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渊明和王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尽管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两人在政治背景、时代氛围、文化修养、人生态度、生活际遇、艺术造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 王维 田园诗 比较
引言
自古以来,田园派代表人物陶渊明一直被文人们称作是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创作的诗作对唐朝很多诗人都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长久以来,在学者们看来,身为唐朝盛世时期“田园”派领军诗人,王维创作出来的田园山水诗,承接了陶潜诗作的清腴,最终令其成为唐诗中之翘楚。[1]
陶渊明与王维同样是我国古典文坛当中田园派的杰出人物,一位是晋代时期田园诗创派之前辈,一位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领军人物。虽然这两者均为田园派当中的大师级人物,可是这两位诗人的诗作当中传达出来的田园情绪却各不相同。不但如此,陶与王关于归隐和田园诗在写作中,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两位在隐居的态度上有着很大差别,这令两位诗人在诗歌描绘内容、写作方法以及诗作基调上都有着很多差异,因此这两位诗人的诗作里自然就体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笔者这篇文章试图就这一点来进行对比。
一、内容上的差别:躬耕生活之欢喜哀伤和赏析山川河流之闲情逸致
陶渊明隐居田园致力农作20多年,尝遍了农民生活当中的辛酸苦痛,因此产生了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等一系列的原始感情变动。于是对情感的亲身感悟,便成为其在诗歌中体现的关键内容。最初回归田园之时,他的生活显得安定稳当,衣食无忧,内心充满了欢喜快乐的情绪,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展现了优美田园生活的状态以及自己内心体验到的快乐。[2]或是描写劳作时见到的美丽景色,和因此产生开心的情绪;或是描绘在耕地时的辛劳和劳作心愿;或是表现耕地空暇时的愉悦、怡然自乐的心绪。这些内容均是其在那个阶段所经历的真实情况,展现了醇厚朴实的情趣以及怡然自得的情绪。但是,改朝换代之后,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农田耕作辛劳,生活艰难,他从经常感觉到生活愉悦慢慢变为时常感慨生存艰辛起来,这些心绪的变化也引发了其作品展现内容的悄然改变,诗作的基调从开始的欢快逐渐变得沉重起来,“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鸡鸣”,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已经开始尝到了艰辛的滋味,希望改变现状填饱肚子,此时耕作就成了赖以生存的必须。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时候,不仅贫寒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他还滋生出怨愤的情绪,甚至发展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到了这个时期,他已是一贫如洗。总而言之,他切身“参与”到田园生活中,亲自到田里耕作,从无需为衣食烦扰一直到贫寒潦倒,遍尝所谓“田园生活”中的各种滋味,由此引发了感情上的各种改变。而根植于农田耕作中的充沛情感以及固穷却要守志、绝不忘记最初信念的情操,还有每时每刻在农田边上劳作所获得的快乐心情,这些情致却成了他诗作当中展现的重点内容。
王维的确是在仿效陶诗中那类醇厚朴实的诗作意象,继续传扬其作品中包含的田园之乐,“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这首诗作和《渭川田家》都是描写乡下农家安静、优美、淳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这样一种生活的艳羡情绪。但是,这仅仅只是乡下农家生活场景中的一小部分,也仅仅是为人所看到的表面情况。王维只是用一种旁观欣赏的身份在农家生活,并未似陶潜那般有亲身耕作的经历,也便难有陶潜经历起伏的生活感悟,因此他创作的田园诗很难传达出类似陶诗那般的情致与深刻。陶渊明生活在乡下,从亲身经历的角度来描绘自己经历的生活场景,但是王维只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农家生活场景。所以,王维直接描述乡下景色的诗并不是很多。[3]王维用旁观欣赏者的身份居住在农家,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踏足山川河流,去自然当中探寻、捕获贴合自身想象的审美感受。如此一来,就把归隐田园和赏析山川河流融合为一体,把田园诗和山水诗融合为一体,构成了其特有的田园山水诗。王维展现的多是其踏足的大自然所见的景象,且寄情山水之中。他的足迹遍布其居住周边环绕的山川河流,所以与裴迪吟诵唱作出山水诗集——《辋川集》。王维到了中年之后,作品之中经常散发出孤独、冷幽之意象。王诗更多的是展现其纵情山水,游遍田园的归隐生活状态,较为具体地表现出其生活上热衷的事物以及审美上的追求。
二、展现手法的差别:事中有“我”、叙事抒发情感和景中无“我”、寄托情感于景色之中
