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范畴能够依据人们各自不一样的时间概念再细致划分成时体范畴与时间系统,时体范畴是一个语义范畴,能够透过词语方式或者语法方式去表现。针对先秦汉语时间范畴的探索应当将时体范畴探索纳为关键部分,创建一个可以包含先秦汉语时体范畴的表现系统。
关键词:时间范畴 时间系统 先秦汉语
引言
近年来,时间范畴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笔者也曾针对这个方面的理论情况展开过详细论述。在先秦汉语时间范畴的探索上,学界专家绝大多数将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些较为片面的时间表现方式,在探索中将这样一些方式孤立的描述当作主题。到目前为止,对先秦时期时间的表达方式的功用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我们还阐释得不太全面。面对这一情况,需要针对时间范畴的基础理念作出对应整理,理清楚其相关特性以及涉及到的内容,进而针对这个项目展开全面的把控与探索,把各式各样的表述时间的方式归纳到体系里来,在共性当中寻找差别,从差别当中来寻找关联。与此同时,因为先秦语法探索十分注重素材,对时间范畴的定义需要将专业经典当作基础语料,进而把其中的时代、地区差别减至最小化,这有助于扩大考量范畴。
一、时间范畴的定义
(一)时体范畴与时间系统
语言学中提到的时间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们的时间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及传达。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将时间联想成一条自无尽远的过去朝无尽远的将来流动的河,我们可以将这个称之为时间流。第二类是将其看成可以用特定单位予以衡量、标记度数的线性序列,我们把它称作测度时间。在这一时间概念支撑下,时间自身就变为能够被刻画与描绘的认知目标。这两类时间概念均能够透过一条被我们称作是时间轴的线来具化表现,时间流可被看成为时间轴,测度时间能够视为中间能够被标记的度数。两类概念之间的关联是:测度时间概念用时间流概念作为根基,我们只有在最开始的时间流概念中掌握时间这一点,令其变成可以单独被我们理解的目标,才可以对它展开下一步的描绘与刻画,也才有测度时间这一概念;测量这个概念一旦建立,给朦胧的时间流概念提供出标记与衡量的根据,有力地强化了我们对时间流概念的解读。基于这一含义而言,这两类概念是相依相存的关系。
将以上两类概念在语言中的展现称作这类语言的时间范畴,两类时间概念在语言中表达方式不同。时间流概念就是我们常常谈及的时体范畴,时间流主要展现为传达事物的语句所含有的时间特点,还有包括语句在文本或段落中的关联。测度时间就是把时间当作陈述目标,展现为一个经过多个时间名词组合而成的时间体系,这样一些名词的语言含义被列为一个义位层级中,表现为上下位这种义位关联。[1]就现在的时间范畴探索状况而言,我们最看重的是对时体范畴的探索,也正是笔者这篇文章所论及的核心部分。所以,在这里先要对“时”与“体”这两个概念给出定义与区别。
(二)时体范畴的定义
1.“时”:事物在时间流当中的界定。之前的陈述当中已涉及,时间流是能够通过时间轴予以传达的,在这样一种传达模式下,详细情状依据其所包含的时间特点转化为一条直线或是射线、线段甚至是一个点。此时的情状在时间流当中的界定对应为表示直线、射线、线段或者点定位至时间轴上。根据这种情况,假如一个语言单位或是句法方式在语句当中发挥出把事物放置至时间轴当中的功用,那么就归属为时间范畴的记录方式。
2.“体”:常规情况下而言,“体”是事物内部的时间架构。很多学界专家看来,“体”包含两类情况,应该对这两类情况的解读予以区分。第一类是“体”仅仅牵扯事物内部的时间架构,详细展现为下列几种对立特点:①发生变化与不发生变化的情况;②包括内与外在终止点的状态;③包含与不包含的关系。第二类是“体”植根于一个视点考察事物,进而对其内在时间架构的一个环节给出明显标记。依据视点各不相同,其内在时间架构被明显标记出的环节也各不相同。例如:讲话的人不但能够从外部把事物看作成一个整体去对待,也能够潜入事物内部陈述这个情况;还能够择取事物初始、连续、终止当作其视点。这两类“体”详细来讲,“事物本体”是根本,是“视点体”展现的语义根本;“视点体”是现象,是“事物本体”在详细语境当中的句法展现。两类之间因此展现为映射关联——后者均能够以前者的模式表现在语言中。[2]
二、先秦汉语时间范畴探索
(一)概念假设
1.时间范畴包含有以下两个部分:将时间流概念作为根基的时体范畴;将衡量时间概念作为根基的时间体系。
2.将词性成分作为中心的事物包含的时间特点,是语句具有的时间性语言含义的根本。语句时间性需要展现出来就要各类句法和谓词性成分一起发挥功用。
3.语句当中时间的重点展现为时体范畴的表现,这类包含词汇模式与语法模式两类表现方式。
(二)时间范畴的表现方式
依据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作出的基本假设,时间范畴的表达方式还能够深入细化为时间系统的表达方式与时体范畴的表现方式。而且,被看作是时体范畴表达方式的语言形式,包含一切展现为时体含义的词语模式与语法模式。
