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 ID: 422854

  

论作家曼斯菲尔德小说体裁的文本创新

◇ 高向晔

  摘要:作为一位有着强烈创新意识的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关注小说创作内容的同时,也重视小说的文本与结构创新,给20 世纪初的世界文坛注入了清新之风。曼斯菲尔德把新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小说创作实践中,并跨越了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向读者展示了有别于传统书写的突破性创作。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 小说 文本创新
  引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以其较为独特的创新精神被大家所认可,和众多作家一样,曼斯菲尔德非常重视其作品的内容,在小说中常常会涉及到当时女性地位的变化,以及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运动。然而,曼斯菲尔德与众多作家相比有不同之处,她还重视作品中语言技巧的使用,在其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后现代”理念的影子,这种具有鲜明创新精神的文学写作方式在当时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研读其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她在文学作品创作和语言技巧使用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从而造就了曼斯菲尔德最终的文学创作形式,曼斯菲尔德可以作为这个时期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代表,她的出现为英国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基于曼斯菲尔德在英国文学历史上的贡献,使其与著名作家海明威齐名,在文学创作领域内称其为“短篇小说大师”。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一直被公认为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小说,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为女性奔走呐喊
  曼斯菲尔德作为当时享誉盛名的著名女作家,她生活在英国文学发展到“悲剧意识”的20世纪,此时的她处在创作事业的顶峰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一方面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这次工业革命之前安逸的生活如同过眼云烟;另一方面蒸汽机的大面积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在享受这种高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对以后安逸生活的沉思。
  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仅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开始影响到英国的文学领域,于是20世纪出现的“悲剧意识”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就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现象。曼斯菲尔德虽然出身较好,生活环境较为优越,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女人作为家庭生活的主要负责人出现,主要工作是服务家庭,长期的这种生活使其性格上偏向柔弱,理性思维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其无法离开男人的保护独立生活。因此,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被放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空间被高度挤压,生活中的危机与日俱增,结合当时文学的发展态势,这种现象得到了曼斯菲尔德的关注,因此各种女权理论成为曼斯菲尔德文学创作的基础。
  我们对其代表作《萝莎贝尔惊梦记》进行分析,这是曼斯菲尔德创作初期的作品,通过一位女性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梦境与现实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从而将该女性真实的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工作地点为一家衣帽店,每天迎来送往的都是一些上流人士,其个人生活较为枯燥单调,每天除了在店里工作就是在公寓,缺少正常女性生活的激情与浪漫。因此,女主人公的梦境就把其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进行了反映。这虽然只是一个虚幻的梦境,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内心世界。另一部作品是小说《第一次舞会》,主人公少女莱娜有着绝大多数女性共同的梦想,希望能够跻身上流社会,参加灯红酒绿的晚会,邂逅一段美满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却给了她重重的打击;再例如《布里尔小姐》《金丝雀》《时髦婚姻》《爱随风逝》《一个已婚男人的自白》《求职女》等小说作品,这里面都将环境描写得较为冷清,与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形成了良好的对照,真实再现了女性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遭遇,展现出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曼斯菲尔德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原本浅显的书面描写转变为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语言技巧的使用更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出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主观性和内倾性,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文学作品结构的创新理念
  曼斯菲尔德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当时著名文学评论家卡塞尔曾对曼斯菲尔德有着这样的评价:“我作为一位评论家,可以将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家的写作特点与曼斯菲尔德的进行对应,然而曼斯菲尔德自己所具有的特点却是无法被复制的,也无法在其他文学作家身上找出,她的写作素材来源是没办法进行详细解释的。”曼斯菲尔德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让人难以琢磨,她的作品从内容到结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每一个第一次阅读其作品的人,都会对其文学手法的创新惊叹不已。
