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篇连贯作为一种多维概念,对语篇文本的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语言学领域的诸多学者始终在试图通过各种视角对语篇连贯的本质和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经由贯通语篇的线索,对语篇有精准的认知和感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语篇连贯 语言学
一、 认知语言学及语篇连贯性概述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范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它将认知学和体验哲学两者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学术背景。从整体上来讲,认知语言学并非是一门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单独学科,而是一种研究的范式,特别是其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认知语言学区别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将人类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关联,认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去探索语篇连贯,是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对语篇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如果仅从理论角度上进行分析,语篇连贯作为语篇分析内的基础概念,可以说是与认知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极大的关联。而且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语篇连贯性和读者的认知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篇阅读者通过对文本上下文的理解和对未知文本的关联性的探寻来获得对语篇连贯性的满足。而当语篇阅读者的认知能力无法达到对未知文本进行相关的内容匹配时,就是语篇连贯性出现缺失的时候。此外,语篇创作者的语篇认知能力必须要能够使语篇本身形成连贯,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获得完整的阅读享受。
(二)语篇连贯性概述
传统的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语篇的语义上,也就是将语篇视为静态的作品。但是作为现代文学来讲,语篇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成品,而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互动。所以传统的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在认知领域内对语篇连贯性进行解析就意味着要更遵循语篇阅读者的思维动态,特别是将语篇连贯性与语言隐喻相结合,达到为语篇阅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分析的平台,同时也从新的领域内对语篇连贯性有了新的诠释。
二、认知语言学角度下语篇连贯的必要性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就已经开始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展开对语篇连贯的研究。而且纵观语篇连贯以往的研究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如果单纯地停留在对语言形式上的探寻是很难揭示连贯本质的,所以站在认知学角度上去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认知语言学能够解除语言形式对于研究的束缚,使得我们能够直接进入语篇表面朝着更深层次的内容进发,而以往的大多研究都停留在此处。在对语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之后我们发现其实语言形式背后的语境分析,才是有效地帮助我们对语篇进行理解的关键节点。而从认知语言领域对语篇连贯进行分析就是探究语言形式和语境构建上存在的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且我们看到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下,它不仅是语篇创作者在语篇结构上的奇思妙想、前后呼应,更主要的是语篇创作者构建的知识世界与语篇阅读者的经验世界之间形成的有效碰撞,而在这种碰撞中有利于语篇创作者与语篇阅读者之间形成知识经验的交流与互动,而阅读者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吸收新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大脑的认知记录,实现语篇与语篇之间、经验与经验之间的连贯互通。
从本质上看,语篇连贯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关联性,而认知领域的关联理论又是对这种关联性的一种概述,所以我们说,认知语言学真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与语篇连贯的相辅相成。
三、认知语言学对于语篇连贯的解释性
人类的日常交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语境的交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出了相应的连贯性。而在语篇中,通过认知语境的建立可以有效对语篇连贯构成解释的效应。特别是当语篇中所叙述的空间环境与认知语境的物理环境相呼应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语篇中陈述的某一事物,产生对该事物的相关联想。而通过联想我们能够与语篇后续的陈述之间形成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性阅读的目的。
而在认知领域中,隐喻也是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概念隐喻和整合理论对于语篇的连贯性有着独特的解析功能。在文学作品中隐喻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表现形式,会在语篇的整体表达上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文学作品都是通过隐喻的喻体实现语篇中的要素连接,实现语篇整体的完整性。从理论的层次上来说,隐喻是属于一种抽象概念性质的表达,当我们赞美某人“漂亮得像一朵花一样”,组织语言时,就要将“花”作为我们理解“漂亮”这一抽象概念的参照物,而这种认知参照就形成了语篇的连贯。
