多,从时间看,有先后之分;从空间看,出现的场所也不尽一致。诗人将它们纳于一幅画之内,却浑然天成。
  这里,诗人借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构图原理。因此,《渭川田家》中的四个画面成为四个风景段(风景散点),读者无论站在何处,都只能看到一个局部,若要观览全貌,就必须通过众多的游廊曲栏,迂回转折,才能逐渐看尽它的整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两句,乃以诗人欲归隐田园的感情主线把画面的众多景物区段贯穿起来,使整体隐而不露。散点透视的景物,只能散点观察。正因为它的整体藏而不露,不能一览无余,而只能通过众多的散点来逐层了解其全貌,所以全貌也就愈显其大。
  宗白华先生尝言:“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这里,宗先生所说的“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以及本文指的“散点透视”,都指的是在一幅画里,从不同的时空和视点,鸟瞰式地表现山水景物。宋人郭熙曾把山水画中这种多重透视的方法,总结为“三远”论: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林泉高致·山水训》)
  依据郭熙之论,一幅山水画中,既可以自山下仰望山巅,又可以自山前窥望山后,还可以自近山眺望远山,画家的视点是移动的,视角是多重的,这就形成了“散点透视”的构图特色。宗白华指出:“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看到(传世的有两三幅)。我们可以从诗中看他的画境。却发现他画境里面的空间表现与后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一致!”(《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8页)可见,就审美视角而言,王维的山水诗,正具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审美气韵。请欣赏他的《终南山》一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能诗工画,尝被画史奉为南宗之祖。其山水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他以画家的审美观照体察物象,且融画法于诗法以体物,故能绘出常人不可到之景。本诗开头两句,仅以十字即勾画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总体轮廓,尺幅之中而有万里之势,东西南北宛然在目,所运用的正是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即深远法。诗人之所以选定远离终南山的角度和方位摄取其远景,其意即在以缩小客观物象而放大自我。不仅如此,诗人还于实际目接之中,展开联想,如列子御风,凌空俯视,收千里于眉睫之前,而尽尺幅万里之妙。
  太乙,乃终南山之主峰,这里借指整个终南山。据考,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离海尚远。但作者为了突出终南山的雄浑巍峨,有意将其写得高远不尽,辽阔无际,直至海隅,并以此作为整个画面的大背景,乃是散点透视的典范运用。颔联写山间的云雾。人行山中,四望的白云转眼之间在身后合拢;远处青青的云气,走近了却无法看到。这两句写缭绕在山间迷离变幻、浑茫无际的白云青霭,仍是为了表现山之高峻。宋人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林泉高致》)便是此意。颈联写人行至峰巅所见。群山由阴阳而隔的明暗、峰壑由高下而分的阴晴,尽收眼底,景物也变得较为分明。
  末二句,一个细部的特写,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面遥望的情景;而且突现了终南山的辽廓荒远。同时,前六句都写的是辽阔浩瀚的大景,这两句却突然转入具体的小景,前六句都没有写到人,这两句则转入活动于山中之人,于是画面就有了层次与动感,使全诗化美为媚,韵味无尽。王夫之尝言:“‘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主宾分明。”(《姜斋诗话》卷二)清人黄培芳亦言:“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唐贤三昧集笺注》)确为至语。
  这首诗,作者不断变换视点,突破时空限制,表现了山川之美。第一联写仰望高山,视点在山下;第二联写山间云雾,视点在山中;第三联写俯瞰群峰,视点在山巅;第四联写流连山水,欲投宿人家,从“隔水”二字,可知视点又移至山谷。这种不断移动视点的构思方法,正是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构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