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4期 ID: 136176

[ 周子房 文选 ]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取向和实质

◇ 周子房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人们对语文学科课程资源、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及学习方式的原有观念,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元素,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在整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困惑与尴尬。当前,大家认识到,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2009年度研究者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标取向;二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的论题出发,选取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评析。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标取向
  【评析文章】侯器《信息素养与语文能力》,原载于《软件导刊》,2009年第3期下半月刊。
  【原文提要】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信息素养和语文能力是从两个不同视角衍生出的层次不同而又彼此交叉的相关概念,语文能力和语言信息能力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同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表征。准确理解信息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相关概念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启示。语文教学目标要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进行全面整合,要强调对信息社会的适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
  侯器先生在分析“语文能力的内涵与实质”和“信息素养概念的由来与界定”的基础上,首先辨析了语文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语文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培养目标。从内涵上看,它是完成交际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从外延上看,它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依托和对象开展的信息交流训练,而语文能力则是用以交流、传递彼此思想情感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教材信息处理价值的挖掘,锻炼学生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与技巧。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来的,它被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随着信息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素养的重要价值,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认为,信息素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
  经过上述分析,侯先生得出结论:信息素养和语文能力是从两个不同视角衍生出的层次不同而又彼此交叉的相关概念,语文能力与信息素养中有关语言的“信息能力”属同质概念,即语文能力和语言信息能力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同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表征。语文能力与信息素养的不同表现在四个方面:(1)两个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信息素养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的提出反映了信息化社会对现代公民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提高的迫切需要与要求;(2)两个概念所属层次不同。与信息素养对等并列的概念是语文素养,素养是能力的上位概念,能力是素养的下位概念。从这个角度说,语文能力与信息素养是两个非对等的概念,两者是种属关系;(3)两个概念的外延不同。信息素养是超越了学科界限的目标表征,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很多学科共同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语文学科;(4)培养训练的渠道不同。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除了通过语文学科这个渠道外,还需要通过以信息技术课为主的非语文学科的渠道来进行。
  作者继而分析了概念辨析对语文教学的启示:(1)提高对语文信息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语言信息在信息形式中的重要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2)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
  概念是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在推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进程中,人们经常提到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人对信息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语文教学追求的教学目标的内涵、外延进行过全面的对比研究。如此,自然会造成教学及研究中使用的混乱,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事关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取向,更应该尽早加以廓清与厘定。因此,通过对课程整合中这组概念的辨析比较,可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实践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既然语文能力的实质是语言信息能力,那么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分析语文及其教学,将会给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开辟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这有助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
  文章作者最后对信息化浪潮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未来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融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通过对相关概念加以科学的分析厘定,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从而推动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这是认识层面的意义价值。未来的语文教学将置身信息化浪潮之中,语文教学不仅在观念上要有所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变革,随着人们对信息社会公民适应能力的高度期待以及信息素养培养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任务、思路和策略进行及早的规划,具体为:
  (1)语文学科培养目标应有新内涵。语文教学目标要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进行全面整合,要强化对信息社会的适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而非单纯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要从过去偏重精读能力的训练转向精读、略读和浏览相结合的训练,要将精读能力的培养与对快速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仅就对语文能力理解而言,亦不可过于狭隘,未来语文能力的训练不仅要加强传统思维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还应该安排一定数量的信息搜索、评价、鉴别、整合能力训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快速搜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2)加强语文学科教学对现代教学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要从现代公民信息素养提高的角度构建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比如在现代网络环境中语文教学的方式与形式研究,网络语文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网络资源与课本资源的关系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研究,网络语言教学、情感教学研究等等,真正构建起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语文教学模式。
  (3)加强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加强网络环境下语文自身教学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毫无疑问,信息时代的读写能力已经远远不是常规课堂教学中所要求的阅读理解书面文本的能力,用自己的口头和写作传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数字化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训练,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学作品或信息文章的阅读训练,需要把读写的视角投放到广阔的时代空间里,从社会需要的各个角度加以训练与评价,以培养数字化时代与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数字读写能力的人才。我们只有站在培养学习者面向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
  【评析文章】石义堂《关于深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原载于《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