而对于语篇连贯的程度,认知语言领域中的原型理论也有其独特的阐述。如果常规的语篇在连贯词的使用上直接明显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帮助读者形成认知意境,我们就认为这样的语篇的连贯程度高。换句话说,我们在对语篇进行理解的时候,假如内象与表象之间需要跨越的关联概念越少,就说明语篇的连贯程度越高。所以我们说语篇的连贯在认知语言学角度上是由人与客观世界存在的双向选择而决定的。而认知领域能够加强这种双向的连接。
四、认知语言学对于语篇连贯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中将认知参照点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技巧,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必备元素。而无论是交际过程中的话述表达还是在语篇阅读中的内容理解,如果我们需要追寻其中的连贯性,就必须能够明确话语或文章的主题是否一致。如果话不搭意或是文不对题,就会使得文本、语句失去了其应有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只有在认知领域下,人们对于论题的统领性的主题进行深度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语言、语篇的连贯。譬如一段描写月光的语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隔着树照了过来,高出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黑影。”通篇以月光作为主题,在读者心中种下认知意境,读者通过对月光的联想进而构成一整幅画面,随着月光串联起叶子、花、灌木、黑影,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语篇。虽然语篇的后半部分没有指出月光,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认知语言来明确是月光隔着树照了过来,也是月光在灌木中形成黑影。所以,认知语境的建立是有效实现语篇连贯性的一种独特方式。
而在语篇连贯性的诸多研究中,我们发现语篇连贯的存在是由于读者的主观世界和作者描述的客观世界形成呼应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人们通过既有的生活经验来实现语篇的认知,从而组织语篇的连贯性,这样当认知成为语篇连贯的启示和纽带,就使得读者在语篇阅读中能够轻松会意。就像我国传统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蓝天、旷野、微风、草地等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从表面上来看是不存在关联性的,但是通过这些现实世界的景物映射到读者的内心世界,两者对照形成草原的全景图像,让这些本不存在关联性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
五、认知转换与语篇连贯
语篇作为一种文学媒介,寄托着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思维模式以及知识与经验。而读者这个群体是由许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那么这个群体既会表现出群体的共同特征,也会出现个体之间的不同个性演绎,那么语篇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读物,势必就会存在不同的认知视角,而且这种各异的认知视角势必要应运在语篇的连贯性分析上。而读者在对语篇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认知层面与作者的认知层面无法重合的情况,就像是一个竖立的长方形和平躺的长方形之间,尽管形态大小长短一致,但是视角纬度不同,那么自然就不能够很好地形成呼应。而这个时候通过认知转换将两个长方形也就是作者和读者的两个认知层面进行转换,就能恰好地实现重叠,进而达到准确理解。许多这样的认知层面的转换一层层地贴合,就形成了语篇的立方体结构,这就实现了语篇的整体连贯。
语篇本身受到作者的认知层面的限制而存在内容的界定,且在视角上作者又由于受到社会规制和既有的生活经验的束缚,就再一次被框定的范围束缚,所以形成了“有界”的思维定势。但是作为读者来说,因为认知层面的纬度不同,生活经验与知识的深度、广度不同,并且不同读者的视角不同,就造成了解读上的“无界”。而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无界”和“有界”的解读视角的变换,同样也会对语篇的连贯性形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有界和无界进行结合的时候,通过认知层面的贴合能使读者在无界的视角内找到作者有界的连贯思维模式,并且顺着这种连贯的思维模式,读者能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感受语篇最真实的意境与表达。
结语
语篇创作者在对语篇进行构造的时候,是顺应人的认知习惯来进行语篇表述的。任何语篇首先都是要遵从人的认知规律形成整体框架,然后再进行语篇内容的推进。对于现代语篇连贯的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传统的衔接方式上,而是应该依照认识模式的一般规律,将语篇的内在连贯和外在连贯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维度的连贯分析。语篇连贯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述概念,同样是一种认知领域下的心理概念,而且它不仅仅应该实现语句之间的衔接连贯,还要能够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意象之间形成关联,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意识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一种动态的语言过程,进而才能实现语篇的真正连贯。
因此,从某种层次上来讲,基于认知语言学领域对语篇连贯性进行研究是当代文学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而且通过认知层面我们能够更轻松地对语篇进行深刻解读,并且实现阅读的完整性。特别是在文学领域,由于各种表现手法的应用,势必要形成经验区间的误差,而这种误差就是产生语篇断层的主要原因,认知语言学能够通过语篇语言的认知转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的内容和连贯性,使得语篇在读者与作者两个维度上实现真正的贯通。语
参考文献
[1]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04).
[2]王军.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
【课题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QN-170);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15-1459)】