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4期 ID: 136216

[ 黄明勇 文选 ]   

论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 黄明勇

  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其课程资源、课堂时空、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对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
  一、什么是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基本内涵
  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即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指导下进行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语文观
  所谓大语文观,主要包括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教材,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去阅读。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训练、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有限的课堂时空观念,跳出课堂学语文,认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内涵和生活相等,引导学生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大教法观,就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
  2.探究性语文学习观
  2001年,全国各地开始大力倡导推行研究性学习。最引人注目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论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语文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师生在课题选择、论文答辩、学术讲座等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深刻的研究性学习观念,然后把这种观念带进课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观。
  3.建构主义语文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适时的、积极的评价,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二)具体特征
  1.课程资源的开放
  语文课程设置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上述课程均应纳入语文课堂学习之中,并记学分纳入考核范畴。
  2.课堂时空的开放
  走出课堂这种形式,把生活的观念和内容纳入课堂,语文即生活。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应联系生活,管理学生时应关心学生的生活,组织课堂教学时情景应生活化。
  3.学习形式与内容的开放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在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习过程的开放
  开放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老师不仅要写教案,还要写学案。预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老师的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展开文本自学、提出疑问、合作探讨、解决问题与经验分享。
  5.学习结果的开放
  对学生的评价由封闭课堂整齐划一的评价机制转化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机制。评价手段既要有试题检测、作业评改等传统的、精确的学业等级评定,也要有根据学时和学习内容记学分等模糊的评定,还要有注重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的描述性评价。
  二、为什么要实施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实施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规范下,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组成“语文1”至“语文5”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与内容。选修课程设计四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可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这种个性化、选择性的课程内容必然引起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的变革,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吕叔湘先生曾评论中学花费“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重的维度是教师、教材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维度——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关于实施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
  (一)开放课程资源
  我校的尝试是,选修课除按照国家计划分五个序列开设之外,还根据学校实情开发校本课程,如国学系列等。活动课以社团为依托开展,时间固定在星期五下午三四节同选修课间周进行,并设有指导老师。成立了“朝花”文学社、话剧社、记者社等8个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先后创办了两份学生刊物、一个国学网站、一个国学大讲堂(邀请本校对该主题有一定研究的师生或校外专家主讲)。综合实践课分别以教材单元设计和学校教育处活动教育安排为序列,结合地域文化优势,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二)开放课堂时空
  我校在这方面的实践主要是:(1)课前3分钟。每节课前让学生按序在3分钟内自由发言,可以讲故事、讲成语、讲名言、讲诗歌、读文章等等。(2)经典读本诵读表演。比如在第一册新诗单元和第三册古诗单元教学的基础上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和古诗名句默写比赛,在教授高一和高二文言文教学之后,组织传统读本诵读表演比赛。(3)课本剧。在高二第四册剧本教学单元,在老师讲授一些剧本基础知识后,不讲课文,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班级课本剧表演,然后进行年级汇演,并评出等级奖。
  (三)开放学习形式与内容
  我们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开放学习的内容与形式。第一,开读书报告会。利用节假日,开列书目,倡导学生读经典名著,要求写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第二,课堂拓展式学习。分两种形式:一是“3+2”或“4+1”模式,一周5节课拿1节或2节来阅读课外文章。每篇课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拓展点有目的地进行课外拓展。二是要求每篇课文在解读时必须有拓展点和适宜的拓展内容。第三,课堂渗透式探究性学习。把相关的课文内容分类打包,运用比较阅读和归类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给学生创造更广阔而富有深度的思维空间。第四,办语文手抄报。每逢国庆大假,要求每位学生自由组合办一份原创的语文手抄报,先在班级展览,然后在年级展览,并评出等级奖。通过开放学习,学会安排学习计划并进行调控,学会与同学分享合作,学会利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关注现实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关注作家作品内在的文化与生命意义。
  (四)开放学习过程
  第一,利用“空白”教学。挖掘教材的“空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空白艺术。根据文体特点,从教材中寻找、挖掘“空白”或在教学环节中布设一些“缺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比如《祝福》一文中多次出现“然而……”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省略号的内容进行想象补白。第二,对课文学习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在确立课文教学目标后,重点选择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部分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大胆放弃其他内容。对于单元教学,则在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大胆取舍。第三,鼓励文本个性化解读。一方面,老师在解读课文时呈现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别于参考书和网络资料的阐释。另一方面,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当然,老师要创设情境,有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使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四,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课堂教学注重“导语”的设计,注重对与课文或问题相关的信息的呈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辨析和提取。第五,建立学习小组。以前后座四人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民主选举出一位组长,上课时,遇有问题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选一位代表发言。下课时,鼓励小组间的同学就学习困难展开讨论和互助,期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第六,适度布置单元检测和同步课堂练习。文言文、诗歌、散文单元教学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测,检测要点包括高考涉及的、又反映在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课堂练习主要是文字表述,包括文言文翻译、语言实际运用和随笔。第七,分层教学。打破班级建制,按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在全年级组织分层教学,根据学优生和学困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情不同的学生分层布置不同的作业。
  (五)开放学习结果
  开放性的语文学习评价淡化了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看重学生的发展状态和趋势,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期待和发展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在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第一,广泛使用激励性课堂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应采用激励性评价,使用含有关爱的、亲切的、尊重的激励性教学语言。第二,对学生发言采用启迪式点评,即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启迪、提升、补充。第三,学生互评作业,相互交流。第四,选修课采用学分制。第五,多种形式的作文评价。作文少评分,多打等级,注重个别交流;进行课堂评价时尽量展示每个人的亮点,评价的范围更广泛,特别是让进步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使其体验写作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其写作欲和表达欲。第六,综合各种表现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学业检测、学分记录、课堂表现、学生互评、作业态度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期成绩。
  总之,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之下,开放的语文课堂观有了生成的基础和实践的可能。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凸显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学习的层级性,尊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
  [作者通联:四川成都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