1.时间系统的表现方式
在定义时间系统之时,笔者前面已经提到,时间体系经数个时间名词组合而成,这一些词语的含义表现为时间本身,且处在一个义位层级当中,归属包括和被包括的上位与下位的关联,前者含义经后者不断反复来展开计算,所以能够在这一些词汇前冠上计数成分,例如:二年、九月等词汇均属于此类。
2.时体范畴的表现方式
和时间系统比较而言,时体范畴的表现方式更为多样化,也十分繁杂。从以前的探索成果而言,上古汉语时体表现方式重点包含下列几种:
时间名词:与当作时间体系构成的时间名词具有差异,尽管这一些词汇自身的含义同样代表了时间,可是它代表的这样一种时间相较而言很不清楚,非但不处在一个义位层级当中,还不具有计算属性。[3]例如:初、昔、今。
时间副词:和名词比较而言,副词在时间轴当中并不占有一个详细点位,所以不可以单独代表时间,仅能代表行动方做出一类行动时的情态。例如:尝、方、始。
介词架构:常规情况下代表某一个时点。《左传》这部著作当中用来引导时间的介词包括:在、自、当等。这样一些介词与时间名词、带有时间特性的名词、代词或者是谓词性架构结合,能够给一个事物时间予以定位。例如:以朝夕、自三日以往。
连词:常规情况下用来串联两个前后接连出现的事件,代表两者间承接或者因果关联。例如:而、是。
3.和时体范畴探索有关的两个概念
(1)言语与旁白之间的区别,这两个是植根于时间范畴探索当中包含绝对时与相对时的区别情况。对语句所表现内容展开解析时,讲话时间为一类不能够规避的参鉴项目,假如没有特别标志或者阐明,言语当中的描述常规均以讲话时间来作为参考点,也就是说言语的描述表现为绝对时。以下例句均出自《左传》。[4]
例句1.子重曰:夫子尝獉与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识乎!
句子表达的是植根于讲话时间的“过去时”。但针对旁白而言,创作者在事情记载时间上便表现得不是很要紧。在旁白中,作者身为全知全能的人对情状展开描述陈述,就像处在舞台旁去观察演员。
(2)评说与叙述
依据属性,能够把陈述句划分成两种:评说句与叙述句。表现在句法上,两类语句种类的主语与谓语间的关联是有差别的。评说句当中,主语与谓语两者各自代表“话题语”与“说明语”,后者是对前者的判别、释义。
例句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常规情况而言,增加情态或者语气标志的语句传达出讲话之人对于某一事物的主体心态,同样归属于评说句当中。叙述句是对于某个行动、事情的陈述。叙述句当中,主语与谓语各自代表“施事语”与“叙述语”。
例句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的。
对照评说句与叙述句,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这二者在时间含义上有显著差别。评说句传达的事物常常展现泛时的时间特点,或是展现非客观存在的特点;叙述句展现了动态特点,其陈述的均为真实情境内已存在或是将要发生的情况,这样一些事物均能够定位至时间轴中。[5]所以,针对时体范畴的考量应该重点放于叙述句中展开。
(3)两个概念之间的对应关联
自上述讨论当中可以看出,“言语、旁白”和“评说叙述”的区分准则不一样:前面一个的择取方式是源自语料记载的情况,后面一个重点放在语句的功用上。因为准则存在差异,这两个概念间也存在交织之处。
例句4.“三十二年春,城小谷”,为管仲也。
代表“评说”的语句均是判断句与管仲针对春秋经典作出的阐释,这类语句就表现方式而言常常在语句末尾带上具有评说特性标志的“也”,或在句子里面有代表因果的“以、为、故”等汉字。
结语
这篇文章可以总结得出下列几个要点:第一,时间范畴能够依据人们各不相同的时间概念细致划分成时体范畴与时间系统两点。第二,时体范畴是属于语义范畴,能够通过词语方式或者语法方式去表现。第三,针对时间范畴探索应该将时体范畴探索当作关键,分析时应该针对语料作出言语与旁白、评说与叙述之间的区别,以此来创建可以归纳时体范畴的表现模型。语
参考文献
[1]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王惠.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4(14).
[3]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
[4]左丘明.左传[M].刘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梁燕华.论先秦诸子语用观[J].语文建设,2014(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先秦汉语时间词汇形成发展的认知·文化机制研究”(2011jytq118)成果之一;湖北省2012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号:2012246)“先秦汉语时间词汇形成发展的认知·文化机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