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4期 ID: 136201

[ 丁爱华 文选 ]   

试论苏教版写作指导的有序整合与训练

◇ 丁爱华

  语文教学由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部分构成,看上去写作占有半壁江山,作文在高考中占了70分,接近总分的一半。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是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训练的效果也不理想,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愿意写,老师不愿意评改、也不愿意在写作上多花时间,待到考试时学生就凭着考场上的“急中生智”,自由发挥,最后究竟能得多少分全靠“运气”和阅卷老师的“赏赐”。这种“望天收”的写作指导是绝对不可取的,那怎么办呢?笔者通过三年苏教版教程的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用足用好必修课本上的写作指导,适当使用《写作》作为选修课本,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可得到切实的提高。
  一、依据专题按序进行纵向训练
  综观苏教版必修的五本教材,它们是按20个“人文主题”来遴选文章组织成各个专题,这20个主题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元素,选文皆文质兼美,旨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学生创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而每一专题后面的配套写作指导,都是根据这一专题所选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写作特点来设计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依据本专题的文章来模仿,来创造,做到阅读与写作的和谐统一。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教材的专题顺序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在训练时,我们每次可以只突出训练专题写作指导中提供的那一个训练点,评讲时也只突出这一点,尽量让学生把这一点训练到位,如果个别学生在写作的其他方面有明显问题,可适当指正。如果每次都是对学生作文全面撒网式的指导,学生不明重点,不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有效地分析,一些写作缺陷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就得不到避免或进行有意识地弥补,这样的训练自然不会有好的成效。
  二、选修《写作》进行专项训练
  高二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学生就进入了选修课程的学习,而这时写作教学依旧不能放松。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选修文本进行配套的写作训练,但可能会很无序,而有的选修课本如《语言规范与创新》、《〈史记〉选读》等,在教学时根本不容易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选修教材《写作》,这本书是按写作的一般思维过程分列成一个个小的专项来编排的,内容有对写作的分步讲解,有“活动体验”的分解训练,有写作实践的训练题,我们可以按书本的顺序逐项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方法可以与必修写作指导一样,师生都会很适应这样的训练方式。
  三、依据考纲进行横向整合训练
  到了高三,师生们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老师的写作指导还是学生的写作实践都要求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前面的训练基础,我们无须紧张,可以针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写作的要求,对前面的写作训练进行横向的整合,让学生对写作的知识有个整体的网络性把握。
  考纲中对写作的总体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我们以必修的五本书“写作指导”为主要内容,进行如下整合:
  (一)论述类
  1.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要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行文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努力做到用语恰当,扼要简明,明白易懂,清晰表达,最好能用一个简要的句子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把它放在开头、结尾等比较突出的位置,使读者容易把握。
  2.论据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要准备充分的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概括性的事实、典型的事例、文献数据、图片音像等;理论论据包括客观规律、科学原理、名言警句等。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丰富的论据来自我们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要善于占有、发现、归纳和提炼。论据的表述力求概括,交代清楚即可,要围绕证明的观点展开,突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
  3.运用论证方法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要言之成理,能够从可靠的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你的观点。可运用说理的方法,增强说理的效果,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和类比论证等。
  4.学会分析。“分”是分开,“析”是剖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能够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或者对一个概念、一个命题相联系的若干层次进行解说,起到明理的作用。可以进行概念分析,如果不对概念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议论往往难以展开;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把一事物与其有联系的事物作比较,找出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出优劣、正误等,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可以进行因果分析,通过对论题中有关因素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对客观事物作出评析,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5.让自己的认识更深刻。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深化认识的基本方法。学会和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不断地以已有的结论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思考,在必要的时候说“但是”,训练自己的辩证思维。
  (二)实用类
  1.消息和通讯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导语、正文、结尾),内容简明,表意明确。
  通讯讲究故事性,揭示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故事写得生动具体,要再现形象,注意写人(行为、神情、举止、衣着等),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2.演讲辞
  看清演讲对象,心里时时装着听众。①语言要明白易懂;②在一定情况下可适当地重复,讲究开场技巧,运用排比、呼告、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演讲的鼓动性和感染力;③逻辑关系要清楚。
  3.说明文
  以“说得清楚”为写作原则,要安排好顺序:(1)空间顺序,又称方位顺序。依据空间位置的转移来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 (2)时间顺序,又称发展顺序。(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组织安排材料。还要学会运用说明的方法,如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等。
  (三)文学类
  1.诗歌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样式,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要激活我们的诗情,把握时代精神、体验人生情感、感悟自然,学会生成诗歌的意象,要继承传统意象,试着独创现代意象,让生活闪耀诗性的光辉。
  2.记叙文
  (1)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可运用全知视角,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对内容全部了解,用灵活自由的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可运用有限视角: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读者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真实而有感染力,强调亲身经历;第二人称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可综合运用两种视角。
  (2)要有描写意识。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叙述着眼于交代、介绍。描写着眼于刻画、描摹,写作时要使笔下的摹写对象有形态、有色彩、有声响、有味道,产生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之效。描写要抓住对象的特征、传达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人物的描写、环境、景物、场面描写等。
  (3)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要了解人物的生活与情感,写出其生存的环境、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如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等。
  (4)写出真情实感。这主要来自生活的体验,来自生命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表达真情实感不是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忠于自我,首先要考虑到你的这个自我是否有价值,不让狭小的自我蒙住了双眼。表达真情实感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充满情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细节的烘托渲染,融情于景,托物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