陶渊明与王维在田园诗里展现的内容不尽相同,而这对他们写作采用的手法也有所影响。为表现其对身居田园的切身体会,陶渊明在自己的诗作中,经常用“我”来直接抒发情感,例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他的诗作经常以叙事为主,情节之中含有“我”,诗作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事件;他的诗作中也经常写景,诗作里的景物全部是围绕事件来描写的,事中之景也就是“我”亲眼所看到的景色;他的诗作里面还有抒发情感的部分,由事件生发情感,借叙事来抒发感情。从“我”这个角度来叙事,在叙事之中描绘景色,自此根基之上,经过“我”来表达由事件产生的感情,令整首诗作不但显得真实灵动,而且洋溢着浓厚的乡间气息,还能凸显出“我”的深情厚意,这样一来诗歌就更能陶染阅读之人。用叙事来做铺垫,然后通过“我”来表达感情,这是其写作方式里一大特征。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清雅秀丽,如诗如画,其诗作所表现的内容中经常不会出现“我”,抒发情感的人几乎不会直接出现,而是把“我”这个主体隐匿在诗作描绘的景色之中。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诗作里的“人”实际上就是诗人,他在夜间端坐于春山,观赏着桂花飘落,欣赏月儿升起,听着鸟儿啼鸣,“我”并未在诗作中直接出现,令整篇诗作的意境展现出清雅寂静之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处还是把诗人“我”隐匿,描绘其他人也仅仅只是听到声音却看不到人,把原来充满着活力的山林之中的美景描绘得极为冷清幽寂。他的田园山水诗极少叙事,如此一来就避免了由事件引发的尘嚣。诗作之中不叙事只写景,描绘的景色也就是他亲身游历所看到的美景,是其脱离了实在的田园生活所看到的美景。可以感受到他在诗歌当中传达的情感,但是他并未直接抒发情感,只是把幽深的情感蕴含在其描绘的景色之中。他原本就是希望脱离尘嚣之扰才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所以历经寻找,细心择取,把符合其审美兴趣的点点滴滴用情感作联系,予以融合了精细的描写,构成画卷明晰、幽情闲远的诗歌。和陶渊明诗不一样的是,王维创作的诗歌,并不会直接出现“我”这个主体,但是“我”所传达的情感在诗歌里随处可见,寓情于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为其诗歌表现方式的一大特征。
三、诗作创作风格上的差别:醇厚、朴实、自然和秀雅、清远、孤幽
陶渊明的田园诗扎根于朴实的乡间生活之中,其诗作常带着农家生活特有的泥土芬芳,他仿佛只是随意地信手拈来,就勾勒出一卷纯天然的田园风俗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歌之中展现的场景不断转换,从近处至远处,声色俱全,然后和作者欣然自喜的心情融在一块,生动而充满情趣。诗作当中的意象醇厚朴实,文字表达自然流畅,毫无雕刻之感,散发出原始的乡间气息。他的诗作意象,经常由醇厚朴实的场景构成,展现出的形象质朴而生动,叙事与抒情,交相呼应。他的诗作用整体的意象来陶染阅读者。例如意象优美之佳品典范的《归园田居》,像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般秀美的句子在其他诗作中是很少见的。这是由于陶渊明并未力求凸显单独的佳句,他更注重于畅快地抒发自己的切身体悟,所以最终具有一种醇厚、朴实而自然的写作特征。[4]
王维汲取了陶渊明诗中醇厚质朴的意象,描写田园生活,展现其怡然自乐的心情。例如:“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除去喝着美酒思念故人之外,诗歌中所描写的就像陶诗那样,甚至“荷锄”这样的词汇也套用自陶诗。但是,王诗缺乏身临其境的亲身感悟,所以,诗歌里所描写的景色,仅仅是其自己看到的景色,但是对陶来说,却是陶自己体验的感受。
王维体现了秀美雅致、孤寂幽深、悠闲的写作特征,他是充满才情的大师,创作的诗歌常常带着浓厚的文人气息。“积雨空林烟火迟……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描绘的是下雨之后辋川的景象,色调清淡优雅,景色清远深幽,集中展现出其诗作秀雅、孤幽、闲适的写作特征。“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香饭青菰米,嘉蔬绿芋羹。誓信清梵末,端坐学无生”,展现出一种冷寂幽深的基调与内心向往禅宗的志趣。“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则显得空荡幽寂。他创作的诗歌不但佳作很多,还有非常多的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类,这样秀美的诗句放置于诗歌当中,令整篇诗歌焕发光彩,单独拿出来看,也是充满了情趣,多年来被众人广为吟诵,这也体现出其高深的文学技艺与一代诗歌巨匠的风采。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会形成这般风格,与其自身追求的审美情致分不开,也与其追求的生活情致分不开。[5]他极为厌恶朝廷纷争,期盼归隐山林,力求宁静;置身高山流水之中,清雅秀美之景,更容易引起自在清幽的心理感受。幽深之中平添孤单寂寞。以上这些,就形成了其田园诗歌区别于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写作特征。语
参考文献
[1]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和谐”[J].岱宗学刊,2006(10).
[2]赵雅娟.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J].汕头大学学报,2006(22) .
[3]陈贻.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马轶男.陶渊明诗文中的“忘”字研究[J].语文建设,2014(02).
[5]安晓宁.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旋律美[J].语文建设,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