  通常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为了将人物刻画得更加深刻,需要对小说的结构进行特殊的安排,因此小说便开始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和记录。然而,曼斯菲尔德却改变了这种传统小说结构,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结构轻描淡写,就连传统小说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视的开篇也被她所忽略。在她的小说里无法看到开头对人物与故事的详细讲解,也没有使用设置悬念的手段来设计文章结构,甚至连故事人物成长所需的基础元素都统统省略。因此,很多人在读她的作品时,总会感觉其小说没有开头,直接进入了中间部分,读者长时间形成的阅读习惯被打破,直接从旁白就进入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其小说的结构不够完整,没有必要的故事铺垫与辅助叙事。以《康乃馨》为例,小说里对主人公伊芙与凯蒂的主要活动进行描写,通过对伊芙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两者之间亲密的关系。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开篇形式更为直接,阅读其作品时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很快地和小说角色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更为迅速地熟悉小说里面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开头,成为了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特色,其创作生涯后期,这种开门见山的创作方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曼斯菲尔德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以《蜜月》为代表,便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描写范妮和丈夫之间的亲密关系。以这种方式开篇,小说中描写的这部分就成为了人物生活的片段,读者就成为了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生活的见证人,目睹着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直到小说结束,仍然感觉故事还在继续。这充分证明了曼斯菲尔德完全抛开了传统的小说结构,将纯文字按照事物发展的叙述形式抛弃,通过对语言技巧的使用来突出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情感。因此,她想要通过语言组织技巧和小说结构上的改变,来颠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开始重视小说对关键内容的叙述与人物情感的刻画。曼斯菲尔德在创作过程中,将与小说中心无关的内容尽可能的省略,全部的精力放在对中心内容的叙述上,她的这种文学创作模式为后现代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跨越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在长期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凭借着语言表达上的细腻文风,曼斯菲尔德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开始尝试不同文体类型之间的转换,这就需要尽可能的忽略小说情节设计,甚至从情节上无法区分作品是小说还是散文,这也是她的小说特点之一。在其多部短篇小说里,大量散文创作的手段被穿插运用,以至于在其小说里无法看到对叙事情节的铺垫。曼斯菲尔德之所以使用这种小说创作模式,主要是为了将传统小说与其创作的小说进行区分,她并不在意对小说故事内容的叙述,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对故事中某一个片段的描写上,甚至可以理解为她在对主人公心理世界进行重点描写,这种真实感更能吸引我们去探究小说。因此,我们将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更倾向归类于文学体裁中的散文化小说,并不同于传统小说。
  通过《起风了》这部短篇小说我们可以透析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手段,在小说内无法看到情节被重点突出,叙述性的描述在文章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她运用浓重的笔墨对刮着大风的街道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对环境的描写过程中,将小说中提到的两个角色进行了渗入性的描写。这种安排类似于散文写作过程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只不过该意识流较为繁杂。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这部分故事进行描述,作者特别设定了一个较为轻松的背景,使读者感受到散文笔法的应用。传统小说创作过程中希望能够通过情节的跌宕起伏给读者设置悬念与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而曼斯菲尔德则更倾向于利用简单的场景和心理描写来展开故事,使读者能够慢慢地接受。曼斯菲尔德使用的创作方式较为自然,情节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对于内容上的悬念并没有刻意设置,完全是自然而然地发展,以一种叙述型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对场景的叙述一直持无所谓的态度。也正是运用散文化的描述手法,用诗的语言形式来感染读者的心灵。
  曼斯菲尔德也注重小说创作过程中对某一场景的扩散手法运用——即“闪现”与“顿悟”两种手法。其中“闪现”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跳出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不断地重复,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取代情节的发展。例如小说《莳萝泡菜》中,我们完全找不到具体的情节发展脉络,整篇文章都是在描写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与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顿悟”的运用则使人物与情节占据的比重更小,重点突出了对小说意境的描写。例如小说《蒂勒尔街的春天》中,曼斯菲尔德运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外部环境,这种描写带有作者诗意的感情色彩,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其对生命的理解,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里,诗一样的语言被大量地使用,这种文学创作方式将这位女作家的温柔与细腻通过小说体裁完美地展现给我们。语
  参考文献
  [1]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陈良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吕雪.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女权主义特征解析[J].语文建设,2015(11).
  [3]潘迎华.19 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女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

论作家曼斯菲尔德小说体裁的文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