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 ID: 422861

  

哥特小说传统下的《哈利·波特》创作研究

◇ 蒙静

  摘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奇幻小说代表。虽然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小说,作家却巧妙地借助哥特手法来服务于她的创作。可以说《哈利·波特》的成功主要在于小说中哥特式手法成功地营造了神秘氛围。本文从小说《哈利·波特》的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情节和主题出发,透析哥特手法在《哈利·波特》中展现出的无穷艺术魅力。
  关键词:《哈利·波特》 哥特式手法 场景
  引言
  《哈利·波特》作为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小说,是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撰写的系列小说之一。从罗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出版就受到了极大关注,一大批读者被书中既神奇又充满未知的世界所吸引。罗琳数年间连续撰写了很多部系列小说,每一部小说出版后都引发很大的轰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描述的是一个魔幻的天地,然而作者并没有因为小说内容凭空臆想就使之成为简单的儿童文学。除了广大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很喜欢该系列小说,都被小说中生动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情节而深深吸引。对于已经具备成熟人生价值观的成年读者而言,他们在阅读这一系列小说的过程中,会和书中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代表产生认同或者冲突的态度,所以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也是区分自身道德价值观的过程。本文主要分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所具有的哥特文学特征,使读者对该系列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哥特主义特征小说的来源
  研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哥特风格之前,应当了解哥特一词的由来。“哥特”最初来源于原始时代处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在当时的发展与现在社会存在很大的差距,罗马帝国的人民的生活充满原始味道和野性。作为原始部落,他们骁勇善战,热爱自己的土地和民族,有着共同的民族图腾信仰,扩张自己国家版图的野心也在膨胀,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罗马帝国被他们打败,并使其彻底灭绝消亡。也正因如此,“哥特”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着强大、暴力和阴暗。哥特的概念是在文明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的,在文明社会出现后,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新发展。在意大利学者们的探索下,哥特逐渐演变为一种建筑风格的代表,可想而知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很不喜欢这种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大多应用在欧洲的教堂建筑中,当时具有哥特风格的建筑都是阳光与希望的对立面,是灰暗和消极的代表。正因如此,使当时很多人都不喜欢这种风格的建筑,大部分人们是向往阳光和积极向上的生活,不喜欢在黑暗的角落里生活。在这之后,哥特不仅指黑暗的建筑设计,更延伸为灰暗、落后的代名词,在文学领域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哥特”的含义发展和延伸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而停止,慢慢地它成为一种小说题材的代名词。在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代表。这种小说写作风格的创始人是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是他开创了这类小说的先河,哥特小说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体裁的代表。这类小说主要通过恐怖主义的渲染,从而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性的阴暗特质,从而彰显弥足珍贵的希望和理想。虽然,《哈利·波特》不是典型的哥特主义小说,但作家在小说中加入了一部分哥特文学元素。笔者接下来就从罗琳作品中的哥特元素出发,深度展现其中的艺术特色,同时结合哥特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二、《哈利·波特》中的哥特元素
  大多数读者之所以被《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吸引,与作者在小说中发挥的无尽想象力有很大联系。在该系列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完全和真实世界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这个神秘空间又让人为之神往。在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运用了很多具体哥特元素在内。例如,在一些场景描述的时候,她通过该手法将场景的描述和她内心想要表达的主题相融合,使整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魔幻故事,更是一个有主题、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人构想空间的文字化表达,这也是小说能推出具有年龄针对性的不同版本的主要原因。虽然这系列小说不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但是其中哥特主义的穿插也是一种特色。小说中神秘的背景就注定了故事的与众不同,是值得人们去探索追寻的。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作者在故事描写中要表达的思想,读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升华。正是因为这一点,该系列小说的受众面得到了不断的扩展,甚至一些成人也开始喜欢上它们,让自己成熟的观念接受这样的道德价值冲击和洗礼。然而,儿童在读完这样的作品后仅仅会感到情节有趣,在他们长大之后就会有另一番深刻的体会。以上也是解析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受到全世界各年龄段的人们欢迎的原因,深刻体现了人们对于道德正义的追求,这也是作者罗琳在其作品中所提倡的道德观。
  (一)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场景
  《哈利·波特》系列的主要场景设置地点是一所名为霍格沃茨的学校,这个学校不是普通的学府而是充满魔幻的,学校的建筑是具有历史渊源的神奇城堡。罗琳在描述这座神秘的古堡时,运用了哥特风格,将其中的神秘和阴森描述得很逼真,但是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又是热情、温暖人心的,在神秘阴森的古堡的衬托下更显得珍稀和难能可贵。在小说中,所有的学生在这样一个神秘、阴森又有很多禁忌的学校中学习和生活,他们所有的行为都不得不小心谨慎,故事中的几位主人公也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才产生更加坚韧的感情。这一系列细节都是罗琳通过宏观构思创作的,一步步将几个主人公的生活描绘出来,他们最终在这个特殊环境的经历中得到不断地成长。
  罗琳不仅给小说人物的周边环境描写中加入哥特元素,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也是如此。作者对故事中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是充满了神秘主义特色,自然本来面貌是充满阳光和生机的,然而书中的灰暗环境却引起了读者传统观念的颠覆。罗琳在这部作品中每一次描写神秘可怕的自然环境都带有目的,大多数时刻都是为了引出之后将要发生的可怕事件或者将要出现的可怕人物,比如为书中的反派代表伏地魔的出场埋下伏笔。哥特元素在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环境的描写中都具有存在的意义,带有衬托的作用。哥特元素的添加为小说的发展渲染了跌宕起伏的场景,为悬念埋下伏笔,让读者产生了更为浓烈的阅读兴趣。   (二)小说中跌宕起伏的环节
  《哈利·波特》系列作为超现实小说的代表,能让读者在一个虚拟的魔法世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罗琳在创作该系列作品时,最大的特色是善于利用一些悬念的设置来描述表达复杂的叙事情节。罗琳在小说的多处情节设置中运用哥特手法,不仅将故事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还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主人公波特的学习与成长的经历贯穿于《哈利·波特》系列,整部故事都是围绕哈利·波特的心路历程展开。此外,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角色,正面人物有哈利·波特的朋友,反面人物是与哈利·波特对立的伏地魔。这些人物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构成了一系列悬念叠加的故事情节。在罗琳的精心组织下,发生在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间的恩怨故事成为一系列精彩的看点,无论是伏地魔将哈利·波特父母杀害,还是之后的复仇环节都很精彩。罗琳运用哥特手法将这些故事和当时的背景环境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让读者觉得整个系列作品的发展较为紧凑,故事的发展也很自然,情节的设定也合情合理。
  (三)《哈利·波特》的中心思想和主人公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了解到,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中融入了哥特式元素。此外,小说的中心思想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哥特主义色彩。典型的哥特主义小说是扬善抑恶的,《哈利·波特》也不例外,其结局设置表现了作者对正义和善良的美好追求。罗琳在小说中明确将善良与邪恶分为两派,哈利·波特作为善良的代表,而伏地魔作为邪恶的代表,故事就是围绕着两方之间的争斗进行的。读者在细细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的恶势力不是那么容易被彻底击败的,他们的力量很强大,但是故事中的正能量代表们尽管稚嫩,但从未放弃与邪恶的斗争,这就是小说的精髓所在,也是所有读者一直所追随的希望所在。这也是罗琳通过《哈利·波特》所宣扬的道德价值观的体现,这种观念成为该系列小说的点睛之笔,这也是《哈利·波特》系列不同于其他魔幻小说的地方,其具有深刻内涵意义的体现。我们不仅喜欢小说中罗琳构建的虚幻魔法世界,而且重要的是小说里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过程深深牵动着读者的心,最终正义反败为胜的结局设置,符合读者对正义一方的最终获胜的价值观诉求。
  结语
  几百年以前,著名的学者埃德蒙·伯克就对于哥特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哥特主义的艺术都是最高层次的,但凡具有这种特色的艺术作品都有恐怖色彩的,但是在恐怖主义之下又充满着艺术特色。”具有哥特主义的小说就是神秘和惊险的代表,但是这种类型的惊险不是停留于表面的,而是在深层探讨人类的善恶价值观。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直接感受到内容描述的惊险环节,还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说对于读者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中的魔幻世界与正邪之争是其吸引力的源泉。在整部小说中,正义的化身——哈利·波特与伏地魔虽然对立,但是他们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在故事的设计上,两者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整部小说中,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间的斗争就一直存在着,他们二人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在内心深处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罗琳敢于在《哈利·波特》中采用哥特主义写法,将哥特创作方式的优点和自己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从而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并得到广泛的认可,体现了当代人对于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追求,也是读者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语
  参考文献
  [1]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谷启楠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王敏.《哈利·波特》中蕴含的时代特点及文化渊源[J].语文建设,2015(14).
  [3]李红琴.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论略[J].语文建设,2015(05).

哥特小说传统下的《哈利·波特》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